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水生专利>正文

生物质灶灶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52831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8 2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灶灶芯,涉及生物质灶灶具制造技术领域,包括有灶膛和套装在所述灶膛外的炉灶套,所述灶膛与所述炉灶套之间为供气室,所述灶膛管壁设有穿过所述炉灶套斜伸向外的进料口,所述灶膛其底板和其管壁均分布有多个与所述供气室连通的送风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设计结合了生物质燃烧的特点,灶膛的大小、高度与送风孔分布位置及数量比都经过计算和多次对比实验;该生物质灶灶芯平均火力强度大,燃烧充分,没有结渣现象,燃烧后所剩的灰白色灰烬量很少;经检测移动式生物质灶的热效率为45%高于炊事型炉大于等于35%的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灶灶具制造
,尤其是一种用生物质为燃料的灶具的灶芯。
技术介绍
生物质燃料是用农林废弃物加工形成块状燃料,生物质燃料挥发分含量高,约占70%,焦炭约为30% ;它的燃烧过程主要分为挥发分的析出、燃烧和残余焦炭的燃烧、燃尽两个阶段。目前市面上生物质灶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生物质灶灶芯的 技术方案大致是包括有一个直筒形的灶膛和套装在该灶膛外的炉灶套,所述灶膛与所述炉灶套之间为供气室,所述灶膛管壁的上部设有与所述供气室连通的送风孔,于所述灶套底部设有输气管。这种生物质灶灶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1、生物质挥发分在250 350°C温度下大量析出并开始剧烈燃烧,此时需要足够的空气使挥发分充分燃烧,还要有足够的空气使燃烧挥发分后的剩余碳能够完全燃烧。而该灶芯的进料口设在灶口,为维持燃料燃烧的持续性添加的生物质燃料相对较多;灶膛内的生物质燃料自上而下的燃烧方式,造成灶膛的下部空气量供给不足;因此,在灶芯底部的生物质燃料的挥发分燃尽后,受到灰烬包裹的焦炭较难燃尽,在灶膛底部残留较多的余碳。2、灶膛上部的火焰过分上飘,没燃尽的焦炭容易随着气流进入烟道,不仅污染空气还增大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使生物质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的生物质灶灶芯。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这种生物质灶灶芯包括有灶膛和套装在所述灶膛外的炉灶套,所述灶膛与所述炉灶套之间为供气室,所述灶膛管壁设有穿过所述炉灶套斜伸向外的进料口,所述灶膛其底板和其管壁均分布有多个与所述供气室连通的送风孔;所述灶膛的管壁近上端位置处和近下端位置处的所述送风孔呈圆周分布,该两处呈圆周分布的所述送风孔之间的所述送风孔呈螺旋线分布,所述螺旋线的螺旋角β为arctg3 π d/H, H为所述灶膛的高度,d为所述灶膛的直径;所述灶膛于所述进料口一侧的管壁分布的所述送风孔的数量与所述灶膛另一侧的管壁分布的所述送风孔的数量比为8 5 ;所述灶膛的管壁和底板分布的所述送风孔均为锥孔,所述锥孔的小孔端位于所述灶膛内壁;近灶膛下端位置处呈圆周分布的所述锥孔和呈螺旋线分布的所述锥孔的小孔端倾斜向上,近灶膛上端位置处呈圆周分布的所述锥孔的小孔端倾斜向下。上述生物质灶炉芯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灶膛的底板上设有排灰口,于所述排灰口上装有排灰栓;所述炉灶套邻近灶口处设有排烟管。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I、进料口设在由灶膛斜伸向外的另一根管上,可随时添加燃料以保持燃料燃烧的持续性。2、该生物质灶灶芯是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点设计,锥形送风孔和膛底底部及管壁近下端处的送风孔则是为了让进入灶膛的空气增大流速,并保证生物质燃料在灶膛内燃烧时能得到足够的空气补给;管壁近下端处送风孔的出气端倾斜向上,管壁中段送风孔的出气端倾斜向上并呈螺旋线分布,是让经灶膛底板进入的空气在从管壁进入的空气的促动下形成一个螺旋向上的空气流,使灶膛内燃烧的生物质燃料得到充分的扰动和燃烧并燃尽,灰烬中没有余碳残留;进料口一侧送风孔分布的密度高于另一侧,有助于让从进料口进入的生物质燃料燃烧散开后向灶膛后侧滚动燃烧。管壁上端送风孔的出气端倾斜向下并呈圆周分布,一方面是将灶膛上部的火焰压住,避免火焰过分上飘;另一方面,增加燃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加强对生物质燃料的扰动使焦炭燃尽。正因为灶芯设计结合了生物质燃烧的特点,灶膛的大小、高度与送风孔分布位置及数量比都经过计算和多次对比实验;该生物质灶灶芯平均火力强度大,燃烧充分,没有结渣现象,燃烧后所剩的灰白色灰烬量很少;经检测移动式生物质灶的热效率为45%高于炊事型炉大于等于35%的标准。