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去除悬浮颗粒物的立体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该浮床包括上浮箱、下浮箱、浮筒、箍带、网状隔片、波纹板及收集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浮箱与下浮箱垂直连接结构,依据水体不同的多种污染源,采用在不同的浮箱内,设置植物、人工水草、弹性填料及浮球多种净化柱体,通过构建共生的生态系统来提高生态浮床的净化效率,对水体悬浮物及颗粒物的处理及水体净化具有明显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
的水体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去除悬浮颗粒物的立体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
技术介绍
自德国BESTMAN公司开发出第一个人工浮床之后,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将人工浮床应用于地表水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随着我国的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采用人工浮床技术治理污染的应用例也越来越多。现有技术的人工生态浮床类型多种多样,浮床的结构主要分为有框型和无框型两种,由于人工生态浮床必须具备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有框型人工浮床应用较多。存在的问题是,有框型人工生态浮床多为单一浮箱及单一植物组成,净化主体为单一植物,由于受到植物的生物量的制约,仅仅靠筛选植物的物种来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单一,难以解决水体中 多样生物并存的实际现状,同时,现有的人工生态浮床主要是通过去除水体中的氮N、磷P而改善水质,对于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没有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均将悬浮颗粒物沉降至水底,不能在更新浮床植物的同时实现沉积物的回收,针对现有浮床的缺陷,专利技术一种针对不同水体的、立体组合式的、沉降物可回收的生态浮床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用于去除悬浮颗粒物的立体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该浮床采用上浮箱与至少一个下浮箱垂直连接结构,依据水体不同的多种污染源,采用在不同水深的浮箱内,设置植物、人工水草、弹性填料及浮球多种净化柱体,通过构建共生的生态系统来提高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实现本技术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去除悬浮颗粒物的立体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该浮床包括上浮箱、下浮箱、浮筒、箍带、网状隔片、波纹板及收集槽,上浮箱及下浮箱是由杆件搭建而成的矩形立方体,上浮箱顶部设有吊架、两侧通过箍带固定有浮筒,浮筒为空心圆柱体;下浮箱至少一个、其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网状隔片;所述上浮箱与下浮箱垂直固定连接,收集槽通过两块波纹板连接于下浮箱底部。所述上浮箱的吊架上装有数个花盆,花盆内设有海绵基质,海绵基质内生长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为美人蕉、菖蒲或西伯利亚鸢尾。所述下浮箱顶部的网状隔片上吊装有弹性人工填料;弹性人工填料为聚烯烃类或聚酰胺材料制成的丝条状或呈辐射状排列的毛刷状填料。本技术采用上浮箱与至少一个下浮箱垂直连接结构,依据水体不同的多种污染源,采用在不同层次的浮箱内,设置植物、人工水草、弹性填料及浮球多种净化柱体,通过构建共生的生态系统来提高生态浮床的净化效率,对水体悬浮物及颗粒物的处理及水体净化具有明显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本技术包括上浮箱I、下浮箱3、浮筒7、箍带8、网状隔片9、波纹板12及收集槽13 ;上浮箱I、下浮箱3均为杆件搭建而成的矩形立方体,上浮箱I的顶部设有吊架2,下浮箱3至少一个、其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网状隔片9,浮筒7为空心圆柱体;所述上浮箱I与下浮箱3垂直连接,收集槽13位于下浮箱3的下方,波纹板12为两片,其一边 连接下浮箱3的底边,另一边与收集槽13的上口连接,浮筒7为两个,通过箍带8设于上浮箱I两侧;所述上浮箱I的吊架2上装有数个花盆4,花盆4内设有海绵基质5 ;所述下浮箱3底部的网状隔片9上吊装有弹性人工填料11。本技术是这样使用的将上浮箱I与至少一个下浮箱3垂直固定连接,底部的收集槽13与下浮箱3通过波纹板12固定连接,其波纹板12与收集槽13的夹角为100 120°,上浮箱I上连接有两个浮筒7构成了本技术的立体生态浮床;上浮箱I内的吊架2上装有数个花盆4,花盆4内设有海绵基质5,在海绵基质5内种植水生植物,上浮箱I作为生态浮床的上层载体,具有复氧通气,可实现空气与水体之间的氧传输,达到自然复氧的目的,通过上浮箱I的水流,经过水生植物根系的过滤、吸附和接触沉降的作用,可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和藻类等浮游植物,提高水体透明度。下浮箱3顶部的网状隔片9上吊装有弹性人工填料11,弹性人工填料11采用聚烯烃类或聚酰胺为材料的立体弹性填料,将该填料制成丝条状并呈辐射状排列形似毛刷。下浮箱3作为生态浮床的下层载体,弹性人工填料11在下浮箱3内全方位均匀舒展布置,当水体流经弹性人工填料11,对水流形成阻尼,使得部分悬浮颗粒物受阻沉降,另一部分颗粒物被弹性人工填料11吸附,并通过接触絮凝进一步沉降。参阅图2,本技术的下浮箱3可视水体的深度及污染程度增加,在下浮箱3内设置不同弹性人工填料11。本技术悬浮颗粒物的沉降物部分直接进入收集槽13,另一部分沉降于下浮箱3两侧的波纹板12上,由于波纹板12上的波峰和波谷结构,可使沉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波谷方向下滑,沉降物形成泥束下滑至收集槽13。最后根据不同的水体环境、水生植物的生命周期及弹性人工填料11的使用寿命对其进行更换,对收集槽13内的沉降物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回收。本技术是建立于“生物共生机制、生物多样性及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工程学基础上进行研发的,通过构建共生的生态系统来提高本技术的净化效果。采用水生植物组成上层载体的上浮箱I和不同材料的弹性人工填料11组成下层载体的下浮箱3,可将多个浮箱进行单体自由组装,针对性更强、更加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实现沉降物的回收。本技术上层载体上浮箱I的吊架2上装有数个花盆4,花盆4内设有海绵基质5,将水生植物美人蕉、菖蒲或西伯利亚鸢尾种植于海绵基质5内,由于其根系发达,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可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悬浮颗粒物沉降,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此外,这些植物植株优美,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可美化环境。本技术所设计的弹性人工填料11为采用聚烯烃类或聚酰胺为材料的立体弹性填料,这种填料具有耐腐、耐温、耐老化、孔隙可变性大、不易堵塞、材质寿命长、不粘连结 网、表面积大、挂膜迅速及造价低廉的优点。本技术弹性人工填料11垂直悬挂于下浮箱3的网状隔片9上,能够改变水体的水流条件,对水体悬浮物及颗粒物的处理及水体净化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去除悬浮颗粒物的立体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浮箱(I)、下浮箱(3)、浮筒(7)、箍带(8)、网状隔片(9)、波纹板(12)及收集槽(13),上浮箱(I)及下浮箱(3)是由杆件搭建而成的矩形立方体,上浮箱(I)顶部设有吊架(2)、两侧通过箍带(8)固定有浮筒(7);下浮箱(3)至少一个、其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网状隔片(9);所述上浮箱(I)与下浮箱(3)垂直固定连接,收集槽(13)通过两块波纹板(12)连接于下浮箱(3)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去除悬浮颗粒物的立体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上浮箱(I)的吊架(2)上装有数个花盆(4),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丹,王永杰,陈圆圆,郑祥民,方芳,卢超,沈冶,吴永红,赵庆,周立旻,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