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纱线卷绕机。通过卷绕纱线(Y)而制成圆锥形状的卷装(P)的纱线卷绕机(100)具备:接触罗拉(73),其以与所述卷装(P)的外周面相接的状态与该卷装(P)一同旋转;横动引导件(61),其使欲卷绕于所述卷装(P)的纱线(Y)进行横动;以及控制部(91),其对所述横动引导件(61)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91)通过对所述横动引导件(61)的驱动进行控制,来抑制所述卷装(P)与所述接触罗拉(73)的驱动点向该卷装(P)的小径侧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卷绕纱线来制成圆锥形状的卷装的纱线卷绕机的技术。
技术介绍
以往,众所周知有通过使筒管旋转来卷绕纱线而在该筒管上制成卷装的纱线卷绕机(参照日本特开2007-238275号公报)。纱线卷绕机具备以与卷装的外周面相接的状态与卷装一同旋转的接触罗拉、以及使纱线横动的横动引导件。由横动引导件横动的纱线,沿着接触罗拉的外周面被引向卷装。接触罗拉通过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而调整该卷装的形状。如图6A所示,在由现有的纱线卷绕机200制成的卷装P,产生该卷装P的两端部分 的外径比卷装P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外径大的、所谓的马鞍凸起(saddle bag) SS以及SL。这是因为供横动引导件161反转的卷装P的两端部分中纱线Y的密度变高,而相对于此,卷装P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中被卷绕的纱线Y的密度变低。为了防止在卷装P的两端部分产生马鞍凸起SS以及SL,提出有使横动引导件161的驱动脉动性地变化的螺动控制(creeping control)的方案(参照日本特开2007-230708号公报)。另外,如图6A所示,在圆锥形状的卷装P中,小径侧的马鞍凸起SS比大径侧的马鞍凸起SL大。这是因为在圆周速度慢的卷装P的小径侧比在圆周速度快的卷装P的大径侦1J,更容易引起凸起部与其内侧(在卷装P的卷绕宽度方向中,比凸起部更靠卷装P的中央部侧)的纱线Y的密度差变大。对驱动点D进行说明。驱动点D是卷装P的圆周速度与接触罗拉173的圆周速度一致的位置。具体地说,由于卷装P为圆锥形状、接触罗拉173为近似圆筒形状,卷装P的圆周速度与接触罗拉173的圆周速度在驱动点D这一点一致。如图6A所示,驱动点D随着卷装P的小径侧的马鞍凸起SS变大而向该卷装P的小径侧的移动(参照图6A中箭头)。这是因为卷装P的小径侧的马鞍凸起SS变大、由此卷装P的小径侧中的卷装P与接触罗拉173的摩擦力增大引起的。这样一来,从动于卷装P而旋转的接触罗拉173的旋转速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当接触罗拉173的旋转速度降低时,卷装P的大径侧的圆周速度与接触罗拉173的圆周速度的差变大。存在在卷装P的大径侧中,沿着接触罗拉173的外周面引导的纱线Y的张力变大,横动引导件161进行了反转时的纱线Y的轨道向内侧(中央部分侦U)错离的情况(参照图6B中箭头)。如图6B所示,在筒管B上制成的卷装P存在大径侧的端面SW相对于与筒管B的倾斜角垂直的线Ax倾斜(不形成为垂直而是形成为锥状)的情况。之后,进而存在根据卷装P的卷绕粗细而密度分布发生变化、驱动点D向卷装P的大径侧移动的情况(参照图7A中箭头)。这是因为从卷装P的小径侧的端部分到中央部分、卷装P与接触罗拉173的摩擦力增大引起的。这样一来,从动于卷装P而旋转的接触罗拉173的旋转速度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当接触罗拉173的旋转速度增大时,卷装P的大径侧的圆周速度与接触罗拉173的圆周速度的差变小。在卷装P的大径侧中,沿着接触罗拉173的外周面引导的纱线Y的张力变小,横动引导件161进行了反转时的纱线Y的轨道返回到初始的位置(参照图7B中箭头)。这样一来,在筒管B上制成的卷装P,存在所卷绕的纱线Y的一部分向大径侧的端面SW滑落的、产生所谓的织疵(stitching)的情况。因此,为了抑制卷装与接触罗拉的驱动点向该卷装的小径侧的移动,提出有接触罗拉的一部分独立地旋转的结构(参照日本实开平6-61866号公报)。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存在纱线夹在接触罗拉的间隙的情况、在卷装的外周面生成凹凸的情况。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谋求提高卷装的品质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制成圆锥形状的卷装的纱线卷绕机的卷装的品质的技术。第一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卷绕纱线制成圆锥形状的卷装的纱线卷绕机。纱线卷绕机具备接触罗拉、横动引导件、以及控制部。接触罗拉以与卷装的外周面相接的状态与该卷装一同旋转。横动引导件使欲卷绕于卷装的纱线横动。控制部通过对横动引导件的驱动进行电控制,来抑制卷装与接触罗拉的驱动点向该卷装的小径侧的移动。由此,能够避免卷装的大径侧的端面相对于与筒管的倾斜角垂直的线倾斜和/或织庇的广生,从而能够提闻卷装的品质。第二专利技术有关于第一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纱线卷绕机。控制部能够进行使横动引导件的横移宽度脉动性地变化的蠕动控制。