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维汉专利>正文

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51698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8 2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有效解决混合速率低、不均匀,燃烧强度低、温度低、不完全,结构复杂的问题,预燃室墙体上的煤气和空气进气管连接煤气和空气分配环道,煤气和空气分配环道各置于预燃室墙体的一半墙体内,环道上的喷嘴联通预燃室墙体内的预燃室,预燃室墙体上有热风出口管,并与燃烧室墙体连接,燃烧室墙体内的燃烧室下部有蓄热室,蓄热室下部有炉箅子及支撑柱,蓄热室内有蓄热体,支撑柱置于冷风室内,蓄热室、炉箅子和冷风室置于热风炉墙体内,热风炉墙体和炉底固定,冷风室上有烟气出口管和冷风进口管,热风炉墙体和燃烧室墙体套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燃烧不稳定、燃烧强度弱、燃烧温度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为高炉提供高温鼓风的一种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
技术介绍
当前,高炉热风炉从节能降耗上考虑要求在燃烧低热值高炉煤气下获得高性能和高效益,而最终达到高效、节能、环保、增产的目的。为此,在热风炉中必须实现优化的燃烧过程与强化的传热过程的结合。这就涉及到燃烧装置的结构、蓄热体结构与布置、以及气流流场的组织。纵观目前使用的各种热风炉,其气体燃烧装 置均以煤气与空气在燃烧空间中混合、预热、着火燃烧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总是存在混合不均、燃烧不完全、燃烧室空间大、燃烧器结构复杂等问题;其燃烧室与蓄热室中的气流组织安排不当(流速选择、气流分配与控制、旋流与回流状态的应用等)、导致燃烧室中燃烧气流的特征变化大、气流不稳定、燃烧强度低,也会引起蓄热室中气流分布不均,降低传热效果与蓄热体的利用率;其蓄热体的结构与布置均难以按照流场结构和负荷状态选取,从而整体影响热风炉的性能和实际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可有效解决煤气与空气混合速率低、混合不均匀,燃烧强度低、燃烧温度低、燃烧不完全、燃烧室空间大和燃烧器结构复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预燃室墙体、预燃室、燃烧室墙体、燃烧室、热风出口管、煤气进气管、空气进气管、煤气分配环道、空气分配环道、煤气喷嘴、空气喷嘴、蓄热室、蓄热体、热风炉墙体、炉箅子、支撑柱、冷风室、冷风进口管及烟气出口管,预燃室墙体由上部的球形拱顶和下部的圆筒体组合构成,预燃室墙体内的空间为预燃室,预燃室墙体的圆筒体上垂直其轴线对称设置煤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煤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分别垂直或倾斜连接煤气分配环道和空气分配环道,煤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一半墙体内,空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另一半墙体内,煤气分配环道和空气分配环道的内壁上分别对应均置有煤气喷嘴和空气喷嘴,煤气喷嘴和空气喷嘴均水平径向联通预燃室,在煤气进气管上方的预燃室墙体上设有垂直其轴线的热风出口管,预燃室墙体下部的内侧与燃烧室墙体上部的外侧经直缝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实现滑移的无应力作用的重叠式连接;燃烧室墙体的上端为小圆筒体,下端为大圆筒体,中部为锥形筒体,锥形筒体的上下端分别与小圆筒体和大圆筒体经圆弧墙体过渡连接,避免结构的应力集中,燃烧室墙体内的燃烧室的下部有蓄热室,蓄热室下部有炉箅子及支撑柱,蓄热室内有自炉箅子向上堆砌至燃烧室内的蓄热体,支撑柱置于冷风室内,蓄热室、炉箅子和冷风室置于热风炉墙体内,冷风室的下部有和热风炉墙体固定在一起的炉底,冷风室的侧墙上有烟气出口管和冷风进口管,热风炉墙体和燃烧室墙体之间经阶梯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相互呈滑移的套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在预燃室中煤气与空气通过各自的分配环道内侧均布的喷嘴,煤气与空气沿水平径向方向进入预燃室,在经回流高温烟气预热后在预燃室中部正面相遇,且在对冲中完成其混合并实现部分的快速且稳定的燃烧,燃烧后的部分高温烟气与部分混合气体进入其下的燃烧室中的蓄热体中继续完成燃烧过程,另一部分向上形成回流涡旋再折返向下,在完成对喷嘴喷射出的煤气与空气气流的预热(实为热质交换过程)后再向下汇入对冲燃烧过程中向下流动的气流之中,因这部分气流的存在而使得整个向下的气流流场变得较为均匀。