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罗非鱼与泥鳅池塘混养方法,选择罗非鱼养殖池塘,每年3月份干塘后用生石灰消毒,水温稳定在20℃后,每667m2池塘投放规格20-25g/尾的单雄性罗非鱼越冬苗1800-2000尾,30天后投放规格3-4cm的泥鳅苗种2万尾。通过驯食,形成罗非鱼与泥鳅在不同的投饵区分开摄食。每日分二次投喂罗非鱼及泥鳅专用配合饲料。罗非鱼饲养4~5个月后提早起捕上市,降低池塘养殖密度,延长泥鳅生长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罗非鱼与泥鳅同塘分开投喂技术,利用罗非鱼和泥鳅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特点,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养殖水体空间,养殖商品鱼规格大、质量好,达到促进生长、增产增效,提高效益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选择罗非鱼养殖池塘,每年3月份干塘后用生石灰消毒,水温稳定在20℃后,每667m2池塘投放规格20-25g/尾的单雄性罗非鱼越冬苗1800-2000尾,30天后投放规格3-4cm的泥鳅苗种2万尾。通过驯食,形成罗非鱼与泥鳅在不同的投饵区分开摄食。每日分二次投喂罗非鱼及泥鳅专用配合饲料。罗非鱼饲养4~5个月后提早起捕上市,降低池塘养殖密度,延长泥鳅生长期。本专利技术采用罗非鱼与泥鳅同塘分开投喂技术,利用罗非鱼和泥鳅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特点,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养殖水体空间,养殖商品鱼规格大、质量好,达到促进生长、增产增效,提高效益的作用。【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涉及一种水产品混养技术,具体是。
技术介绍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支柱产业,罗非鱼和泥鳅均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2012年养殖产量分别为155万吨和28万吨,位居我国主要淡水鱼养殖产量的第六位和第十二位。 目前,我国罗非鱼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五省份,主要养殖模式仍然以池塘单养为主,搭配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也有少部分的混养方式,罗非鱼与锯缘青蟹、凡纳滨对虾、淡水白鲳、黄颡鱼混养轮养,由于受到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的限制,这些混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综合经济效益不足,同时还有罗非鱼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养殖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闻。 罗非鱼为中上层鱼类,而泥鳅属底层鱼类,被喻为“水中人参”,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耐低氧,与其他鱼类混养时常以其他鱼类的残饵为食,在养殖池塘中混养泥鳅,能起到很好的清塘效果。按照罗非鱼和泥鳅的不同生活水层与摄食习性,通过罗非鱼与泥鳅的合理搭配,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养殖空间,形成罗非鱼、泥鳅混养模式,改变了罗非鱼或泥鳅传统的池塘单养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池塘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促进我国罗非鱼和泥鳅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尚无罗非鱼与泥鳅混养的相关报道,但罗非鱼与泥鳅池塘混养,需要解决如下问题:第一,罗非鱼与泥鳅的适宜放养密度和先后顺序问题。第二,罗非鱼与泥鳅在饲料营养需求存在差异,罗非鱼抢食能力比泥鳅强,影响泥鳅生长,需要解决饲料投喂方法问题,第三,罗非鱼的耐氧能力比泥鳅低,要解决池塘增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本专利技术利用生物间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互利共生,充分发挥养殖水体,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生长速度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产增效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含以下步骤: (1)在每年3月份进行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加注新水,做好放养前准备工作;(2)待池塘水温稳定在20°C以上时,开始进行罗非鱼苗种放养,按照1800?2000尾/667 m2的密度放养规格20?25g/尾的单雄性罗非鱼越冬苗种;30天后放养泥鳅苗种,放养规格3?4cm,放养密度2万尾/667 m2 ; (3)罗非鱼放养后第二天开始驯食,通过定时、定点驯化,形成罗非鱼与泥鳅在不同的投喂点分开摄食,使用罗非鱼及泥鳅专用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4)在当年9?10月份,当罗非鱼平均规格达到500g/尾以上时,将90%以上的罗非鱼捕捞出塘后,泥鳅留原塘继续养殖;(5 )泥鳅饲养至第二年I月份后,采用网笼诱捕方法,捕大留小,饲养到3月份全部干塘起捕。 