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附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93059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0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自吸附薄膜,主要通过对薄膜表面处理实现薄膜的自吸性。一种自吸附薄膜,以聚烯烃薄膜为基材层,其特征在于:为至少包括基材层和吸附层的2至5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的薄膜的遮光率范围为5%~95%,薄膜的厚度为20μm~200μm,至少在薄膜的一个表面带有极性形成的具有自吸附功能的吸附层,至表面电阻率为1012~1013Ω.cm和/或体积电阻率为109~1011Ω.cm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对各种材质表面都具有自吸附能力,突破了传统聚乙烯PE静电膜只能附着于光滑表面的局限,吸附强度高,吸附后的最大单位垂直剥离力达到基材单位面积自身质量的100倍以上。广泛应用于产品保护膜、广告宣传品等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吸附薄膜,涉及的是聚烯烃薄膜为基材的改性薄膜及其处理方法。主要通过对薄膜表面处理实现薄膜的自吸性。
技术介绍
传统的自吸附薄膜一般是指聚乙烯PE静电膜,比如手机、显示器等产品的保护膜,其特点是采用多层共挤或多层流延的方式,在特定的一侧表面采用柔软的共聚物如EVA材质,具有在光滑物体表面的吸附能力,但是无法吸附于起伏不平或粗糙凹凸的物体表面,其应用范围比较小。其常见的厚度通常超过200 μ m,无法制备更轻薄的基材,产品的经济性比较差。为此,如何制备厚度范围从20 μ πΓ200 μ m的自吸附薄膜,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适用范围,相对于厚度通常超过200 μ m的传统聚乙烯PE静电膜具有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广泛的实用性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吸附在粗糙不平的材质表面的自吸附薄膜。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所述自吸附薄膜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所述自吸附薄膜的用途。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自吸附薄膜,以聚烯烃薄膜为基材层,为至少包括基材层和吸附层的2至5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的薄膜的遮光率范围为5% 95%,薄膜的厚度为20 μ πΓ200 μ m,至少在薄膜的一个表面带有极性形成的具有自吸附功能的吸附层,至表面电阻率为IO12 IO13 Ω. cm和/或体积电阻率为IO9 IO11 Ω. cm3。为一种可以吸附在粗糙不平的材质表面的自吸附薄膜,该吸附层能够附着于任何光滑或粗糙的物体表面。薄膜的厚度范围大,可以是厚度更薄、成本更低廉的自吸附薄膜。同时满足常规的印刷要求,无需涂布处理。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吸附层为上下表面层,每层吸附层的厚度为总厚度的15%。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聚烯烃薄膜为单向拉伸聚丙烯、双向拉伸聚丙烯或聚乙烯薄膜。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聚烯烃薄膜由聚烯烃树脂30% 90%,其余为填充剂和色母料或着色剂,如按重量份计为聚烯烃树脂100重量份,增韧剂10 15 PHR (每百重量份中的份数),填充剂O 70 PHR,着色剂O 50PHR,表面改性剂I 3PHR。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其常见性状为无色透明,可以通过添加色母料、着色齐U、填充剂来改变基材的颜色和遮光率,至遮光率范围为5% 95%,具体表现为无色透光、彩色半透光、白色半透光、黑色不透光等各种特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吸附薄膜的制备方法,依序按下述步骤、a)将下述配比的聚烯烃与填料和色母料等材料经过充分混合,其配比为聚烯烃树脂100份重,增韧剂10 15 PHR,填充剂O 70 PHR,着色剂O 50PHR,表面改性剂I 3PHR,采用压延、流延、吹塑方法制得薄膜基材; b)将制得的薄膜基材的表面进行电子梳处理,在吸附层形成分子之间规则的电荷转移,至表面极性达表面电阻率为IO12 IO13 Ω. cm和/或体积电阻率为IO9 10ηΩ. cm30在吸附层形成的很高的电阻率,经电子梳处理后的分子之间保持规则的电荷转移,从而保持吸附层表面的电阻率的持久性,形成持久、高 密度的表面极性,使之具备自动吸附于被附着物体表面的能力。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因表面的极性化处理,具有更好的表面印刷性能,经过印刷的自吸附薄膜吸附于物体表面后,作为展示贴使用。或者,贴在墙壁上,作为书写板使用,可直接用于普通水笔和蜡笔的书写绘画。用途更广泛。