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141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3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所述人工骨由若干排人工骨单元上下插接组成,所述人工骨单元由若干个基底单体和一连接单体左右插接组成,所述基底单元和连接单体均由多孔可降解生物材料(如多孔可降解钙磷陶瓷)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人工骨通过其多孔材料的表面或内部结构快速粘附大量筛选富集的骨髓干细胞,这样,人工骨和骨髓干细胞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修复大块骨缺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积木式多孔可降解人工骨生物材料。
技术介绍
自体骨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所有的骨科医生都认同这一点。在ー些较复杂,骨愈合较困难的手术中,即使是目前存在某些可以与自体骨相媲美的方法,骨科医生还是喜欢用自体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以保证治疗效果。而髂骨是自体骨供骨的最常用区域(图11),但是大块的自体骨挖除后,造成的医源性骨缺损带来的问题很多,包括疼痛、血肿、腹部疝,甚至患者后期无法系用皮带,而且取掉后髂骨无法再生,这就好比“只知伐木,而不知植树造林”的危害,因此如果能在同期手术中取骨后一井修复髂骨,这将是ー个创举。 既往单纯运用人工骨一般是无法修复大块骨缺损的,而骨髓干细胞被证实能在骨缺损部位局部快速粘附富集,起到促进骨再生和骨愈合的作用,由此我们设计并申请了相关专利(ー种干细胞过滤筛选富集并快速复合装置201010187214. 6)可结合人工骨和骨髓干细胞的共同作用,那修复大块骨缺损将成为可能,但目前的人工骨不具备携带骨髄干细胞的功能。同时,对于全身四肢、颅骨、脊柱中的骨缺损病灶,或需要用到植骨的形态,大小各异,变化多端,常需要修剪,如果要设计能满足各种情况的人工骨构造几乎是不可能的,术中临时修剪,往往会破坏人工骨的结构形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该人エ骨通过若干単体可组合成各种所需的形状,以满足骨缺损部位的需求,同时该人工骨还能携帯大量事先快速筛选富集的骨髄干细胞。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组合积木式多孔可降解人工骨,该人工骨由若干排人工骨単元上下插接组成,所述人工骨単元由若干个基底単体和一个连接単体左右插接排列而成,所述人工骨単元由多孔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上述的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其中,所述人工骨单元顶面的横向中心线处设有插接凸棱,且其底面设有与所述插接凸棱相匹配的插接卡槽。上述的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其中,所述基底单体为矩形体结构,其顶面的横向中心线处设有ー从顶面左侧一直延伸至顶面右侧边缘的顶面凸棱,且该顶面凸棱的右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侧凸棱,所述基底単体底面横向中心线处设有与所述顶面凸棱相匹配、且贯穿整个底面的底面卡槽,所述基底単体左侧面纵向中心线处设有一与所述侧凸棱相匹配、且贯穿整个左侧面的侧卡槽。上述的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其中,所述连接单体为矩形体结构,其顶面中央处设有与所述顶面凸棱宽度相同的上凸棱,所述连接単体的左、右侧面纵向中心线处分别设有一与所述侧凸棱相匹配、且贯穿整个侧面的左、右卡槽,所述连接単体底面横向中心线处设有与所述顶面凸棱相匹配、且贯穿整个底面的下卡槽。上述的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其中,所述人工骨単元由若干个基底単体和ー连接単体通过基底単体的侧凸棱与侧卡槽或基底単体的侧凸棱与连接单体的左/右卡槽的插接配合而组成,其中基底単体的顶面凸棱和连接単体的上凸棱组成了所述人工骨単元的插接凸棱,基底単体的底面卡槽和连接单体的下卡槽组成了所述人工骨単元的插接卡槽。上述的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其中,所述多孔可降解生物材料为多孔可降解钙磷陶瓷。本技术人工骨通过若干単体可组合成各种所需的形状,以满足骨缺损部位的 需求,同时本技术人工骨通过其多孔材料的表面或内部能承载大量事先快速筛选富集的骨髄干细胞,由此,人工骨和骨髓干细胞可组合起来共同作用于修复大块骨缺损。