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包括蒸发器换热管、设置在蒸发器换热管后端的汇集管、与汇集管下端相连接的回油管以及回油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当热管空调工作在热管循环模式时,蒸发器内各换热管的制冷剂气化后与润滑油相分离,润滑油沿汇集管管壁逐渐汇集于回油管中。当切换到压缩循环模式后,汇集管上端闭合,回油管内的润滑油从下降管中回到压缩机中,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站或机房用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信息机房与通信基站的建设数量迅速增加,数据和存储设备,通信设备的耗能也越来越大。据数据统计,2008年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耗电141亿度,而其中73 %的电量是耗费在通信基站中。而在通信基站的100亿度耗电量中,基站空调的耗电量又达到其中的50%。因此,降低基站空调的能耗能有效降低通行行业的用电量,对节能减排有巨大的意义。目前降低基站空调系统能耗的方法很多,例如当处于春季及秋季时,户外空气温度较低,直接引入户外新风对基站内设备进行冷却;此外,采用热交换器方式,当户外气温较低时,停止压缩机工作,而用泵驱动管路内的工质产生循环,带走室内的热量。热管空调也能有效降低基站空调系统的能耗,相比前面两种方法,一方面它实现了机房内外只有热量的交换,没有空气的质交换,从而充分地保障了机房内空气湿度和清洁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热管模式下,只有风机工作,相比采用泵驱动工质的方式能效比更高,节能效果更明显。一种常用的热管空调机组,其将常规压缩制冷循环与分离式热管自然循环结合以来。当外界气温较高时,采用压缩机驱动的压缩循环制冷,制冷剂在压缩机压缩后,经过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回到压缩机。当外界气温较低时,采用热管模式制冷。压缩机和节流装置不工作。制冷剂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循环,产生制冷效果。以上这两种模式均共用同一个蒸发器和冷凝器。由于在热管循环模式下,一般采用满液式蒸发器,目的是使得蒸发器内全部充满液体制冷剂,传热面与液体制冷剂充分接触,沸腾换热系数较高。但采用满液式蒸发器带来的缺点是在热管循环模式下,由于制冷剂携带的压缩机润滑油随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当切换到压缩循环模式后,润滑油无法有效的回到压缩机中,长时间会导致压缩机出现故障。因此如何解决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油问题对提高整个热管空调机组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则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蒸发器的回油问题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包括蒸发器换热管、设置在蒸发器换热管后端的汇集管、与汇集管下端相连接的回油管以及回油结构。优选所述回油结构包括安装在回油管末端的电磁阀及连接在电磁阀另一端的下降管。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管为弯管或者垂直直管结构。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还包括一连接在所述汇集管上端的热管支路,所述热管支路包括一与所述汇集管上端连接的电磁阀。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还包括一连接在所述下降管另一端的压缩机支路及与所述压缩机支路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及油分离器。优选所述回油结构包括安装在回油管末端的单向阀及连接在所述单向阀另一端的压缩机支路,所述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大于所述汇集管与所述回油管内制冷剂的高度差所产生的压力。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管为弯管或者垂直直管结构。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还包括一连接在所述汇集管的上端的热管支路,所述热管支路包括一与所述汇集管上端连接的电磁阀。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与所述压缩机支路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及油分离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向阀的开启压力远小于所述压缩机的工作压力,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及所述油分离器的高度小于所述汇集管的高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当热管空调工作在热管循环模式时,蒸发器内各换热管的制冷剂气化后与润滑油相分离,润滑油沿汇集管管壁逐渐汇集于回油管中。当切换到压缩循环模式后,汇集管上端闭合,回油管内的润滑油从下降管中回到压缩机中,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提供的一种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包括蒸发器换热管5、设置在蒸发器换热管5后端的汇集管I、与汇集管I下端相连接的回油管3、安装在回油管3末端的电磁阀4及连接在电磁阀4另一端的下降管2,所述下降管2另一端连接有压缩机支路,压缩机支路包括气液分离器6、压缩机7、油分离器8,汇集管I另一端连接有热管支路,热管支路包括电磁阀9。如图2所示,该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热管空调工作在热管循环模式时,电磁阀9打开,电磁阀4关闭。蒸发器内各换热管的制冷剂气化后与润滑油相分离,润滑油沿汇集管管壁逐渐汇集于回油管3中。当热管空调工作在压缩循环模式时,电磁阀9关闭,电磁阀4打开,回油管内的润滑油从回油管3进入到下降管2中,然后进入压缩机支路,经由气液分离器6,压缩机7,油分离器8,回到压缩机中,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本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当热管空调工作在热管循环模式时,蒸发器内各换热管的制冷剂气化后与润滑油相分离,润滑油沿汇集管管壁逐渐汇集于回油管中。当切换到压缩循环模式后,汇集管上端闭合,电磁阀打开,回油管内的润滑油从下降管中回到压缩机中,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如图3所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一种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包括蒸发器换热管25,设置在蒸发器换热管25后端的汇集管21,与汇集管21下端相连接的回油管23,安装在回油管23末端的单向阀24,连接在所述单向阀24另一端的压缩机支路22,及连接在所述汇集管21上端的热管支路(未标号)。如图4所示,该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热管空调工作在热管循环模式时,热管支路的电磁阀29打开,单向阀24两端的压差基本由汇集管21和回油管23内制冷剂的高度差产生,而且由汇集管21和回油管23内制冷剂的高度差产生的此 压力小于单向阀24的开启压力,因此此时单向阀24保持关闭。此时各蒸发器换热管的制冷剂气化后与润滑油相分离,润滑油沿汇集管21管壁逐渐汇集于回油管23中。当热管空调工作在压缩循环模式时,电磁阀29关闭,此时压缩机27开始工作,而且该单向阀24的开启压力远小于所述压缩机27的工作压力,因此单向阀24打开,回油管23内的润滑油从回油管23进入到压缩机支路22中,经由气液分离器26,压缩机27,油分离器28,回到压缩机27中,从而确保压缩机能正常工作。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当热管空调工作在热管循环模式时,单向阀两端的压差小于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单向阀保持关闭,蒸发器内各换热管的制冷剂气化后与润滑油相分离,润滑油沿汇集管管壁逐渐汇集于回油管中。当切换到压缩循环模式后,汇集管上端闭合,单向阀两端的压差大于其开启压力,单向阀打开,回油管内的润滑油从压缩机支路中回到压缩机中,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包括蒸发器换热管、设置在蒸发器换热管后端的汇集管、与汇集管下端相连接的回油管以及回油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包括蒸发器换热管、设置在蒸发器换热管后端的汇集管、与汇集管下端相连接的回油管以及回油结构。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结构包括安装在回油管末端的电磁阀及连接在电磁阀另一端的下降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为弯管或者垂直直管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还包括一连接在所述汇集管上端的热管支路,所述热管支路包括一与所述汇集管上端连接的电磁阀。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空调蒸发器回油装置还包括一连接在所述下降管另一端的压缩机支路及与所述压缩机支路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及油分离器。6.如权利要求I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兴昆腾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