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3614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1 06: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一基板、一反射层、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及一发光层。反射层设置于基板之上。反射层包括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及一第三材料。第一材料包括铝(Al),第二材料包括镍(Ni),第三材料系选自由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十三族与第十四族元素所组成的群组。第一导电层设置于反射层之上。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之上。发光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有机发光二极管已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光源之一。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一发光层夹置于二电极之间。至少其中的一电极具有部分透光性。此些电极分别为阳极与阴极。当阳极连接于一电压源的正极,阴极连接于一电压源的负极,空穴自阳极注入至发光层,而电子自阴极注入至发光层。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间的结合而发出光线。可选择地,依据发光路径,有机发光二极管可区分为底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与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在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中,位于顶部的电极为一透明电极且反射层位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底部,使得朝上发射的光线可穿越有机发光二极管顶部的电极,发射至底部的光线可被反射而由顶部射出。其中,反射层的反射率将影响光能发射效率(emission efficiency)以及电能消耗量(power consumption)。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导电路径系自正极连接至负极。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堆叠层系位于导电路径上,所以此些堆叠层的电阻值将影响光能发射效率与电能消耗量。因此,如何发展具有低电能消耗量与高光能发射效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实为业界的一重要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一基板、一反射层、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及一发光层。反射层设置于基板之上。反射层包括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及一第三材料。第一材料包括铝(Al),第二材料包括镍(Ni),第三材料系选自由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十三族与第十四族兀素所组成的群组。第一导电层设置于反射层之上。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之上。发光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之间。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图I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示意图。图2绘示采用铝-钕合金的反射层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的接触电阻曲线及采用铝-镍-硼合金的反射层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的接触电阻曲线。图3绘示采用铝-钕合金的反射层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的反射率曲线及采用铝-镍-硼合金的反射层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的反射率曲线。图4绘示第二实施例的一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200 :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10:基板120 :基底层130、230:反射层140:第一导电层150 :发光层160:第二导电层170:保护层231 :第一薄层232 :第二薄层233 :第三薄层 C1、C2:电阻曲线C3、C4:反射率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的详细叙述各种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为了实现高光能发射效率与低电能消耗量,此些实施例提供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堆叠层的设计。然而,此些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图I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100的示意图。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100包括一基板110、一基底层120、一反射层130、一第一导电层140、一发光层150、一第二导电层160以及一保护层170。作为背板的基板110具有一缓冲层,例如是一玻璃、一塑胶薄板、一钢箔或一硅晶片。基底层120设置于介于基板110与反射层130之间。基底层120的熔点实质上高于600°C。举例来说,基底层120可由钥(Mo)、钛(Ti)、铬(Cr)、钽(Ta)、钨(W)所组成的群组所制成。由于基底层120具有高熔点,所以在制造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00的制成期间,基底层120将不会熔化。基底层120用以稳固地连接反射层130与基板110。依据多次实验结果,当基底层120的厚度实质上大于10纳米(nm)时,基底层120具有高附着力与高导电特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反射层130可直接设置于基板110上,并连接于基板110 (反射层130与基板110之间可以不设置基底层120)。在另一实施例中,基底层120可以由氧化物为基础的材料所制成,例如是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铟镓锌氧化物(IGZO)、氧化锌(ZnO)、氧化银(Ag2O)或氧化钥(MoO、Mo2O5)。并且基底层120的厚度实质上大于5纳米(nm)。反射层130设置于基底层120上,且位于基板110之上。此外,反射层130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40与基底层120之间。反射层130至少包括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与一第三材料。第一材料包括铝(Al),第二材料包括镍(Ni),第三材料系选自由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十三族与第十四族元素所组成的群组。第十三族元素包括硼(B)、镓(Ga)、铟(In)及铊(Ti)。第十四族元素包括碳(C)、硅(Si)、锗(Ge)、锡(Sn)及铅(Pb)。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材料可为硼(B)。也就是说,反射层130可为一铝-镍-硼(Al-Ni-B)合金层。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材料可为硅(Si)。也就是说,反射层130可为一铝-镍-硅(Al-Ni-Si)合金层。请参照图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反射层130为一单层结构。第一、第二与第三材料分布于整个反射层130中。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可结合为一集成化合金(integrated alloy),例如是镍招合金(AlNi3)。一般认为,铝容易氧化,而氧化铝的电阻值极高。然而,镍铝合金(AlNi3)不容易被氧化且镍铝合金(AlNi3)的电阻值极低。因此本实施例的反射层130的电阻值可维持在一相当低的范围,且有机发光二极管100的电能消耗量可以有效降低。请参照图I及图2,图2绘示采用铝-钕(Al-Nd)合金的反射层130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140的接触电阻曲线Cl及采用铝-镍-硼(Al-Ni-B)合金的反射层130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140的接触电阻曲线C2。根据实验结果,可清楚看出曲线Cl的电阻值介于I. E+03欧姆-平方公分(Qcm2)至I. E+02欧姆-平方公分(Qcm2)的范围,而曲线C2的电阻值介于LE+00欧姆-平方公分(Qcm2)至I. E-Ol欧姆-平方公分(Qcm2)的范围。因此,相较于采用铝-钕(Al-Nd)合金的反射层130,采用铝-镍-硼(Al-Ni-B)合金的反射层130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140的电阻值较低且更稳定。此外,当电流通过低电阻的反射层130,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00的电能消耗量可维持在较低的程度。再者,采用第三材料使得反射层130的表面变得光滑。当反射层130的表面变得光滑,反射层130的反射率将会增加且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00的黑暗缺陷(dark defect)将会减少。请参照图I及图3,图3绘示采用铝-钕(Al-Nd)合金的反射层130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140的反射率曲线C3及采用铝-镍-硼(Al-Ni-B)合金的反射层130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140的反射率曲线C4。根据实验结果,可清楚看出曲线C3的反射率介于55%至80%之间,而曲线C4的反射率介于80%至90%之间。因此,相较于采用铝-钕(Al-Nd)合金的反射层130,采用铝-镍-硼(Al-Ni-B)合金的反射层130与采用氧化铟锡的第一导电层140的反射率较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一基板;一反射层,设置于该基板之上,其中该反射层包括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及一第三材料,该第一材料包括铝,该第二材料包括镍,该第三材料系选自由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十三族与第十四族元素所组成的群组;一第一导电层,设置于该反射层之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导电层之上;以及一发光层,设置于该第一导电层及该第二导电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4.27 US 13/095,0241.一种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 一基板; 一反射层,设置于该基板之上,其中该反射层包括一第一材料、一第二材料及一第三材料,该第一材料包括铝,该第二材料包括镍,该第三材料系选自由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十三族与第十四族元素所组成的群组; 一第一导电层,设置于该反射层之上; 一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导电层之上;以及 一发光层,设置于该第一导电层及该第二导电层之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层为ー单层结构,该第一材料、该第二材料与该第三材料分布于全部的该反射层。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层为ー多层结构,且该第二材料仅分布于该反射层的顶部与底部。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材料包括硼。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材料包括娃。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反射层中该第二材料的浓度实质上小于20%,且在该反射层中该第三材料的浓度实质上小于10%。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层还包括一第四材料,且该第四材料包括ー镧系元素。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部发光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八田嘉久松谷计知吴宝忠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