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包含具有操控单元的握把、中棒单元、活动巢、上巢、子弹头、开伞弹簧及伞骨组主要构件,于伞握把内的操控单元的结构设置一绕设有安全绳的逆止轮,使安全绳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向上穿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上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上,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使逆止轮受卡制体底端抵撑;其次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并插置一顶端与上巢固接而底端固设一动作塞的半圆动作管,再于内塞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作绳,使动作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顶部,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大幅节省制造成本,压缩收伞动作更为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改进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较早期的自动开收伞的结构及动作方式大致上如美国专利第US6,684,893B2号所示,该控制结构设置于伞握把内,其主要是于一具有空心内部的主体内装设一控制环体,于控制环体一侧底部枢设有控制柱,另于主体一侧设有一按钮,而从伞握把侧方的开孔外露,借此组构来控制伞中棒的收放。但是,此自动开收伞的最大问题便是发生在压缩收伞的过程上,因为收伞时是对该伞具中棒内的开伞弹簧进行压缩的动作,而开伞弹簧的长度相当于三节中棒总长,其长度较长,相对的其强度及弹力都不小,因此,使用者手部必须用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压缩收伞且须一次性压入扣合,但若施力或动作稍有不当时,受压 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力量将中棒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它部位受伤,是以,此种自动开收伞在实际使用上则有几点缺失I.在压按钮收伞时,只能将各伞骨连同伞面收折,而中棒组仍保持三节管体完全伸张的最长长度,因此让双手较短的妇女或小孩在用双手将中棒组往伞握把处压缩收伞的动作上产生不便。2.由于开伞弹簧的长度是从第一节管体至第三节管体顶端,其强度及弹力都不小,因此,使用者手部必须用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压缩收伞,如此一来,对于手部力量较小的妇女或小孩而言,压缩收伞的动作则有其困难度。3.也由于开伞弹簧的强度及弹力不小,因此,于压缩收伞时,若施力或动作稍有不当时,受压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力量将中棒组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它部位受伤。由前述可知,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由于结构设计未臻理想因此造成使用上存在着不方便性及危险性,实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于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结构内利用精简单一的逆止轮与卡制体的配设,使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借此结构,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缩短开伞弹簧的长度以强度及弹力,但能将中棒单元完全张伸,借此可避免于压缩收伞时受伤,活动巢与第三中棒同时向下缩移而缩短中棒单元,借此使于压缩收伞时更为方便且大幅降低危险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主要是针对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及中棒单元的结构的改进,包含具有操控单元的握把、中棒单元、活动巢、上巢、子弹头、开伞弹簧及伞骨组主要构件,其特征在于,是于伞握把内的操控单元的结构设置有一绕设有安全绳的逆止轮,使安全绳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向上穿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上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上,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使逆止轮受卡制体底端抵撑;其次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并插置一顶端与上巢固接而底端固设一动作塞的半圆动作管,再于内塞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作绳,使动作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顶部,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中操控单元设于伞握把内,其主要包含一上下段皆为透空的主体,于上段透空内装设一侧底部枢设有控制柱的控制环体,于控制环体一侧配设有一按钮,于另一侧外端设有一小弹簧,提供弹力使控制环体具有朝向按钮侧的动力,而在控制环体内部的相对于控制柱的另一侧内则设有一凸柱。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中逆止轮以轴杆设于主体下段透空内,于逆止轮一半轮面上形成棘齿面,而另一半轮面形成一线槽并绕设有一端固接于线槽上而另一端穿越主体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的安全绳,并于逆止轮 一侧边内形成圆槽置设一发条,使发条内端卡扣于轴杆上,而外端则卡扣于圆槽的槽面上。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中中棒单元由第一节中棒、第二节中棒及第三节中棒所套组而成,第一节中棒底端与操控单元的主体固接,并置设一弹弓,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接一内设有滑轮的内塞,第三节中棒顶端与上巢固接,而活动巢套置于第三中节棒外,而各伞骨组接于活动巢与上巢间。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中卡制体以定位轴枢设于逆止轮上方的主体中段位置,该卡制体配设有一弹簧将其顶撑,其底端悬置于逆止轮棘齿面旋动空间上,而顶端穿越主体置于第一节中棒内。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中开伞弹簧置于第一中棒与动作管之间,其顶端顶撑于内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一中棒的卡止部上。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中内塞内的滑轮得以光滑的销杆来替代。本技术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主要是于伞握把内的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结构设置有一绕设有安全绳的逆止轮,使安全绳置于中棒单元内,其一端与逆止轮固接,另一端固接于上巢内,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使自动开收伞于进行压缩收伞动作时,该卡制体的底端靠触于逆止轮的棘齿面上,此时的逆止轮以逆时针方向旋动而会推移卡制体,当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该逆止轮产生逆转但受卡制体的底端抵撑,使与逆止轮连结的安全绳无法张伸,而让受压缩中的中棒单元组亦无法张伸而形成定位,使中棒单元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另外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而内管顶部固接于内塞上,并插置一顶端与上巢固接而底部固设一动作塞的半圆动作管,再于内塞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作绳,使动作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顶部,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使于开伞时,按压按钮,经由开伞弹簧将第二节中棒向上推伸,而利用活动巢拉绳及动作绳分别同时将活动巢与第三节中棒向上推伸以完成开伞动做,而于收伞时,再次按压按钮,此时动作绳拉力解除形成松弛状态,经由收伞弹簧将活动巢与第三节中棒向下推移,使第三节中棒完全套合于第二节中棒外以缩短中棒单元的长度,借以方便完成最后的压缩收伞动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于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结构内利用精简单一的逆止轮与卡制体的配设,使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借此结构,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缩短开伞弹簧的长度以强度及弹力,但能将中棒单元完全张伸,借此可避免于压缩收伞时受伤;活动巢与第三中棒同时向下缩移而缩短中棒单元,借此使于压缩收伞时更为方便且大幅降低危险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技术压缩收伞后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于开伞时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于收折伞骨时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中棒单元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操控单位 11主体12控制环体13控制柱 14按钮15逆止轮16卡制体 17定位轴18弹簧19转向轮 20伞握把30中棒单元 31第一节中棒32第二节中棒33第三节中棒34内塞35动作管36滑轮37动作塞 38动作绳39 弹弓40活动巢 41上巢42安全绳50子弹头60开伞弹簧 70伞骨组 71收伞弹簧121凸柱122小弹簧151轴杆152棘齿面 153发条311卡止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如图I所示,以三折伞具做为实施例,其本上包含有具有操控单元10的握把10、中棒单元30、活动巢40、子弹头50、开伞弹簧60及伞骨组70等主要构件。该操控单元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其主要是针对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及中棒单元的结构的改进,包含具有操控单元的握把、中棒单元、活动巢、上巢、子弹头、开伞弹簧及伞骨组主要构件,其特征在于,是于伞握把内的操控单元的结构设置有一绕设有安全绳的逆止轮,使安全绳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向上穿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上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上,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使逆止轮受卡制体底端抵撑;其次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并插置一顶端与上巢固接而底端固设一动作塞的半圆动作管,再于内塞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作绳,使动作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顶部,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世鑫,
申请(专利权)人:郭世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