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及可嵌入电路板中的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65594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及可嵌入电路板中的供电装置,其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由导体主体与多个PIN接触脚构成,其中,导体主体为方形结构,PIN接触脚设置在导体主体的导体正面,PIN接触脚由PIN接触脚主体与设置在PIN接触脚主体前端的前端部分a构成,前端部分a的截面为锥形结构。其可嵌入电路板中的供电装置由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与连接元件构成,连接元件的一端嵌入多脚供电元件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导电率高,在同一块线路板上只需使用一个便可使大电流稳定的通过,在满足电流需求的同时还减少电路板的集成空间;通过供电装置可使多层电路板无缝结合,以达到高速充电与放电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供电元件,尤其是一种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及可嵌入电路板中的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I所示,由于冲压式供电元件25采用冲压方式加工成型,因此,在导致其成型后导体主体的形状为内凹状,而设置在导体主体边缘上的 多个PIN脚26为扁型结构。由于冲压式供电元件在加工工艺上的限制,使其无法实现大电流通过时的稳定性能;另外,由于冲压式供电元件在布局上的局限性,使用时,必须将多个冲压式供电元件设置在同一块线路板上,从而增加了电路板的集成空间。由供电元件为主要组件构成的供电装置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源的充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之间的交换模块的电路板上。由于汽车本身空间的限制,因此,必须在狭小的空间内将多层电路板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快速的充电和放电效果。然而,由冲压式供电元件为主要组件构成的供电装置则无法实现快速充电和放电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大电流稳定通过,减少电路板集成空间,并且便于插入电路板中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为主要组件,可将多层电路板无缝结合,以达到高速充电与放电效果的可嵌入电路板中的供电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由导体主体与多个PIN接触脚构成,所述PIN接触脚设置在所述导体主体上,所述导体主体为方形结构,所述PIN接触脚由PIN接触脚主体与设置在所述PIN接触脚主体前端的前端部分a构成,所述前端部分a的截面为锥形结构。所述前端部分a的前端面为水平结构。所述导体主体中所述导体正面与导体背面为方形的水平结构或圆角方形的水平结构,所述导体主体的两个导体侧壁均为方形的水平结构。多个所述PIN接触脚分为至少两个PIN接触脚组并且纵向分布在所述导体主体中的导体正面上,所述PIN接触脚组由采用纵向垂直方式排列的至少三个PIN接触脚构成。所述PIN接触脚组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二 PIN接触脚组的位置相互对应并且均是设置在所述导体正面的纵向边缘,所述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二 PIN接触脚组均是由采用纵向垂直方式排列的四个PIN接触脚构成。在所述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二 PIN接触脚组之间还设有贯穿于所述导体主体内部用于连接元件一端嵌入的圆形通孔。所述PIN接触脚组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一 PIN接触脚组、所述第二 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三接触脚组横向分布在所述导体正面上,所述第一 PIN接触脚组、所述第二 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三接触脚组均是由采用纵向垂直方式排列的三个PIN接触脚构成,在所述导体背面的表面上还设有延伸至所述导体主体内部的盲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嵌入电路板中的供电装置,由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以及连接元件构成,所述连接元件的一端嵌入所述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的内部。所述连接元件由横向部以及与所述横向部相连接的轮缘构成,所述连接元件中设有内部通孔,所述内部通孔的内壁表面为平滑结构或螺纹结构,所述横向部由压入部分、轴向面与中间部分构成,所述压入部分嵌入在所述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内部的圆形通孔中,所述中间部分的外壁表面为平滑结构。所述压入部分由压纹部分与前端部分b构成,在所述压纹部分的外壁上分布有压纹,所述前端部分b的截面为锥形结构,其前端面为水平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中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的导电率为冲压型供电元件导电率的5-8倍,因此,在同一块线路板上只需使用一个供电元件便可使大电流稳定的通过,在满足电流需求的同时还减少电路板的集成空间,从而有效解决冲压型供电元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另外,由于将PIN接触脚的前端部分设置为锥形结构,因此更便于将PIN接触脚轻松的插入电路板中。