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67212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4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方法,对池塘中央区域设置有围网的池塘水进行预处理后,在池塘内放养对虾苗,并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种,在围网外放养肉食性鱼种,在养殖的过程中采用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并不时在围网外部区域投喂饲料,在养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控。该方法能显著提高对虾饲料利用率,有效减轻对虾精养池塘有机污染物过量积累的问题,还能能解决对虾精养池塘中央区域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且对传染性对虾疾病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同时发挥了鱼虾混养的多种优势,能极大提高对虾养殖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对虾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支柱,对虾是我国沿海滩涂池塘的主要养殖对象。目前对虾池塘以单养对虾为主,且养殖面积和产量主要来自于精养土池(放养密度高,配备增氧设备,全程投喂人工饲料)和高位精养池塘。在对虾精养池塘,池水受增氧机推动沿着一定方向旋转流动,池中的对虾残饵、大颗粒有机物、对虾尸体甚至体质弱的对虾都顺着水流逐渐向池塘中心区域集中。因此,对虾精养池塘的中央区域,有机物质若得不到及时清除,将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逐渐败坏水质的同时,也孳生各种病原。据调查, 池塘中央区域一般很少有对虾栖息,空间利用率低。自2009年我国对虾病害再次大规模爆发以来,对虾单养的成功率急剧降低,鱼虾混养技术的优势得以突显,但是多数混养方法仍然不完善。根据不同的养殖效果,我国鱼虾混养的方式主要有3种(I)对虾-杂食性鱼类混养,用于提高对虾饲料利用率;(2)对虾-肉食性鱼类混养,用于预防对虾传染性病害;(3)对虾-滤食性鱼类混养,用于改善池塘水质,减少养殖污水排放。尽管以上几种混养方式在各地都有应用,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I)虾池混养少量杂食性鱼类虽然可以有效减少和消除对虾残饵,但是经济效益增幅不明显,反之如果混养的杂食性鱼类数量较多,就会争抢高值的对虾饲料,反而影响对虾正常摄食和生长,而且混养杂食性鱼类对于防控对虾传染性病害的效果不明显。(2)对虾-肉食性鱼类混养可通过鱼类摄食死虾和病弱虾,切断对虾病害的横向传播途径,可一旦肉食性鱼的数量或个体大小不当,健康对虾就会被鱼大量捕食,使得对虾成活率低;而且肉食性鱼类对于对虾残饵的清除效果往往不佳。(3)虾池一般混养或分隔式混养滤食性鱼可以滤除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和浮游生物,改善水质,但是不能解决对虾残饵和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问题。(4)不能解决对虾精养池塘中央区域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该方法不仅能解决对虾精养池塘有机污染物积累难去除的难题,还能解决对虾精养池塘中央区域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提高了鱼虾混养的优势,提高了对虾养殖的成功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对池塘中央区域设置有围网的池塘水进行预处理后,在池塘内放养对虾苗,并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种,在围网外放养肉食性鱼种,在养殖的过程中采用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并不时在围网外部区域投喂饲料,在养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剂和化学试剂对水质进行调控即可。本专利技术在池塘进水前,可以先对池塘进行清塘和晒塘处理。清塘可以采用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如采用生石灰和/或茶籽柏清塘,并晒塘至池底龟裂(地膜或水泥池底完全干燥)为好。如生石灰清塘不够彻底,还可以进一步采用茶籽柏清塘(用量为每亩15-20kg)。本专利技术 在池塘进水前,可以在池塘中央区域设置围网,围网的下边缘固定于池塘的底部,围网边界向池塘外缘靠近但不超过增氧机水流的内侧切线,当池塘进水后,增氧机水流围绕围网流动,但不会冲刷围网。本专利技术围网的网孔规格为可以使对虾苗自由出入而使食杂性鱼种和肉食性鱼种不能自由出入为佳。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杂食性鱼种优选为鲻鱼、罗非鱼、草鱼、黄鳍鲷或梭鱼,必要时,也可将上述几种鱼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投放于围网内,杂食性鱼种的大小以不能自由出入围网为佳;杂食性鱼种放养密度可以结合具体的品种和规格而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肉食性鱼种优选为青石斑鱼、埃及革胡子鲶、美国红鱼、中华乌塘鳢或卵形鯧鰺,必要时,也可将上述几种鱼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投放于围网外,肉食性鱼种的大小以不能自由出入围网为佳,肉食性鱼种数量不宜过高,建议放养量为每亩池塘投放大苗3-10尾。本专利技术所述微生物制剂优选为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乳酸菌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化学试剂为生石灰,添加量为每亩池塘100_200kg。