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福田专利>正文

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1249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伞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该结构包括有伞骨、中棒、上巢及下巢,伞骨枢接上巢及下巢,下巢活动套接于中棒,中棒至少包括一实心或空心的上内杆及套接上内杆的下套管,所述上内杆的上端与上巢成型为一体,而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组设实施时,上内杆与上巢成型为一体,无需另行铆接,优化上内杆与上巢之间的连接,提升组装便利性,也便于加工制作,且结构稳定。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并在两者之间设有止退卡接,同样达到中棒伸缩之功效,组装简易。(*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具
,特指一种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伞具作为遮风挡雨的用具,目前广泛使用。根据伞骨形式,伞具可分为直伞和折式伞,对于折式伞,因其具有缩小体积、便于携带之优点,目前使用量也就较大。折式伞的中棒一般是由多段管体相互套接形成,中棒的上端头与上巢采用组合铆接连接,因而存在组装繁琐,连接牢固性不佳的缺陷,尤其是对于连接上巢的管段较短时,上巢与该管段之间的铆接部位相当有限,给组装带来诸多不便。本申请人有鉴于上述习知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的缺失与不便之处,秉持着研究创新、精益求精之精神,利用其专业眼光和专业知识,研究出一种新型、实用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优化中棒与上巢之间连接,连接结构牢固、稳定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该结构包括有伞骨、中棒、上巢及下巢,伞骨枢接上巢及下巢,下巢活动套接于中棒,中棒至少包括一实心或空心的上内杆及套接上内杆的下套管,所述上内杆的上端与上巢成型为一体,而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于所述上内杆的下端上设有止退部,止退部与下套管的卡部形成止退卡接。所述上内杆为一管体,止退部为一径向的弹性凸起;而下套管的卡部为一卡槽形式。所述止退部为凸销形式,其组装在一内塞上,内塞嵌设在上内杆内,止退部外端凸出上内杆,内端则有压缩弹簧支顶。本技术再进一步改进:于上内杆的套接端上还设有外凸的定位销,定位销凸伸入下套管的定位孔而实现定位。所述上内杆与上巢可由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制作或者由不同材料组合成型为一体。上巢的下侧有一下延段,该下延段的外径大于上内杆而包裹在上内杆外周;当然该下延段的外径也可以小于上内杆,这时该下延段嵌入上内杆的内部。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主要是将上内杆与上巢成型为一体,无需另行铆接,优化上内杆与上巢之间的连接,提升组装便利性,也便于加工制作,且结构稳定。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并在两者之间设有止退卡接,同样达到中棒伸缩之功效,组装简易。-->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之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图2之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之止退部及定位销的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之上巢与上内杆其一组合实施例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之上巢与上内杆其二组合实施例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之上巢与上内杆其三组合实施例示意图;附图8为本技术之上巢与上内杆其四组合实施例示意图;附图9为图7实施例之延伸实施示意图;附图10为图8实施例之延伸实施示意图;附图11a、11b、11c、11d为本技术之延伸实施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该结构包括有伞骨4、中棒3、上巢1及下巢2,伞骨4枢接上巢1及下巢2,下巢2活动套接于中棒3上,实现上下移动而达到开收伞目的。中棒3至少包括一实心或空心的上内杆31及套接上内杆的下套管32,于下套管32之上端朝外凸设有台肩5,籍此,开伞使用时,下巢套合台肩5并以此台肩5扣合下巢2上的按钮6,形成稳固开伞状态。所述上内杆31的上端与上巢1成型为一体,而上内杆31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32。籍此,将上内杆31与上巢1成型为一体后,无需另行铆接组装,优化上内杆31与上巢1之间的连接,提升组装便利性,也便于加工制作,且也不会因铆接所带来的结构性缺陷,因而达到进一步提升上内杆31与上巢1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和耐用性。