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靠背可调节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82509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6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靠背可调节童车,包括车架、靠背和靠背调节装置,所述的靠背包括下靠背和上靠背,靠背调节装置包括与上靠背连接的上盖和与下靠背连接的下盖,该下盖与上盖通过转轴转动配合且相扣合形成容置腔;位于容置腔内的转动限位块;分别位于上盖和下盖的内壁,用于限定转动限位块圆周向转动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用于推动转动限位块沿转动轴线运动使转动限位块选择性的与所述的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二限位件相互卡合的推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调节线可带动滑块沿斜面运动并顶起转动限位块,使转动限位块从容置腔内上盖和下盖间的交界位置完全进入上盖或下盖内,从而解除转动上盖和下盖间的转动限位,从而能调整靠背角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童车,尤其是一种靠背可调节童车
技术介绍
目前,童车作为婴幼儿的载送工具,可以满足儿童坐或躺的需要,而合适的靠背角度则能提高车内儿童的乘坐舒适度,同时,还可避免儿童因乘坐不舒适而引起的啼哭吵闹等情况。中国专利申请日为1999年9月28日,申请号为99116937. 9,名称为“靠背可调节的童车”中公开了一种靠背可调节的童车,包括车架、设置于所述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所述推手杆连接于车架上,所述车架上还通过靠背杆转轴可转动连接有靠背杆的前端部,所述靠背杆与所述的推手杆之间设有靠背杆位置调节装置,所述的靠背杆位置调节装置是, 所述靠背杆的后部通过第三转轴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部,所述的推手杆上通过第一转动轴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部,所述的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部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的靠背杆有两个工作位置,所述的靠背杆处于下方的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三转轴位于所述的第二转轴的下方,所述的靠背杆处于上抬的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三转轴位于所述的第二转轴的上方。这种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但存在不美观,不可靠等问题,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不仅整体美观,而且安全可靠的靠背可调节童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靠背可调节童车,包括车架,该车架上安装有带靠背调节装置的靠背,所述的靠背包括连接于车架上部的下靠背,以及与下靠背通过所述的靠背调节装置转动配合的上靠背,其中靠背调节装置包括a)与所述的上靠背固定连接的上盖;b)与所述的下靠背固定连接的下盖,该下盖与所述的上盖通过转轴转动配合且相扣合形成容置腔;c)位于容置腔内的转动限位块;d)分别位于所述的上盖和下盖的内壁,用于限定所述的转动限位块圆周向转动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e)用于推动所述的转动限位块沿转动轴线运动使转动限位块选择性的与所述的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二限位件相互卡合的推动机构。所述的上盖和下盖均为碗状,且开口相对扣合形成所述的容置腔。为了使容置腔内的转动限位块能够沿转动轴线运动,所述的转动限位块沿转动轴线与相邻的容置腔内壁间设有使转动限位块能够从脱离上盖或下盖,转移至下盖或上盖中的间隙。当转动限位块位于上盖和下盖之间时,同时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卡合,使上盖和下盖之间无法绕所述的转动轴线相对转动,即实现下靠背和上靠背之间的角度锁定。当利用推动机构将转动限位块推入下盖或上盖中,转动限位块会脱离与上盖或下盖的卡合,例如当推动机构将转动限位块推入下盖中时,转动限位块会脱离与上盖中第一限位件的卡合,使上盖和下盖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即可以调节下靠背和上靠背之间的角度。所述的推动机构主要是为了向转动限位块施加推力,为了便于控制以及实现转动限位块的复位,所述的推动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转动限位块两侧的推动部件和复位弹簧,所述的推动部件为与所述的转动限位块接触配合的滑块,且在容置腔内壁上带有用于引导滑块沿转动轴线方向运动的斜面,该滑块上连接有延伸至容置腔外的调节线。推动部件向转动限位块施加推力时可改变转动限位块在转动轴线上的位置,推力撤消后在复位弹簧作用下,转动限位块复位,一般转动限位块的初始位置处于上盖和下盖之间,即同时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卡合,使下靠背和上靠背之间处于角度锁定状态。