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热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7390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5 06:44
一种薄型热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所述薄型热管结构,系包含:一管体、一网格体,所述管体具有一腔室及至少一第一槽道、至少一第二槽道及工作流体,该第一、二槽道系相互交错延伸;该网格体贴附于前述腔室之内壁;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令热管之轴向及径向均可传导热量,并通过本制造方法系可实现热管薄型化并大幅提升制造过程的成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透过于热管内侧管壁开设相互交错之槽道增加汽液扩散效率令该热管之轴向及径向皆具有传导热量的。
技术介绍
热管,其表观上的热传导率是铜、铝等金属的数倍至数十倍左右而相当的优异,因此是作为冷却用元件而被运用于各种热对策相关机器。从形状来看,热管可分成圆管形状的热管、平面形状的热管。为了冷却CPU等的电子机器的被冷却零件,基于容易安装于被冷却零件且能获得宽广接触面积的观点,宜使用平面型热管。随着冷却机构的小型化、省空间化,在使用热管的冷却机构的情况,也要求该热管的薄型化。在热管内部设有空间来作为工作流体的流路,收容于该空间内的工作流体,经由蒸发、冷凝等的相变化和移动等,而进行热的转移。接下来详细的说明热管的动作,该热管具备密封的空洞部,通过收容于该空洞部的工作流体之相变化和移动来进行热的转移。因此,业界采用热管作为导热之元件,将热管穿设于散热鳍片中,利用热管内部充填之低沸点工作液体在发热电子元件处(蒸发端)吸热蒸发,向散热鳍片移动,在散热鳍片处(冷凝端)将发热电子元件产生之热量传递至散热鳍片,利用散热风扇将产生之热量带走,完成对电子元件之散热。热管之制造方法系透过于一中空管体中填入金属粉末,并将该金属粉末透过烧结之方式于该中空管体内壁形成一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但是因为电子设备之薄型化之需求,而需将热管制作成薄型。均温板其原理与热管相同一样透过工作流体的蒸发以及冷凝作热传导,唯一不同之处系为热管主要系采轴向热传导,而均温板系为大面积近似面与面之热传导,犹如现行电子设备采薄型化设计,故为了搭配该电子设备使用,势必亦需将热管或均温板作一薄型化设计。公知技术系透过将一热管压扁制成扁平板状,藉以符合薄型化之需求,要将热管制作成薄型首要系将热管进行填粉烧结后将该热管压扁成为扁平状,其后进行填入工作流体后最后进行封管,又或者先将热管之管体压成扁状其后在进行填粉烧结作业,但因管体内部腔室极为狭窄,造成填粉作业施工不易,并由于热管内之毛细结构同时要兼具支撑及毛细力传导使用,在过于狭窄之空间内则效果有限。另者,热管内部之蒸气通道将会因过度狭窄影响汽液循环,则此一制程及结构甚不适当。其中公知技术中最大之问题系为薄型化之热管虽具有较大之受热及散热面积,但热管仅具有轴向之热传导效果,对于径向之热传导则无法达成;所以公知技术具有下列缺占-^ \\\ I.薄型化热管加工不易;2.易破坏热管内毛细结构;3.制造成本较高;4.无法径向传导热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轴向及径向皆具有传导热量功能的薄型热管结构。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制成薄型化热管的薄型热管结构制造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系提出一种薄型热管结构,系包含一管体、一网格体;所述管体具有一腔室,该腔室之内壁具有至少一第一槽道及至少一第二槽道,所述第一、二槽道系相互交错延伸;该网格体具有多个网格,该网格体贴附于前述腔室内壁。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系提出一种薄型热管结构制造方法,系包含下列步骤准备一中空管体及一网格体;于该中空管体之内壁开设至少一第一槽道及至少一第二槽道;将该网格体贴设于前述管体之内壁;将该管体加压制成扁状;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并填入工作流体;将该管体封闭。透过本专利技术之,系可令热管实现薄型化,并令管体轴向及径向皆可传递热量,大幅提升传热效率。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I、图la、图2和图2a,系为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及组合图及立体分解图及组合图之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所述薄型热管结构1,系包含一管体11、一网格体12 ;所述管体11具有一腔室111及一工作流体13 (如图8所示),该腔室111之内壁1111具有至少一第一槽道Illla及至少一第二槽道1111b,所述第一、二槽道IlllaUlllb系相互交错延伸;所述网格体12具有多个网格121,该网格体12贴附于前述腔室111之内壁1111。所述该管体11更具有一第一封闭端112及一第二封闭端113,所述第一封闭端112及第二封闭端113系与前述腔室111相连通。请参阅图3系为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第二实施例之管体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部分结构系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系为所述第一、二槽道IlllaUlllb表面具有烧结粉末5,并所述烧结粉末5系为铜粉末及铝粉末其中任意一种,本实施例系以铜粉末作为说明但并不仅仅限于此种物质。