本技术提供的可嵌入电路板中的供电装置可将多层电路板进行无缝结合,以达到高速充电与放电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冲压式供电元件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为图4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供电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图7为图6中连接元件的侧视图;图8为图7中电路板的俯视图。主要符号说明如下I-导体主体2-导体正面3-导体背面4-导体侧壁5-PIN接触脚6-PIN接触脚主体7-前端部分a8-棱边9_圆形通孔10-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11-纵向边缘线a12-纵向边缘线b13-连接元件14-横向部15-轮缘16-前端部分b17-压入部分18-压纹19-轴向面20-中间部分21-内部通孔22-电路板23-电路板内层通孔24-电路板通孔25-冲型式供电元件26-PIN脚27-盲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2与图3的所示,该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由导体主体I与多个PIN接触脚5构成,PIN接触脚5设置在导体主体I上。导体主体I与多个PIN接触脚5采用车削方式成型,从而使导体主体I与多个PIN接触脚5为一体式结构。导体主体I的整体结构为方形,其表面为平滑结构,其中,导体主体I中的导体正面2与导体背面3均为正方形的水平结构或圆角正方形的水平结构,导体主体I的两个导体侧壁4均为方形的水平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正方形结构或长方形结构。根据工艺需求将导体正面表面与导体背面表面设置为圆角正方形的水平结构后,可防止导体正面表面与导体背面表面的夹角位置对操作人员的手造成划伤。多个PIN接触脚分为至少两个PIN接触脚组并纵向分布在导体主体I中的导体正面2上,每个PIN接触脚组均是由至少三个PIN接触脚5采用纵向垂直排列方式构成。PIN接触脚5的末端设置在导体正面2上,其前端向导体正面的相对侧进行横向延伸从而形成 PIN接触脚。PIN接触脚5由PIN接触脚主体6与设置在PIN接触脚主体6前端的前端部分a7构成,PIN接触脚主体6与前端部分a7为一体式结构。其中,PIN接触脚主体6的横截面为方形结构,因此,在方形结构的四个直角端的外侧形成较为锋利的四个棱边8,PIN接触脚在贯穿电路板内层通孔后,通过其边缘的棱边实现与电路板的电接触。由于每个PIN接触脚均有四个棱边,因此增加了 PIN接触脚与电路板的接触面,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电子通路。前端部分a7的截面为锥形结构,前端面为水平结构。将前端部分a7的直径设置为逐渐变细的锥形结构,更便于PIN接触脚轻松插入电路板中。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PIN接触脚5分为两组,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第二 PIN接触脚组的位置相互对应并且均是设置在导体正面2的纵向边缘。其中,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第二 PIN接触脚组均是由四个PIN接触脚构成,四个PIN接触脚采用纵向垂直排列方式分面在导体正面上。第一 PIN接触脚组中的四个PIN接触脚5纵向垂直分布在导体正面2中靠近纵向边缘线all的位置上,第二 PIN接触脚组中的四个PIN接触脚5纵向垂直分布在导体正面2中靠近纵向边缘线bl2的位置上。在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第二 PIN接触脚组之间还设有贯穿导体主体I内部用于连接元件一端嵌入的圆形通孔9,该圆形通孔9设置在导体主体I的圆心位置处。如图4与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PIN接触脚组的数量为三个,第一 PIN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由导体主体与多个PIN接触脚构成,所述PIN接触脚设置在所述导体主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主体为方形结构,所述PIN接触脚由PIN接触脚主体与设置在所述PIN接触脚主体前端的前端部分a构成,所述前端部分a的截面为锥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分a的前端面为水平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主体中所述导体正面与导体背面为方形的水平结构或圆角方形的水平结构,所述导体主体的两个导体侧壁均为方形的水平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PIN接触脚分为至少两个PIN接触脚组并且纵向分布在所述导体主体中的导体正面上,所述PIN接触脚组由采用纵向垂直方式排列的至少三个PIN接触脚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4述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IN接触脚组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二 PIN接触脚组的位置相互对应并且均是设置在所述导体正面的纵向边缘,所述第一 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二 PIN接触脚组均是由采用纵向垂直方式排列的四个PIN接触脚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削式多脚供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PIN接触脚组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路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