热风炉采用这种燃烧器后,就有效解决了低热值煤气燃烧不稳定、燃烧强度弱、燃烧温度低等关键问题;将煤气与空气间的边混合边燃烧的占用大量燃烧空间的长焰燃烧方式改变为对冲气流混合、回流预热煤气与空气 、以及预混气流的快速与高强度燃烧方式。由于燃烧室内的蓄热体如果采用锥形堆放,还可以使向下的类似于射流的气流流场变为进入蓄热体的均匀的气流流场。采用这种对冲混合蓄热体中燃烧的方式,既提高了燃烧的完全程度又缩小了燃烧室空间,且借助预燃室内的对冲向上气流形成的回流涡旋回流既能实现火焰(燃烧)的稳定又能达到再预热煤气与空气而提高局部燃烧温度的目的。由于部分未燃气流进入放置在燃烧室中的蓄热体后,还可一定程度实现格子砖中燃烧而有效提高上部格子砖的温度,为提供高风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于蓄热体采用格孔气流互通的结构,因其对气流的调压均流作用比较强,能有效提高了蓄热体的利用率和增强热交换过程,蓄热室的空间高度也会因此而降低。尤其是在热风炉的送风阶段,蓄热体的调压均流作用对于改善冷风气流分布的均匀性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相对于采用其他气体燃烧装置的热风炉而言,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预燃室中多喷嘴对冲混合而实现对冲回流预热稳焰与高强度燃烧,且使部分混合气流在燃烧室堆放的蓄热体中燃烧,做到一定程度提高格子砖温度,以及实现蓄热室中蓄热体与气流间的高效率传热。这样就能极大地改善了热风炉的热工性能,使得热风炉能在燃烧低热值煤气的条件下,在煤气与空气均不预热的条件下,具备了高效、高风温、与节能环保的功能。此外,结构的进一步的简化与紧凑不仅会带来了投资费用的节省,也为热风炉结构的稳定提供了基础条件。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I中A-A部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I中B-B部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由图I、图2及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预燃室墙体I、预燃室2、燃烧室墙体la、燃烧室2a、热风出口管3、煤气进气管4、空气进气管4a、煤气分配环道5、空气分配环道5a、煤气喷嘴6、空气喷嘴6a、蓄热室8、蓄热体、热风炉墙体7、炉箅子9、支撑柱9a、冷风室10、冷风进口管12及烟气出口管13,预燃室墙体I由上部的球形拱顶和下部的圆筒体组合构成,预燃室墙体内的空间为预燃室2,预燃室墙体I的圆筒体上垂直其轴线对称设置煤气进气管4和空气进气管4a,煤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分别垂直或倾斜连接煤气分配环道5和空气分配环道5a,煤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一半墙体内,空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另一半墙体内,煤气分配环道和空气分配环道的内壁上分别对应均置有煤气喷嘴6和空气喷嘴6a,煤气喷嘴和空气喷嘴均水平径向联通预燃室,在煤气进气管上方的预燃室墙体上设有垂直其轴线的热风出口管3,预燃室墙体I下部的内侧与燃烧室墙体Ia上部的外侧经直缝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14实现滑移的无应力作用的重叠式连接;燃烧室墙体Ia的上端为小圆筒体,下端为大圆筒体,中部为锥形筒体,锥形筒体的上下端分别与小圆筒体和大圆筒体经圆弧墙体过渡连接,避免结构的应力集中,燃烧室墙体内的燃烧室2a的下部有蓄热室8,蓄热室下部有炉箅子9及支撑柱9a,蓄热室8内有自炉箅子9向上堆砌至燃烧室2a内的蓄热体,支撑柱置于冷风室10内,蓄热室、炉箅子和冷风室置于热风炉墙体7内,冷风室的下部有和热风炉墙体固定在一起的炉底11,冷风室的侧墙上有烟气出口管13和冷风进口管12,热风炉墙体7和燃烧室墙体Ia之间经阶梯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15相互呈滑移的套接在一起。 