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合平衡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4404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2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聚合平衡反应釜。该聚合平衡反应釜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内盘管和外盘管,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通过双头螺栓和螺母相连接,所述内盘管通过角钢固定于所述下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外盘管设于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所述下筒体下部设有内盘管蒸汽进口、物料出口、夹套蒸汽出口和束节,所述下筒体侧壁上部设有内盘管蒸汽出口和夹套蒸汽进口,所述内盘管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相连接,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外盘管上端与所述夹套蒸汽进口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夹套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上筒体上部设有物料进口、抽气口和氮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产量高的聚合平衡反应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具体地说是一种聚合平衡反应釜
技术介绍
目前通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俗称生胶)聚合流程是将脱完水的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泵入聚合釜中,开动螺带式搅拌器,当聚合釜用夹套蒸汽升温至一定温度时,加入分子量控制剂甲基乙烯基硅氧烷混合环体,升温搅拌后加入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平衡到足够时间后连续压入脱低分子器内进行脱低。根据聚合反应机理,聚合完成后的生胶,分子链节长度不均一,生胶质量不稳定,性能也不符合要求,因此聚合后需要一定的平衡时间,目前该聚合流程的升温、聚合反应、聚合平衡、压料均在聚合釜中进行,一般一批产品出料为6小时,每条生产线二台聚合釜交替使用。另外,因为聚合前后物料的粘度变 化大,聚合釜会出现搅拌效率下降,传热效果变差,能耗升高等情况,严重时,出现电机电流超标,搅拌停转等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产量高的聚合平衡反应釜。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聚合平衡反应釜,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内盘管和外盘管,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通过双头螺栓和螺母相连接,所述内盘管通过角钢固定于所述下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外盘管设于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所述下筒体下部设有内盘管蒸汽进口、物料出口、夹套蒸汽出口和束节,所述下筒体侧壁上部设有内盘管蒸汽出口和夹套蒸汽进口,所述内盘管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相连接,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外盘管上端与所述夹套蒸汽进口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夹套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上筒体上部设有物料进口、抽气口和氮气口。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物料出口、夹套蒸汽出口、内盘管蒸汽出口、夹套蒸汽进口、物料进口、抽气口和氮气口均包括接管和法兰。所述上筒体上部设有两个视镜和压力表口。所述下筒体下部设有温度计口,与所述束节相连通。所述下筒体侧壁上均布有四个支座。本技术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所述聚合平衡反应釜与生胶常规聚合釜配合使用,使整个生产线一直在最佳工况下工作,提高了设备寿命和设备利用率。专门针对平衡过程的平衡反应釜,强化了平衡过程的传质传热,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使平衡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未聚合平衡的聚合物用氮气自聚合釜压入聚合平衡反应釜中,在一定的真空度条件下进行聚合平衡反应,有利于物料的聚合均匀性,通过内盘管和外盘管的蒸汽保证了聚合平衡反应的温度要求,反应釜中增加内外盘管特别是内盘管的设置克服了生胶传热困难问题,保证了物料聚合平衡的均匀性,无搅拌装置既节能又降低设备投资。根据聚合反应机理,我们对通用聚合生产线进行开发研究,在新的聚合工艺生产线中,专门针对平衡过程中,生胶粘度高,流动性不佳,换热效果不好的工况,设计了一组平衡反应釜,该平衡反应釜,加入内盘管,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平衡过程中的换热均匀性,进而强化了聚合平衡过程的传质传热,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使平衡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述聚合平衡反应釜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聚合平衡反应釜的俯视图。 图中部件名称对应的标号如下I、上筒体;2、下筒体;3、内盘管;4、外盘管;5、双头螺栓;6、螺母;7、角钢;8、内盘管蒸汽进口 ;9、物料出口 ;10、夹套蒸汽出口 ;11、束节;12、内盘管蒸汽出口 ;13、夹套蒸汽进口 ;14、物料进口 ;15、抽气口 ;16、氮气口 ;17、视镜;18、压力表口 ;19、温度计口 ;20、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述作为本技术所述聚合平衡反应爸的实施例,如图I和图2所示,包括上筒体I、下筒体2、内盘管3和外盘管4,所述上筒体I和下筒体2通过双头螺栓5和螺母6相连接,所述内盘管3通过角钢7固定于所述下筒体2的内壁上,所述外盘管4设于所述下筒体2的外壁上,所述下筒体2下部设有内盘管蒸汽进口 8、物料出口 9、夹套蒸汽出口 10和束节11,所述下筒体2侧壁上部设有内盘管蒸汽出口 12和夹套蒸汽进口 13,所述内盘管3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 8相连接,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出口 12相连通,所述外盘管4上端与所述夹套蒸汽进口 13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夹套蒸汽出口 10相连通,所述上筒体I上部设有物料进口 14、抽气口 15和氮气口 16。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 8、物料出口 9、夹套蒸汽出口 10、内盘管蒸汽出口 12、夹套蒸汽进口 13、物料进口 14、抽气口 15和氮气口 16均包括接管和法兰。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筒体I上部设有两个视镜17和压力表口 18。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筒体2下部设有温度计口 19,与所述束节11相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筒体2侧壁上均布有四个支座20。权利要求1.一种聚合平衡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内盘管和外盘管,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通过双头螺栓和螺母相连接,所述内盘管通过角钢固定于所述下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外盘管设于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所述下筒体下部设有内盘管蒸汽进口、物料出口、夹套蒸汽出口和束节,所述下筒体侧壁上部设有内盘管蒸汽出口和夹套蒸汽进口,所述内盘管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相连接,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外盘管上端与所述夹套蒸汽进口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夹套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上筒体上部设有物料进口、抽气口和氮气口。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聚合平衡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物料出口、夹套蒸汽出口、内盘管蒸汽出口、夹套蒸汽进口、物料进口、抽气口和氮气口均包括接管和法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合平衡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体上部设有两个视镜和压力表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合平衡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筒体下部设有温度计口,与所述束节相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合平衡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筒体侧壁上均布有四个支座。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具体地说是一种聚合平衡反应釜。该聚合平衡反应釜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内盘管和外盘管,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通过双头螺栓和螺母相连接,所述内盘管通过角钢固定于所述下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外盘管设于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所述下筒体下部设有内盘管蒸汽进口、物料出口、夹套蒸汽出口和束节,所述下筒体侧壁上部设有内盘管蒸汽出口和夹套蒸汽进口,所述内盘管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相连接,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外盘管上端与所述夹套蒸汽进口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夹套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上筒体上部设有物料进口、抽气口和氮气口。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产量高的聚合平衡反应釜。文档编号C08G77/20GK202509017SQ20122017528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4日专利技术者曹炎华, 罗立国, 马国维 申请人:浙江合盛硅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合平衡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内盘管和外盘管,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通过双头螺栓和螺母相连接,所述内盘管通过角钢固定于所述下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外盘管设于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所述下筒体下部设有内盘管蒸汽进口、物料出口、夹套蒸汽出口和束节,所述下筒体侧壁上部设有内盘管蒸汽出口和夹套蒸汽进口,所述内盘管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进口相连接,下端与所述内盘管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外盘管上端与所述夹套蒸汽进口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夹套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上筒体上部设有物料进口、抽气口和氮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炎华马国维罗立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合盛硅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