请参阅图4系为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第三实施例之管体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部分结构系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系为所述第一槽道Illla系呈弧状延伸,所述第二槽道Illlb系呈弧状延伸,并该第一、二槽道1111a、Illlb系相互交错,并于该第一、二槽道1111a、Illlb交错处形成至少一交错部1111c。请参阅图5系为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第四实施例之管体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部分结构系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系为所述第一槽道Illla系呈螺旋状延伸,所述第二槽道Illlb系呈螺旋状延伸,并该第一、二槽道IlllaUlllb系相互交错,并于该第一、二槽道IlllaUlllb交错处形成至少一交错部1111c。请参阅图6系为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第五实施例之管体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部分结构系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系为所述第一槽道Illla及第二槽道Illlb仅设于该管体11之靠近该第一封闭端112及该第二封闭端113处。请参阅图7、图8,系为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应用示意图及A-A剖视图,如图所示,当所述管体11具有一受热端I Ia及一散热端11b,所述受热端I Ia系与至少一热源3接触,并该散热端Ilb与至少一散热兀件4接触,于本实施例中该散热兀件4系以一散热器作为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当所述热源3产生热量,并由该受热端Ila吸附热量令该液态工作流体13a产生蒸发转换为汽态工作流体13b,并该汽态工作流体13b系透过该网格体12间之空隙向该散热端Ilb传导并于该散热端Ilb冷却,经由冷却后之汽态工作流体13b冷凝 成液态工作流体13a,并透过该第一、二槽道IlllaUlllb于该管体11之腔室111的内壁1111扩散回流,故该液态工作流体13a可沿该管体11之第一、二槽道IlllaUlllb之轴向及径向产生回流至受热端11a。请参阅图9和附图说明图10,系为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另一应用示意图及B-B剖视图,如图所示,若将受热端Ua与该热源3接触之一侧设为吸热侧11c,则相反该吸热侧Ilc之另侧设为散热侧lld,可将散热元件4设于该散热侧lld,当吸热侧Ilc吸收到该热源3所产生之热量进而令液态工作流体13a产生蒸发转换为汽态工作流体13b而传导至散热侧Ild冷却,受冷却产生冷凝之液态工作流体13a沿该第一、二槽道IlllaUlllb回流至该吸热侧Ilc继续汽液循环。故本专利技术之薄型热管结构I不仅具有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热管结构,系包含:一管体,具有一腔室及一工作流体,该腔室之内壁具有至少一第一槽道及至少一第二槽道,所述第一、二槽道系相互交错延伸;一网格体,具有多个网格,该网格体贴附于前述腔室内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型热管结构,系包含 一管体,具有一腔室及一工作流体,该腔室之内壁具有至少一第一槽道及至少一第二槽道,所述第一、二槽道系相互交错延伸; 一网格体,具有多个网格,该网格体贴附于前述腔室内壁。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型热管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二槽道表面具有烧结粉末。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型热管结构,其中所述烧结粉末系为铜粉末及铝粉末其中任o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型热管结构,其中所述该管体还具有一第一封闭端及一第二封闭端,所述第一封闭端及第二封闭端系与前述腔室相连通。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型热管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槽道系呈弧状延伸,所述第二槽道系呈弧状延伸,并该第一、二槽道系相互交错,并于该第一、二槽道交错处形成至少一交错部。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型热管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槽道系呈螺旋状延伸,所述第二槽道系呈螺旋状延伸,并该第一、二槽道系相互交错,并于该第一、二槽道交错处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修维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