图2、3、4所示,于所述上内杆31的下端上设有止退部311,止退部311与下套管32的卡部321形成止退卡接,该结构可满足上内杆31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32的组装要求,达到中棒的伸缩及限位特性。图中,所述上内杆31为一管体,止退部311为一径向的弹性凸起;而下套管的卡部321为一卡槽形式。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止退部311为凸销形式,其组装在一内塞33上,内塞33嵌设在上内杆31内,止退部311外端凸出上内杆31,而止退部311的内端则有压缩弹簧313支顶,实现止退部311弹性伸缩,以配合下套管的卡部321止退卡接。组设实施时,先压入止退部311,从而实现上内杆31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32的组装,且止退部311滑过下套管的卡部321,组装完成后止退部311形成一蓄势状态,当上内杆31的下端滑退时,止退部311达到下套管的卡部321处时,止退部311自动弹起而达到止退卡接,防止上内杆31与下套管32松脱。于上内杆31的套接端上还设有弹性外凸的定位销312,定位销312凸伸入下套管的定位孔322而实现定位。本实施例中,定位销312也组装在内塞33上,定位销312内端也有压缩弹簧314支顶,从而实现定位销312弹性伸缩,该结构用于上内杆31与下套管32之间的伸出定位,定位销312与止退部311一起达到定位和限位作用。本技术中,上内杆31与上巢1可由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制作,如采用塑胶或-->金属一体注模制作;当然,上内杆31与上巢1也可由不同材料分开制作,最后复合成型为一体。如先加工金属材料的上内杆31,然后再将上内杆31放入模具中一起成型上巢1,上巢1可采用塑胶,成型后即可将上内杆31和上巢1复合成一体。图5所示,上内杆31与上巢1采用不同材料一体成型制作,上巢1的下侧有一下延段11,该下延段11的外径大于上内杆31而包裹在上内杆外周。该下延段11可增加上内杆31和上巢1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达到补强作用,提高抗弯、抗折性;在实际实施时,该下延段11还可套入下巢2的上套孔中,达到稳固下巢2,减少下巢2由于间隙而晃动的情形,提升伞具使用效果。图6所示,本技术还有如下情况,上内杆31与上巢1采用不同材料一体成型制作,上巢1的下侧有一下延段11,该下延段11的外径小于上内杆31而嵌入上内杆的内部。这时的下延段11可增加上内杆31和上巢1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达到补强作用,提高抗弯、抗折性。图7、8所示,上内杆31与上巢1采用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制作,上内杆31可制作为实心或空心形式;图7、8所示,为了满足止退部311和定位销312组装,在上内杆31下端内也嵌设内塞33,止退部311和定位销312对应组装在内塞33,且凸出上内杆31外,情形与前述实施例一致。图7中,上巢1的下侧有一下延段11,该下延段11的外径大于上内杆31而包裹在上内杆外周。该下延段11可增加上内杆31和上巢1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达到补强作用,提高抗弯、抗折性;在实际实施时,该下延段11还可套入下巢2的上套孔中,达到稳固下巢2,减少下巢2由于间隙而晃动的情形,提升伞具使用效果。图7、8所示的上巢1顶部还开设有螺孔12,用于安装伞帽。当然,也可如图9、10所示,上巢1顶部也可设计为凸起螺柱13,用于安装伞帽,因而,对于伞帽的其它安装形式,皆为以本技术技术为基础之类似变化,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图式赘述。图11a、11b、11c、11d所示的实施例中,上内杆31为实心形式时,止退部311和定位销312还可做的几种组设方式,图11a、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

【技术保护点】
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该结构包括有伞骨、中棒、上巢及下巢,伞骨枢接上巢及下巢,下巢活动套接于中棒,中棒至少包括一实心或空心的上内杆及套接上内杆的下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杆的上端与上巢成型为一体,而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

【技术特征摘要】
1.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该结构包括有伞骨、中棒、上巢及下巢,伞骨枢接上巢及下巢,下巢活动套接于中棒,中棒至少包括一实心或空心的上内杆及套接上内杆的下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杆的上端与上巢成型为一体,而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上内杆的下端上设有止退部,止退部与下套管的卡部形成止退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杆为一管体,止退部为一径向的弹性凸起;而下套管的卡部为一卡槽形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部为凸销形式,其组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田
申请(专利权)人:刘福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