所述的步骤(I)的消毒为:使用100?120kg/667 m2的生石灰全池泼洒进行干法清塘消毒。 所述步骤(2)中的单雄性罗非鱼越冬苗种其雄性率为95%以上。 所述步骤(3)中的驯化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罗非鱼和泥鳅在不同投喂点吃食习惯,罗非鱼投喂粗蛋白含量28wt%的膨化颗粒专用配合饲料,按测算出的罗非鱼存塘量的3%?5%的日投喂量进行投喂;泥鳅投喂粗蛋白含量32wt%的沉性颗粒专用配合饲料,按泥鳅存塘量的5%?6%的日投喂量进行投喂,在罗非鱼开始投喂后再进行投喂。 所述步骤(3)中日投喂2次是每天上午9:00时、下午15:00时;每天23:00时至次日8:00时开启增氧机增氧。 在水温32°C以上的高温季节,每天中午开启增氧机I?2h,调节上下层溶氧。 本专利技术利用罗非鱼生活在池塘水体的中上层,而泥鳅生活在池塘水体底层的生物习性,充分利用池塘不同水体空间,提高了池塘水体的养殖量。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既可摄食池塘水体中的藻类、残饵和有机碎屑,具有提高饲料效率和清洁池塘水体的作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泥鳅亦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达到预期产量,需要对泥鳅进行人工饲料的投喂。通过罗非鱼与泥鳅池塘混养方法,通过驯食形成罗非鱼与泥鳅分开进行饲料投喂的方法,使两者分开摄食各自的专用饲料,不互相抢食、挤压,以此提高池鱼生长速度、降低疾病和饲料系数,避免了养殖前期泥鳅生长受到抑制。由于罗非鱼摄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饲养4?5个月就可达到上市规格,罗非鱼起捕上市后,降低了池塘养殖密度,通过强化泥鳅的饲养,3个多月后,泥鳅可以长到上市规格,越冬后陆续出塘。罗非鱼与泥鳅同池混养的养殖模式,它既能发挥罗非鱼与泥鳅的互利作用,充分利用水体养殖空间,提高总产量,又能改善水质,达到促进生长、提高效益的作用。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还在于:O与现有的罗非鱼与凡纳滨对虾混养的鱼虾混养方法(中国专利CN201310685571.9、CN200910041547.5)相比,罗非鱼和泥鳅均能投喂配合饲料,泥鳅生长快,产量、成活率均较高,混养综合效益更好;而对虾混养在罗非鱼中,无法与罗非鱼抢食,只能靠养殖池塘有限的天然饵料和残饵,对虾生长慢,产量和成活率较低;2)与现有的罗非鱼与淡水白鲳混养方法相比,本方法水体养殖空间利用优势明显。淡水白鲳和罗非鱼同是中上层鱼类,与罗非鱼一样难于在池塘自然越冬。而泥鳅能有效利用冬季池塘养殖,延长养殖养殖期,有效提高产量与商品鱼规格,且泥鳅市场销售价格为淡水白鲳高2?3倍,所以混养泥鳅效益更高。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用下列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列实施例。下列实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实施例1池塘面积4X667 m2,平均水深2.0m,进排水、供电系统完善,配备了 1.5kw水车式增氧机2台,自动投料机2台,自动投料机分别设置在池塘不同投饵区域。水源为山涧溪水,水质清新无污染。 2012年3月中旬,池塘经清淤除杂、修正加固、暴晒后,按照120kg/667 m2用量的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消毒,7天后,加注新水至池塘水位1.5m,做好放养前准备工作。 在3月28日,池塘水温稳定在20°C以上后,投放了平均规格21.3g/尾的新吉富单雄性罗非鱼越冬种7200尾,雄性率为96% ;4月27日,在池塘中投放了规格3 cm的泥鳅苗种8万尾与池塘内的新吉富罗非鱼混养。 罗非鱼放养后第二天,采用自动投饵机投喂方式开始在第一个投饵区进行驯食,通过定时、定点驯化,形成罗非鱼在固定的投喂点摄食,罗非鱼投喂粗蛋白含量28%的膨化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罗非鱼与泥鳅池塘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在每年3月份进行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加注新水,做好放养前准备工作;(2)待池塘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开始进行罗非鱼苗种放养,按照1800~2000尾/667 m2的密度放养规格20~25g/尾的单雄性罗非鱼越冬苗种;30天后放养泥鳅苗种,放养规格3~4cm,放养密度2万尾/667 m2;(3)罗非鱼放养后第二天开始驯食,通过定时、定点驯化,形成罗非鱼与泥鳅在不同的投喂点分开摄食,使用罗非鱼及泥鳅专用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4)在当年9~10月份,当罗非鱼平均规格达到500g/尾以上时,将90%以上的罗非鱼捕捞出塘后,泥鳅留原塘继续养殖;(5)泥鳅饲养至第二年1月份后,采用网笼诱捕方法,捕大留小,饲养到3月份全部干塘起捕。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全福,王茂元,樊海平,邓志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