本专利技术池塘水的预处理包括对池塘水进行消毒和池塘水毒性消失后进行肥水步骤。本专利技术在放养对虾后1(Γ20天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种,并在围网外放养肉食性鱼种为佳,也可以视具体的养殖情况而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可以适用于配备增氧机的对虾精养土池、对虾精养铺膜池、对虾精养水泥池以及对虾精养冬棚池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I)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对虾精养池塘有机污染物积累难去除的难题,环境生态效益显著,并很好的解决了多元复合养殖模式中不同养殖品种的互利共生问题,养殖全程用药少,对虾成活率高;(2)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池塘的中央区域,对虾养殖成功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比传统养殖方法显著提高;(3)本专利技术有效利用杂食性鱼种和肉食性鱼种清除对虾精养池塘的残饵、颗粒有机物和生物饵料,并充分利用了对虾精养池塘的中央闲置空间,改善了养殖池塘的水质,减少了养殖池塘的排污,并预防和控制了对虾传染性疾病,提高了养殖成功率,有效降低了对虾养殖风险。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对虾冬棚精养池塘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模式在对虾养殖场进行了对虾冬棚多元混养池塘试验。观测冬棚养殖池塘4 口,其中多元混养池塘和单养对照池塘各2 口,分别包含在两座塑料薄膜大棚内。养殖池为方形泥沙土池,面积均为6亩;每池配I. 5KW叶轮式增氧机二台。在池塘进水前,采用生石灰清塘,并晒塘至池底龟裂。池塘进水后,对池塘水进行预处理,包括对池塘水进行消毒和池塘水毒性消失后进行肥水步骤。消毒采用塘三氯异氰尿酸(用量l_2ppm)等。3日后采用磷酸二氢钙,以及广州欣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肥水师傅”、“肥水快”等专用肥水系列产品按照说明书的用量和方法在塘内泼洒。每个多元混养池塘中央用网片(网目宽3厘米,围网的网孔规格为使对虾苗能出 入网孔而使食杂性鱼种和肉食性鱼种不能出入网孔为佳)和木桩设置面积为800平米(长32米,宽25米)的长方形围网。围网的下边缘固定于池塘的底部,围网边界向池塘外缘靠近但不超过增氧机水流的内侧切线,当池塘进水后,增氧机水流围绕围网流动,但不会冲刷围网。调节池水盐度15左右,水温维持在22_26°C之间,增氧机全天候开启。对虾苗10月底入池,放养密度8万尾/亩,放苗后10-15天,在混养池塘的围网内放入平均体重65g的耐盐性罗非鱼品种吉丽罗非鱼1500尾,同时在围网外放入平均体重280g青石斑鱼30尾。养殖期间仅给对虾投喂饲料,每天早晚两次,投喂量根据饵料台情况作常规的调整。根据池水变化不定期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生石灰等产品调节水质。微生物制剂的具体的添加量因产品的类型、厂家、浓度等的不同而异。例如,广州欣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利生菌王(强效型)”主要成分为高浓度的芽孢杆菌,每隔10天使用,每包(Ikg)可使用于6-8亩池塘。生石灰的添加量以每亩池塘100-200kg为佳。结果显示4 口池塘全部养殖成功,2月底拉网收获,对照塘平均亩产对虾430公斤,成活率43%,饵料系数1.9。同期,多元混养塘平均亩产对虾578公斤,成活率58%,综合饵料系数I. 2 ;收获吉丽罗非鱼705公斤,成活率93%,平均规格达到506g ;青石斑鱼成活率100%,平均体重470g,达到上市规格,效益明显优于单养对照塘。上述混养的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若未达到上市规格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存塘进行下一茬混养或分塘。实施例2精养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方法,其特征是:对池塘中央区域设置有围网的池塘水进行预处理后,在池塘内放养对虾苗,并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种,在围网外放养肉食性鱼种,在养殖的过程中采用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并在围网外部区域投喂饲料,在养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控即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方法,其特征是对池塘中央区域设置有围网的池塘水进行预处理后,在池塘内放养对虾苗,并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种,在围网外放养肉食性鱼种,在养殖的过程中采用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并在围网外部区域投喂饲料,在养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控即可。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方法,其特征是在池塘进水前,对池塘进行清塘和晒塘处理,并在池塘中央区域设置围网。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围网的网孔规格为使对虾能出入网孔而使食杂性鱼种和肉食性鱼种不能出入网孔。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对虾精养池塘多元复合混养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长波陈利雄郭永坚粟丽余招龙艾伟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电白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