3、在灶膛的底部装有排灰栓,以防生物质燃料中夹杂有砂土等杂质,需要时,将排灰栓从灶膛中取出,用水把杂质经输气管冲出。 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灶膛管壁送风孔螺旋线分布的示意图。图3是图I中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I中的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I中的I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灶膛管壁的送风孔分布的螺旋线导程h的展开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I所示的生物质灶灶芯包括有灶膛3和套装在灶膛3外的炉灶套2,灶膛3与炉灶套2之间为供气室,灶膛3管壁设有穿过炉灶套2斜伸向外的进料口 4,灶膛3其底板5和管壁均分布有多个与供气室连通的送风孔;灶膛3的底板5上设有排灰口,于排灰口上装有排灰栓6,以防生物质燃料中夹杂有砂土等杂质,需要时,将排灰栓6从灶膛3中取出,用水把杂质经输气管7冲出;炉灶套2邻近灶口处设有排烟管I。如图2所示的灶膛3的管壁近上端位置处和近下端位置处的所述送风孔呈圆周分布,该两处呈圆周分布的送风孔之间的送风孔呈螺旋线分布,螺旋线的螺旋角β为arctg3 d/H, H为灶膛的高度,d为灶膛的直径;灶膛3于进料口 4 一侧的管壁分布的送风孔的数量与灶膛3另一侧的管壁分布的送风孔的数量比为8 5 ;灶膛3的管壁和底板5分布的送风孔均为锥孔,锥孔的小孔端位于所述灶膛3内壁;灶膛3的底板5的送风孔,如图3所示;近灶膛3下端位置处呈圆周分布的锥孔和呈螺旋线分布的锥孔的小孔端倾斜向上,图4所示;近灶膛3上端位置处呈圆周分布的锥孔的小孔端倾斜向下,如图5所示;图6是灶膛3管壁送风孔分布的螺旋线导程h的展开示意图,根据灶膛3的尺寸计算出螺旋线的导程并画出展开图,按图可在灶膛3的管壁上划线钻孔。使用灶芯时,把生物质燃料从进料口 4投入并点燃,此时,生物质燃料在灶膛3内燃烧,灶膛3底部有充足的空气量补给,让经灶膛3底板进入的空气在从管壁进入的空气的促动下形成一个螺旋向上的空气流,使灶膛3内燃烧的生物质燃料得到充分的扰动和燃烧并燃尽,灰烬中没有余碳残留;进料口 4 一侧送风孔分布的密度高于另一侧,有助于让从进料口 4进入的生物质燃料燃烧散开后向灶膛后侧滚动燃烧。管壁上端送风孔的出气端倾斜向下并呈圆周分布,一方面是将灶膛上部的火 焰压住,避免火焰过分上飘;另一方面,增加燃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加强对生物质燃料的扰动使焦炭燃尽。该生物质灶灶芯平均火力强度大,燃烧充分,没有结渣现象,燃烧后所剩的灰白色灰烬量很少;经检测移动式生物质灶的热效率为45%高于炊事型炉大于等于35%的标准。权利要求1.一种生物质灶灶芯,包括有灶膛(3)和套装在所述灶膛(3)外的炉灶套(2),所述灶膛(3)与所述炉灶套(2)之间为供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灶膛(3)管壁设有穿过所述炉灶套(2)斜伸向外的进料口(4),所述灶膛(3)其底板(5)和其管壁均分布有多个与所述供气室连通的送风孔; 所述灶膛(3)的管壁近上端位置处和近下端位置处的所述送风孔呈圆周分布,该两处呈圆周分布的所述送风孔之间的所述送风孔呈螺旋线分布,所述螺旋线的螺旋角β为arctg3 π d/H, H为所述灶膛的高度,d为所述灶膛的直径;所述灶膛(3)于所述进料口(4)一侧的管壁分布的所述送风孔的数量与所述灶膛(3)另一侧的管壁分布的所述送风孔的数量比为8 5 ; 所述灶膛(3)的管壁和底板(5)分布的所述送风孔均为锥孔,所述锥孔的小孔端位于所述灶膛(3)内壁;近灶膛(3)下端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质灶灶芯,包括有灶膛(3)和套装在所述灶膛(3)外的炉灶套(2),所述灶膛(3)与所述炉灶套(2)之间为供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灶膛(3)管壁设有穿过所述炉灶套(2)斜伸向外的进料口(4),所述灶膛(3)其底板(5)和其管壁均分布有多个与所述供气室连通的送风孔;所述灶膛(3)的管壁近上端位置处和近下端位置处的所述送风孔呈圆周分布,该两处呈圆周分布的所述送风孔之间的所述送风孔呈螺旋线分布,所述螺旋线的螺旋角β为arctg3πd/H,H为所述灶膛的高度,d为所述灶膛的直径;所述灶膛(3)于所述进料口(4)一侧的管壁分布的所述送风孔的数量与所述灶膛(3)另一侧的管壁分布的所述送风孔的数量比为8:5;所述灶膛(3)的管壁和底板(5)分布的所述送风孔均为锥孔,所述锥孔的小孔端位于所述灶膛(3)内壁;近灶膛(3)下端位置处呈圆周分布的所述锥孔和呈螺旋线分布的所述锥孔的小孔端倾斜向上,近灶膛(3)上端位置处呈圆周分布的所述锥孔的小孔端倾斜向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水生
申请(专利权)人:陈水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