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的优点 a)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对各种材质表面都具有自吸附能力,突破了传统聚乙烯PE静电膜只能附着于光滑表面的局限; b)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具有优秀的吸附强度,吸附后的最大单位垂直剥离力达到基材单位面积自身质量的100倍以上。a)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与被吸附物体剥离后,不会损坏和污染被吸附物体表面,最大程度满足各种应用领域的需求。b)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剥离后仅需常规方法保存,如折叠或卷起收纳,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其表面不会因与空气发生氧化作用而失效。c)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具有广泛的应用特性,其2侧表面均可通过传统印刷手段进行印刷加工,印制效果精美,可广泛应用于产品保护膜、广告宣传品等用途。d)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其表面可以适用于各种水笔、蜡笔等工具进行书写和绘画。e)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吸附薄膜,其材质配比中不含重金属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达到国家以及欧盟环保要求,并可实现原料的二次利用。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I 一种自吸附薄膜,其薄膜基材所采用的配比为聚烯烃树脂100份重,增韧剂10PHR,表面改性剂3PHR,本实施例的薄膜基材的结构为3层结构,厚度为20 μ m 200 μ m,各层厚度依次为吸附层15%、透明层70%和吸附层15%,经过下列步骤进行制备 1)将原料按颜色和遮光率的要求进行配比,与聚烯烃树脂100份重,增韧剂10PHR,表面改性剂3PHR充分混合,经过压延、流延、吹塑等方法制得薄膜基材; 2)对薄膜基材的二个表面进行电子梳处理并形成微观结构的改变,形成持久的高密度的表面极性特征,至表面极性达表面电阻率为IO12 1013Q.cm和/或体积电阻率为IO9 IO11 Ω . cm3 ; 3)将处理后薄膜制成卷装或片状产品。所述的聚烯烃树脂为单向拉伸聚丙烯CPP、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或聚乙烯PE。所述的填充剂为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钙、增韧剂等材质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表面改性剂为增韧剂POE和乙烯PE共混母粒。实施例2 一种自吸附薄膜,其薄膜基材所采用的配比为聚烯烃树脂100份重,增韧剂10PHR,填充剂25PHR,着色剂30PHR,表面改性剂3PHR,本实施例的薄膜基材的结构为4层结构,厚度为20 μ πΓ200 μ m,各层厚度依次为吸附层15%、填充层30%、染色层40%和吸附层15%,经过下列步骤进行制备 1)将原料按颜色和遮光率的要求进行配比,充分混合,经过压延、流延、吹塑等方法制得薄膜基材; 2)对薄膜基材的2侧表面进行特定的电子梳处理并形成微观结构的改变,形成持久的高密度的表面极性特征,至表面极性达表面电阻率为IO12 1013Ω. cm和/或体积电阻率为IO9 IO11 Ω . cm3 ; 3)在处理后的薄膜基材的一个或二个表面进行印刷加工,使之具备图片或文字的表现特征; 4)将处理和印刷加工后薄膜制成卷装或片状产品。所述的聚烯烃树脂为单向拉伸聚丙烯CPP、双向拉伸聚丙烯Β0ΡΡ、聚乙烯PE等材质的一种。所述的填充剂为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钙、增韧剂等材质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色母料/着色剂为钛白粉、颜料与树脂配合制成的色母料、染料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色母料最好以聚烯烃为基材,提高相容性,色母料可直接市场购得。所述的表面改性剂为增韧剂POE和乙烯PE共混母粒。实施例3 一种自吸附薄膜,其薄膜基材所采用的配比为聚烯烃树脂100份重,增韧剂10PHR,填充剂25PHR,着色剂20PHR,表面改性剂3PHR,本实施例的薄膜基材的结构为5层结构,厚度为20 μ πΓ200 μ m,按厚度依次为吸附层15%,透明层20%,填充层20%,染色层30%,吸附层15%。经过下列步骤进行制备 5)将原料按颜色和遮光率的要求进行配比,充分混合,经过压延、流延、吹塑等方法制得薄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吸附薄膜,以聚烯烃薄膜为基材层,其特征在于:为至少包括基材层和吸附层的2至5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的薄膜的遮光率范围为5%~95%,薄膜的厚度为20μm~200μm,至少在薄膜的一个表面带有极性形成的具有自吸附功能的吸附层,至表面电阻率为1012~1013Ω.cm和/或体积电阻率为109~1011Ω.cm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晴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好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