控制部至少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基于第一控制模式实施蠕动控制,来抑制卷装与接触罗拉的驱动点向该卷装的小径侧的移动,其中第一控制模式为在卷装的小径侧与大径侧使横移宽度变化的样式不同的模式。如上所述,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驱动点容易向卷装的小径侧的移动。因此通过至少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基于第一控制模式而实施蠕动控制,能够抑制容易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发生的卷装的小径侧中的马鞍凸起。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卷装的大径侧的端面相对于与筒管的倾斜角垂直的线倾斜和/或织疵的产生,从而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第三专利技术有关于第二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纱线卷绕机。所述样式为横移宽度的变化长度、由卷装的端面和横动引导件的横动动作的端点的轨迹形成的假想面积的变化、以及横移宽度的变化周期中的至少任意一种。由此,横动引导件的横动动作的端点变化,能够抑制特别是在卷装的小径侧中的马鞍凸起。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卷装的大径侧的端面相对于与筒管的倾斜角垂直的线倾斜和/或织庇的广生,从而能够提闻卷装的品质。第四专利技术有关于第一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纱线卷绕机。控制部能够进行使横动引导件的驱动脉动性地变化的蠕动控制。控制部至少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基于第二控制模式实施蠕动控制,来抑制卷装与接触罗拉的驱动点向该卷装的小径侧的移动,其中,上述第二控制模式为只在卷装的小径侧使横移宽度变化的样式不同的模式。由此,能够优先地抑制容易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发生的卷装的小径侧中的马鞍凸起。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卷装的大径侧的端面相对于与筒管的倾斜角垂直的线倾斜和/或织庇的广生,从而能够提闻卷装的品质。第五专利技术有关于第四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纱线卷绕机。所述样式为横移宽度的变化长度、由卷装的端面和横动引导件的横动动作的端点的轨迹形成的假想面积的变化、以及横移宽度的变化周期中的任意一种。由此,横动引导件的横动动作的端点变化,能够抑制特别是在卷装的小径侧的马鞍凸起。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卷装的大径侧的端面相对于与筒管的倾斜角垂直的线倾斜和/或织庇的广生,从而能够提闻卷装的品质。第六专利技术有关于第二至第五中的任一个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纱线卷绕机。控制部只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实施第一控制方式或第二控制方式。由此,由于抑制容易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发生的在卷装的小径侧中的马鞍凸起 的产生、且在之后不进行特殊的控制,故纱线卷绕机能够形成所希望的卷装。第七专利技术有关于第二至第五中的任一个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纱线卷绕机。控制部能够实施蠕动控制按照预先设定的控制方式而恒定不变的第三控制模式。控制部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实施第一控制模式或第二控制模式,在经过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之后实施第三控制模式。由此,通过利用第一控制模式或第二控制模式来抑制容易在卷装的卷绕开始期间发生的在卷装的小径侧中的马鞍凸起的产生,之后一般利用第三控制模式来实施使卷装的端面松软的蠕动控制,从而纱线卷绕机能够形成所希望的卷装。第八专利技术有关于第二至第七中的任一项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纱线卷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纱线卷绕机,该纱线卷绕机通过卷绕纱线而制成圆锥形状的卷装,所述纱线卷绕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接触罗拉,该接触罗拉以与所述卷装的外周面相接的状态与该卷装一同旋转;横动引导件,该横动引导件使欲卷绕于所述卷装的纱线进行横动;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对所述横动引导件的驱动进行电控制;所述控制部通过对横动引导件的驱动进行控制,来抑制所述卷装与所述接触罗拉的驱动点向该卷装的小径侧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田胜文,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