调节线拉动滑块时,使滑块沿斜面运动,形成沿转动轴线方向的位移。所述的斜面是指相对于转动轴线的垂直面具有一定的夹角,即只要所述的斜面不垂直于所述的转动轴线,就可以使滑块沿斜面运动时形成沿转动轴线方向的位移。所述的斜面可以是设置在容置腔内壁的楔形块的一个侧面。所述的转动限位块只要沿圆周向并未完全光滑,就可以利用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对其进行圆周向的卡合限位,作为优选,所述的转动限位块为安装在所述的转轴上的齿轮。所述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为可伸入该齿轮齿槽中的突起部件,可以为一个,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均为多个,可以使下靠背和上靠背之间处于不同的角度锁定状态。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件为绕转动轴线分布在所述的上盖和下盖(32)的内壁的多个凸齿。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的多个凸齿绕转动轴线均匀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而且整体美观大方,在提高儿童乘坐舒适性的基础上,保证儿童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靠背和靠背调节装置的装配图。图3为图2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靠背调节装置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靠背调节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车架1,车架I下部设有车轮,车架I上部安装有带靠背调节装置3的靠背,所述靠背I包括连接于车架I上部的下靠背22,以及与下靠背22通过所述的靠背调节装置3转动配合连接有上靠背21。所述的靠背调节装置3包括与所述的上靠背21固定连接的上盖31,和与所述的下靠背22固定连接的下盖32,该下盖32和上盖31均为碗状,该下盖32与所述的上盖31通过转轴构成转动配合且开口相扣合形成容置腔33。所述的容置腔33内设有安装在所述的转轴上的齿轮34,该齿轮34沿转动轴线与相邻的容置腔33内壁间设有间隙,所述的容置腔33内位于上盖31和下盖32上的内壁处凸设有可伸入该齿轮34齿槽中的多个凸齿36,所述的多个凸齿36绕转动轴线均匀分布。所述的容置腔33内还设有用于推动所述的齿轮34沿转动轴线使齿轮34选择性地与所述的上盖31和/或下盖32上内壁处的凸齿36相互卡合的推动机构,该推动机构包括沿转动轴线分布位于齿轮34两侧的滑块35和复位弹簧37,所述 的容置腔33内壁设有楔形块,该楔形块的倾斜侧面用于引导滑块35沿转动轴线方向运动,该滑块35上还连接有延伸至容置腔33外的调节线38,该调节线38 —直延伸至上靠背的顶端,并且在此处连接有相应与调节线38联动的扣拉机构,由此可方便人员通过扣或拉该扣拉机构而拉动与调节线38连接的滑块35沿斜面运动。所述的斜面是指相对于转动轴线的垂直面具有一定的夹角,即只要所述的斜面不垂直于所述的转动轴线,就可以使滑块35沿斜面运动时形成沿转动轴线方向的位移。其中,所述齿轮34上较滑块35远端的侧部设有供复位弹簧37安设用弹簧槽341,所述凸齿36为容置腔33内上盖31处位置延伸至下盖32处。本技术中,在复位弹簧37作用下,齿轮34和滑块35将相互抵触并抵靠于容置腔33内壁上,通过拉动调节线38,调节线8将带动滑块35在楔形块的倾斜侧面上滑动,由于滑块35和容置腔33内壁间斜面配合,则滑块35将沿斜面上升并顶起齿轮34使其向上盖31方向移动,齿轮34的厚度根据上盖31和下盖32上碗状深度进行适当调整,使得齿轮34在起始状态始终同时位于上盖31和下盖32间。当上盖31和下盖32间为转动锁止状态时齿轮34恰位于容置腔33内上盖31和下盖32间的交界处,由于容置腔33内凸齿36对齿轮34周向转动限位,则此时齿轮34将同时对上盖31和下盖32构成限位,也即上盖31和下盖32间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当上盖31和下盖32间为转动解锁状态拉动调节线38,滑块35将顶触齿轮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靠背可调节童车,包括车架(1),该车架(1)上安装有带靠背调节装置(3)的靠背(2),其特征是:所述的靠背(2)包括连接于车架(1)上部的下靠背(22),以及与下靠背(22)通过所述的靠背调节装置(3)转动配合的上靠背(21),其中靠背调节装置(3)包括,a)与所述的上靠背(21)固定连接的上盖(31);b)与所述的下靠背(22)固定连接的下盖(32),该下盖(32)与所述的上盖(31)通过转轴转动配合且相扣合形成容置腔(33);c)位于容置腔(33)内的转动限位块;d)分别位于所述的上盖(31)和下盖(32)的内壁,用于限定所述的转动限位块圆周向转动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e)用于推动所述的转动限位块沿转动轴线运动使转动限位块选择性地与所述的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二限位件相互卡合的推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国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