如大块髂骨取骨后残留的骨缺损。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中基底单体的主俯右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中基底单体的主仰左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中连接单体的主俯右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中连接单体的主仰左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中人工骨单元的组合过程示意图;图6是图5中人工骨单元组合状态的主俯右立体图;图7是图5中人工骨单元组合状态的主仰左立体图;图8是人工骨单元另ー种组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人工骨的组合过程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人工骨组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髂骨骨缺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请參阅图I和图2,图中示出了本技术中基底単体的结构。该基底単体I为矩形体结构,其顶面的横向中心线处设有ー从顶面左侧一直延伸至顶面右侧边缘的顶面凸棱11,且该顶面凸棱11的右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侧凸棱12,基底単体I底面横向中心线处设有与顶面凸棱11相匹配且贯穿整个底面的底面卡槽13,基底単体I左侧面纵向中心线处设有一与侧凸棱12相匹配且贯穿整个左侧面的侧卡槽14。请參阅图3和图4,图中示出了本技术中连接单体的结构。该连接单体2为矩形体结构,其顶面中央处设有与基底単体I顶面凸棱11宽度相同的上凸棱21,连接单体2的左、右侧面纵向中心线处分别设有一与基底単体I侧凸棱12相匹配且贯穿整个侧面的左卡槽23和右卡槽22,连接单体2底面横向中心线处设有与顶面凸棱11相匹配且贯穿整个底面的下卡槽24。上述基底単元I和连接单体2均由多孔可降解钙磷陶瓷材料制成。人工骨単元3由若干个基底単体I和一连接单体2通过基底単体I的侧凸棱12与另ー个基底単体I的侧卡槽14或基底単体I的侧凸棱12与连接单体2的左卡槽23/右卡槽22的插接配合组合而成。图5示出了人工骨単元3的组合过程,该人工骨単元3由4个基底単体I和连接単体2组成,其中ー个基底単体I通过其侧凸棱12插接于与其相邻的另ー个基底単体I的侦U卡槽14内,由此依次插接成排,其中最右侧基底单体I的侧凸棱12再与连接单体2的左卡槽插接配合,最后组合形成人工骨単元3。请參阅图6和图7,图中示出了人工骨单元3的立体结构,其中基底单体I的顶面凸棱11和连接单体2的上凸棱21连接形成人工骨单元3的插接凸棱31,基底单体I的底连接单体2位于人工骨単元3的位置可以任意变化,但原则就是ー排人工骨単元 3中只含有一个连接単体2。图8示出了另ー种人工骨単元3的组合状态,该人工骨単元3由4个基底単体I和连接单体2组成,其中连接单体2的左右各连接有2个基底単体I。本技术人工骨由若干排人工骨単元3通过其插接凸棱31和插接卡槽32的插接配合组合而成。图9示出了本技术人工骨的组合过程,该人工骨4由3排人工骨単元3组成,其中ー排人工骨単元3通过其插接凸棱31插接于与其相邻的另ー排人工骨単元3的插接卡槽32内,由此依次插接而成,图10示出了人工骨4的组合状态。工作原理先将一定数量的多个基底单体和连接单体在干细胞循环滤过复合器(该装置记载于申请号为201010187214. 6的专利中)中快速筛选富集并复合骨髄干细胞,在手术同期快速制备活性生物材料,然后根据骨缺损部位的大小,若干基底単体和连接单体可组合成所需的形状,以满足大块骨缺损部位修复的需求(如图11所示的大块髂骨取骨术后的骨缺损,其中A为骨缺损部位),由于本技术人工骨的単体均由多孔可降解生物材料(如多孔可降解钙磷陶瓷)制成,因此通过快速滤过筛选富集方式可将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在人工骨多孔材料的表面或内部,然后再将复合了大量骨髄干细胞的人工骨用于修复大块骨缺损。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积木式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骨由若干排人工骨单元上下插接组成,所述人工骨单元由若干个基底单体和一个连接单体左右插接排列而成,所述人工骨单元由多孔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干耀恺戴尅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