所述的预燃室墙体I和燃烧室墙体Ia为金属外壳内壁上砌筑耐1300°C 1500°C的耐火材料层构成,耐火材料层由重质耐材(低蠕变高铝砖或红柱石高铝砖)为内层、轻质耐材(如轻质硅砖或高铝聚轻砖)为外层,外层外面上有陶瓷纤维棉,陶瓷纤维棉外面上有喷涂层组合在一起构成;所述的煤气进气管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包括预燃室墙体(1)、预燃室(2)、燃烧室墙体(1a)、燃烧室(2a)、热风出口管(3)、煤气进气管(4)、空气进气管(4a)、煤气分配环道(5)、空气分配环道(5a)、煤气喷嘴(6)、空气喷嘴(6a)、蓄热室(8)、蓄热体、热风炉墙体(7)、炉箅子(9)、支撑柱(9a)、冷风室(10)、冷风进口管(12)及烟气出口管(13),其特征在于,预燃室墙体(1)由上部的球形拱顶和下部的圆筒体组合构成,预燃室墙体内的空间为预燃室(2),预燃室墙体(1)的圆筒体上垂直其轴线对称设置煤气进气管(4)和空气进气管(4a),煤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分别垂直或倾斜连接煤气分配环道(5)和空气分配环道(5a),煤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一半墙体内,空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另一半墙体内,煤气分配环道和空气分配环道的内壁上分别对应均置有煤气喷嘴(6)和空气喷嘴(6a),煤气喷嘴和空气喷嘴均水平径向联通预燃室,在煤气进气管上方的预燃室墙体上设有垂直其轴线的热风出口管(3),预燃室墙体(1)下部的内侧与燃烧室墙体(1a)上部的外侧经直缝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14)实现滑移的无应力作用的重叠式连接;燃烧室墙体(1a)的上端为小圆筒体,下端为大圆筒体,中部为锥形筒体,锥形筒体的上下端分别与小圆筒体和大圆筒体经圆弧墙体过渡连接,避免结构的应力集中,燃烧室墙体内的燃烧室(2a)的下部有蓄热室(8),蓄热室下部有炉箅子(9)及支撑柱(9a),蓄热室(8)内有自炉箅子(9)向上堆砌至燃烧室(2a)内的蓄热体,支撑柱置于冷风室(10)内,蓄热室、炉箅子和冷风室置于热风炉墙体(7)内,冷风室的下部有和热风炉墙体固定在一起的炉底(11),冷风室的侧墙上有烟气出口管(13)和冷风进口管(12),热风炉墙体(7)和燃烧室墙体(1a)之间经阶梯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15)相互呈滑移的套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包括预燃室墙体(I)、预燃室(2)、燃烧室墙体(la)、燃烧室(2a)、热风出口管(3)、煤气进气管(4)、空气进气管(4a)、煤气分配环道(5)、空气分配环道(5a)、煤气喷嘴(6)、空气喷嘴(6a)、蓄热室(8)、蓄热体、热风炉墙体(7)、炉箅子(9)、支撑柱(9a)、冷风室(10)、冷风进口管(12)及烟气出口管(13),其特征在于,预燃室墙体(I)由上部的球形拱顶和下部的圆筒体组合构成,预燃室墙体内的空间为预燃室(2),预燃室墙体(I)的圆筒体上垂直其轴线对称设置煤气进气管(4)和空气进气管(4a),煤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分别垂直或倾斜连接煤气分配环道(5)和空气分配环道(5a),煤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一半墙体内,空气分配环道砌筑在预燃室墙体的另一半墙体内,煤气分配环道和空气分配环道的内壁上分别对应均置有煤气喷嘴(6)和空气喷嘴(6a),煤气喷嘴和空气喷嘴均水平径向联通预燃室,在煤气进气管上方的预燃室墙体上设有垂直其轴线的热风出口管(3),预燃室墙体(I)下部的内侧与燃烧室墙体(Ia)上部的外侧经直缝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14)实现滑移的无应力作用的重叠式连接;燃烧室墙体(Ia)的上端为小圆筒体,下端为大圆筒体,中部为锥形筒体,锥形筒体的上下端分别与小圆筒体和大圆筒体经圆弧墙体过渡连接,避免结构的应力集中,燃烧室墙体内的燃烧室(2a)的下部有蓄热室(8),蓄热室下部有炉箅子(9)及支撑柱(9a),蓄热室(8)内有自炉箅子(9)向上堆砌至燃烧室(2a)内的蓄热体,支撑柱置于冷风室(10)内,蓄热室、炉箅子和冷风室置于热风炉墙体(7)内,冷风室的下部有和热风炉墙体固定在一起的炉底(11),冷风室的侧墙上有烟气出口管(13 )和冷风进口管(12 ),热风炉墙体(7 )和燃烧室墙体(Ia)之间经阶梯式的迷宫密封连接结构(15)相互呈滑移的套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燃室墙体(I)和燃烧室墙体(Ia)为金属外壳内壁上砌筑耐1300°C 1500°C的耐火材料层构成,耐火材料层由重质耐材为内层、轻质耐材为外层,外层外面上有陶瓷纤维棉,陶瓷纤维棉外面上有喷涂层组合在一起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燃室内喷嘴对冲喷射混合回流预热燃烧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煤气进气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鹤杨海涛樊海强
申请(专利权)人:陈维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