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19001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4:1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舌板、若干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第二端子固持于第一舌板,绝缘本体形成有堆叠的第一、第二对接空间,第一端子设有收容于第一对接空间的对接部,第二、第三端子均设有收容于第二对接空间的对接部,第二端子的对接部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设置于第一舌板的同一侧,第二端子的对接部相较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更靠近第一舌板的前端,绝缘本体还一体设有第一后壁,第二、第三端子均穿过第一后壁,第一舌板安装于第一后壁并悬伸于第二对接空间。本电连接器结构实用、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堆叠式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2010年6月2日公告的公告号为201498747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形成有RJ45对接框口、自RJ45对接框口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RJ45对接插头插入的RJ45对接空间、位于RJ45对接空间下侧的收容空间,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RJ45对接空间的若干RJ45端子、安装于收容空间的双端口的USB 3. 0模块,RJ45端子设有收容于RJ45对接空间以可与插入RJ45对接空间的RJ45对接插头对接的对接部,USB3.0模块包括绝缘框架、安装于绝缘框架的第一舌板、固持于绝缘框架的若干第二端子、安装并固持于绝缘框架的若干第三端子及设于USB 3.0模块外围的屏蔽壳体,第二、第三端 子均设有可与USB对接插头对接的对接部,第二端子的对接部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设置于第一舌板的同一侧且沿第一舌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为两排,第二端子的对接部相较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更靠近第一舌板的前端,屏蔽壳体与绝缘框架共同形成有USB对接框口及自USB对接框口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USB对接插头插入的USB对接空间,第二端子的对接部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收容于USB对接空间以与插入的USB对接插头对接。屏蔽壳体与绝缘框架共同形成有USB对接框口及USB对接空间,第一舌板及第二、第三端子先安装于绝缘框架,接着与屏蔽壳体组装成USB 3. 0模块后,再组设于绝缘本体,电连接器不仅涉及元件较多,而且组装过程繁复,使电连接器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第一对接连接器及第二对接连接器对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与绝缘本体分体设置的第一舌板、若干第二端子及若干第三端子,第二端子固持于第一舌板,绝缘本体形成有第一对接框口、自第一对接框口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一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一对接空间,第一端子设有收容于第一对接空间以可与插入第一对接空间的第一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第二、第三端子均设有可与第二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第二端子的对接部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设置于第一舌板的同一侧且沿第一舌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为两排,第二端子的对接部相较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更靠近第一舌板的前端,绝缘本体还形成有第二对接框口及自第二对接框口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二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二对接空间,第二对接空间与第一对接空间堆叠设置,第二端子的对接部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收容于第二对接空间,绝缘本体还一体设有位于第二对接空间后侧并与第二对接框口相对的第一后壁,第二、第三端子均穿过第一后壁,第一舌板安装于第一后壁并悬伸于第二对接空间。本专利技术中绝缘本体形成有第二对接框口及自第二对接框口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二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二对接空间,并一体设有第一后壁,第二、第三端子均穿过第一后壁,第一舌板安装于第一后壁并悬伸于第二对接空间,本创作电连接器无需
技术介绍
的屏蔽壳体与绝缘框架从而元件减少、结构更加实用,同时组装过程更加快速,使电连接器的成本较低。下面将结合图示对本设计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正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绝缘本体一角度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一、第二舌板,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端子,以及端子座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二、第三端子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四、第五端子的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 100绝缘本体 2第一对接框口 20第一对接空间21第二对接框口 22第二对接空间23第三对接框口 24第三对接空间25前壁260侧壁261顶壁262底壁263间隔壁264分隔壁265第一后壁27第一收容槽 270第一通口271第二通口272第一贯通槽 273第一固持槽 274第二后壁28第二收容槽 280第三通口281第四通口282第二贯通槽 283第二固持槽 284第三后壁29栅槽290第一端子30 对接部3OO焊接部301子电路板31转接模组 32转接端子 320第一舌板 40第一固持臂400第二端子 41对接部410、420、510、520延伸部411、421、511、521连接部412、422、512、522第三端子 42凸刺423、523第二舌板 50第二固持臂500第四端子 51第五端子 52端子座6通孔60遮蔽壳体 7前壳体 70后壳体7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一种符合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其为一 RJ45端口与两USB 3. 0端口堆叠的连接器,其可与第一对接连接器(RJ45插头)及第二对接连接器(USB插头)对接,并可安装于外部电路板(未图示)。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若干第一端子30、连接第一端子30的子电路板31、转接模组32、与绝缘本体2分体设置的第一舌板40、若干第二端子41、若干第三端子42、与绝缘本体2分体设置的第二舌板50、若干第四端子51、若干第五端子52、端子座6、及包覆于绝缘本体2外侧的遮蔽壳体7 (包括相扣合的前壳体70与后壳体71)。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绝缘本体2形成有第一对接框口 20、自第一对接框口 20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一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一对接空间21 ;绝缘本体2还形成有第二对接框口 22、自第二对接框口 22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二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二对接空间23,第二对接空间23与第一对接空间21堆叠设置;绝缘本体2还形成有第三对接框口24、自第三对接框口 24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二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三对接空间25,第三对接空间25与第二对接空间23堆叠设置;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第三对接空间21、23,25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绝缘本体2还一体设有前壁260、相对的两个侧壁261、连接两个侧壁261顶端的顶壁262、连接两个侧壁261底端的底壁263、分隔第一对接空间21与第二对接空间23的间隔壁264、分隔第二对接空间23与第三对接空间25的分隔壁265、位于第二对接空间23后侧并与第二对接框口 22相对的第一后壁27、位于第三对接空间25后侧并与第三对接框口 24相对的第二后壁28、位于第一对接空间21后侧并与第一对接框口 20相对的第三后壁29。绝缘本体2是一体式的,当然其也可是分体式的,如可沿间隔壁264将绝缘本体2分成上下分体设置的两部分。第一、第二、第三对接框口 20、22、24开设于前壁260。侧壁261呈竖直设置,间隔壁264与分隔壁265上下间隔并分别设置在两个侧壁261之间,从而分隔出上下堆叠第一、第二、第三对接空间21、23、25。第三后壁29设有一排栅槽290,栅槽290自第一对接空间21向后贯通至第三后壁29外侧,第一端子30部分收容于栅 槽290,第一端子30自栅槽290延伸入第一对接空间21,第三后壁29、两个侧壁261、间隔壁264及顶壁262围设成第一对接空间21。第二、第三端子41、42均穿过第一后壁27,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第一对接连接器及第二对接连接器对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与绝缘本体分体设置的第一舌板、若干第二端子及若干第三端子,第二端子固持于第一舌板,绝缘本体形成有第一对接框口、自第一对接框口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一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一对接空间,第一端子设有收容于第一对接空间以可与插入第一对接空间的第一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第二、第三端子均设有可与第二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第二端子的对接部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设置于第一舌板的同一侧且沿第一舌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为两排,第二端子的对接部相较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更靠近第一舌板的前端,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还形成有第二对接框口及自第二对接框口向后延伸形成并可供第二对接连接器插入的第二对接空间,第二对接空间与第一对接空间堆叠设置,第二端子的对接部与第三端子的对接部收容于第二对接空间,绝缘本体还一体设有位于第二对接空间后侧并与第二对接框口相对的第一后壁,第二、第三端子均穿过第一后壁,第一舌板安装于第一后壁并悬伸于第二对接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宣万立张道宽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