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变换装置及电抗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19252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及电抗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高与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相关的组装作业性。在与框体基座(11)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自支撑的电缆(41)穿过设置在框体基座(11)上的贯穿孔(112)而在本体部(20)和风洞部(30)之间布线。电缆插通用的垫圈(50)通过垫圈固定构件(60)而被固定于框体基座(11)的贯穿孔(112),该垫圈固定构件(60)在本体部(20)内与框体基座(11)异体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及电抗器,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一种与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相关的技术。在该现有技术中,电缆穿过垫圈,该垫圈整体由橡胶一体形成,安装于壁板的贯穿孔(孔)。专利文献I :日本国特开2003-4170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这样的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中,通常首先将垫圈安装于壁板的贯穿孔,其后使电缆穿过所安装的垫圈。在此,例如变频器装置等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框体基座,在一侧配置具有多个电子器件的本体部,并在另一侧配置使冷却风流过的风洞部;垫圈,安装于设置在框体基座上的贯穿孔;及电缆,穿过垫圈,贯穿框体基座从而在本体部和风洞部之间布线。将上述现有技术应用于如此构成的电力变换装置时,在风洞部(或者本体部)上装配框体基座,将垫圈安装于框体基座的贯穿孔,其后使电缆穿过所安装的垫圈。此时,作业人员需要在将与风洞部(或者本体部)大致相同大小的框体基座安装在风洞部(或者本体部)上的状态(即盖上盖的状态)下,找到并握持位于其下部的风洞部(或者本体部)内的电缆,使电缆穿过与框体基座相比较小的垫圈,存在组装作业性大幅度下降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及电抗器,可以提高与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相关的组装作业性。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应用一种电力变换装置,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在框体基座的一侧配置具有多个电子器件的本体部,在前述框体基座的另一侧配置使冷却风流过的风洞部;自承式电缆(self-supporting cable),穿过设置于前述框体基座的贯穿孔,贯穿前述框体基座而在前述本体部和前述风洞部之间布线,在与前述框体基座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自支撑;及垫圈固定构件,在前述风洞部内或前述本体部内与前述框体基座异体设置,用于将前述自承式电缆插通用垫圈固定于前述框体基座的前述贯穿孔。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高与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相关的组装作业性。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本体部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风洞部侧的内部结构的纵截面图。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风洞部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放大表示框体基座的电缆贯穿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基于图5中VIA-VIA截面的截面图及基于图5中VIB-VIB截面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垫圈固定构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设置电抗器之前的风洞侧框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设置电抗器之后的风洞侧框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设置散热器之后的风洞侧框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将本体侧框体装配在风洞侧框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设置垫圈固定构件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符号说明I-电力变换装置;10_框体;11-框体基座;20_本体部;21_ 二极管模块(电子器件);22_功率模块(电子器件);30_风洞部;32_电抗器;41_电缆(自承式电缆);50_垫圈;60-垫圈固定构件;64-周缘部(贴合部);65_密封垫片;112-贯穿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I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I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的变换的逆变器装置。该电力变换装置I具有框体10,具备框体基座11 ;本体部20,配置在框体基座11的前侧(一侧,图I中的纸面左方跟前侧,图2及图3中的上侧);风洞部30, 配置在框体基座11的后侧(另一侧,图I中的纸面右方进深侧,图2及图3中的下侧),使冷却风流过;及圆筒状的电容器4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宽度方向”时是指框体10的宽度方向(即图I中的左右方向)。框体10具有覆盖本体部20侧的本体侧框体12和覆盖风洞部30侧的风洞侧框体13。本体侧框体12后侧的面构成框体基座11,该框体基座11成为隔开本体部20和风洞部30的隔板。另外,在图3中省略本体侧框体12的图示。本体部20具有多个电子器件,包括二极管模块21和功率模块22。二极管模块21和功率模块22贴合固定在后述的散热器31的基座部311的前面(图I中纸面左方跟前侧的面,图2及图3中上侧的面)上。二极管模块21对从未图示的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变换为直流电力并进行输出。功率模块22具有由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的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多个开关元件,通过分别以适当的顺序反复进行上述多个开关元件的接通和断开,而输出规定频率的交流电力。风洞部30中配置有散热器31 ;2个电抗器32,用于使从交流电力变换的直流电力的电流脉动平滑化;及风扇单元33,产生冷却风。散热器31由导热性高的材料(例如铝合金等)构成,具有基座部311,安装在框体基座11上,封闭框体基座11的开口 111 ;及多个散热片312,直立设置在基座部311的后面(图I中纸面右方进深侧的面,图2及图3中下侧的面)上。该散热器31通过用多个散热片312对贴合固定在基座部311的前面上的上述二极管模块21及功率模块22所产生的热进行散热,而使二极管模块21及功率模块22冷却。电容器40使通过上述二极管模块21而从交流电力变换的直流电力平滑。该电容器40贯穿设置于框体基座11,其一部分配置在本体部20内,剩余的部分配置在风洞部30内。另外,在图3中省略电容器40的图示。而且,在电力变换装置I中,电抗器32的引出线即电缆41穿过设置于框体基座11的贯穿孔112 (参照图2及后述的图11),而在本体部20和风洞部30之间布线。电缆41是在与框体基座11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自支撑的自承式电缆。该电缆41针对各电抗器32分别配布有2根,合计4根电缆41在贯穿部分分别穿过电缆插通用垫圈50。各电缆41的末端设置有端子42。垫圈50通过垫圈固定构件60而被固定于框体基座11的贯穿孔112,该垫圈固定构件60在本体部20内与框体基座11异体设置。电抗器32在风洞部30内设置在电抗器基座34(参照图2及后述的图8)上。如图2及图4所示,电抗器32具有铁心部321、卷绕在该铁心部321上的线圈部322以及从线圈部322引出的电缆41。电缆41的刚性较大,在设置有电抗器32的状态下,从线圈部322沿与框体基座11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在中途弯折,直至末端沿与框体基座11大致垂直的 方向延伸设置。其结果,电缆41是在与框体基座11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自支撑的自承式电缆。下面,利用图5至图7对垫圈固定构件6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垫圈固定构件60是使2个垫圈50贯穿并进行保持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构件。垫圈固定构件60后侧(图7中的纸面右方进深侧,图5及图6中的下侧)的面的周缘部64与框体基座11前面(图6中上侧的面)的贯穿孔112的周围接触。而且,在该周缘部64上设置有大致方形框状的密封垫片65。如图6(a)及图6(b)所示,垫圈固定构件60具有垫圈50用的贯穿孔61。该贯穿孔61的孔径比垫圈50的外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变换装置,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在框体基座的一侧配置具有多个电子器件的本体部,在前述框体基座的另一侧配置使冷却风流过的风洞部;自承式电缆,穿过设置于前述框体基座的贯穿孔,贯穿前述框体基座而在前述本体部和前述风洞部之间布线,在与前述框体基座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自支撑;及垫圈固定构件,在前述风洞部内或前述本体部内与前述框体基座异体设置,用于将前述自承式电缆插通用垫圈固定于前述框体基座的前述贯穿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野纯明岸本一孝古城眞人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