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46994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0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以解决现有气液分布器所存在的止逆球会在气液物流中上下跳动从而造成止逆球和阀芯碰撞损伤、止逆球不能迅速落回密封位置实现密封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泡帽(3)、上升管(1)、止逆球(2)。上升管自下而上分为上升管下段(11)、上升管中段(12)和上升管上段(13),上升管上段设有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上升管中段的内腔自上而下由上升管中段上内腔、喉道(122)和上升管中段下内腔(121)组成,止逆球处于密封位置时支承于上升管中段上内腔的表面上。上升管中段的侧壁上倾斜向上设置有进气孔(6)。(*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
技术介绍
气液固三相沸腾床反应器在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反应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反应热很大的反应过程,使用沸腾床反应器可以有效地移走反应热量,实现反应器的等温操作,保证反应器的正常运行。在沸腾床反应器中,气液分布器是保证气液均匀分布的重要部件,直接影响着反应器的平稳运行和反应效率。美国专利US4874583介绍了一种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为泡帽分布器,主要由泡帽、上升管、止逆球和阀芯等部件组成。泡帽筒体的底部设有条缝,上升管上部和阀芯中部设有流体出口,阀芯下部设有阀座。上升管的下部为带有进气槽(条缝)的气液预混合结构,上升管内设有用于气液混合的孔板混合器。多个泡帽分布器均匀地设置于分布板上。这种气液分布器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I)采用所述的气液混合结构、尤其是孔板混合器,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气液混合作用,但是气液容易出现断塞流和脉动流。并且,阀芯内腔的顶端是封闭的,进入到浮起的止逆球上方、阀芯内腔顶部死区的气液会形成回旋流(气液向下回旋流动)。因此,止逆球会在气液物流中上下跳动,造成止逆球和阀芯的碰撞损伤。(2)止逆球在正常浮起位置时,若气液进料中断或压力降低,沸腾床中的浆液将从流体出口进入止逆球下方的阀芯内腔;止逆球会因下方逆流浆液瞬间压力过大而不能迅速落回密封位置实现密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以解决现有气液分布器所存在的止逆球会在气液物流中上下跳动从而造成止逆球和阀芯碰撞损伤、止逆球不能迅速落回密封位置实现密封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设有泡帽、上升管、止逆球,泡帽筒体的底部设有泡帽条缝,上升管的下部设有上升管条缝,上升管上设有流体出口,泡帽的筒体与上升管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其特征在于上升管自下而上分为上升管下段、上升管中段和上升管上段,所述的环形通道,为形成于泡帽的筒体与上升管上段之间的环形通道,所述的流体出口,包括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上升管中段的内腔自上而下由倒置截头圆锥形的上升管中段上内腔、圆柱形喉道和截头圆锥形的上升管中段下内腔组成,止逆球处于密封位置时支承于上升管中段上内腔的表面上,上升管中段的侧壁上倾斜向上设置有进气孔。采用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I)可以使气液均匀混合并流动,防止出现断塞流和脉动流(详见本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说明)。并且,在止逆球浮起时,进入到止逆球上方、上升管上段内腔顶部的气液,可以经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流出(至环形通道),不会形成回旋流,因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也可以使气液流动保持得较为稳定。所、以,止逆球不会在气液物流中上下跳动,其悬浮状态稳定,不会造成止逆球、上升管上段内腔和上升管中段上内腔的碰撞损伤。(2)止逆球处于正常浮起位置时,若气液进料中断或压力降低,进入环形通道内的一部分浆液将从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逆流进入止逆球上方的上升管上段内腔,抵消了从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逆流进入止逆球下方的上升管上段内腔中的浆液所形成的瞬间过大压力。因此,止逆球可以迅速落回密封位置,与上升管中段上内腔的表面接触实现密封。(3)上升管上段的顶部开孔,可以降低气液进料通过本技术气液分布器时的压力降。本技术的气液分布器,气液扩散面积广、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可用于沸腾床反应器、分配气液进料。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简称为气液分布器),设有泡帽3、上升管I、止逆球2。泡帽3筒体的底部设有泡帽条缝72,上升管I的下部设有上升管条缝71。上升管I自下而上分为上升管下段11、上升管中段12和上升管上段13,泡帽3的筒体与上升管上段13之间形成环形通道8。上升管上段13设有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上升管I的顶端(亦即上升管上段13的顶端)设有连接板14;连接板14 一般为圆形,与上升管I的顶端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在一起)。泡帽3的顶板与连接板14之间,可以采用焊接、卡接或螺杆螺母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图I所示,泡帽3的顶板与连接板14之间采用螺杆螺母4固定在一起,其中螺杆固定在连接板14上。上升管中段12的内腔自上而下由倒置截头圆锥形的上升管中段上内腔、圆柱形喉道122和截头圆锥形的上升管中段下内腔121组成。止逆球2处于密封位置时(如图I所示)支承于上升管中段上内腔的表面上。泡帽3的筒体一般为圆筒形,上升管下段11、上升管上段13为圆管形,上升管中段12的外表面为圆柱面形。泡帽3、上升管下段11、上升管中段12和上升管上段13,以及上升管中段上内腔、喉道122和上升管中段下内腔121,一般是同轴设置。上升管中段12的侧壁上倾斜向上设置有进气孔6,与喉道122连通。进气孔6 —般为圆形孔,直径一般为0.5 6毫米(最好为I 4毫米),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P —般为10 60度(最好为30度)。通常是沿上升管中段12的高度方向均匀设置I 5圈进气孔6,每圈进气孔6均匀设置2 6个进气孔6。进气孔6最好是设置2 4圈,每圈进气孔6最好是设置4个进气孔6。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孔,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开口向上的半圆形、开口向上的半椭圆形等形状的孔。图I所示的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均为竖置的长方形,其中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开通至上升管上段13的顶端。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通常分别设置2 8个(最好是设置4 6个),均匀分布。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的最大宽度,应小于止逆球2的直径。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的总面积一般为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总面积的20% 50%。上升管中段上内腔的圆锥顶角a —般为30 90度,最好为45 65度。泡帽3筒体的底部一般均匀设置6 20个泡帽条缝72,泡帽条缝72的宽度一般为I 5毫米(最好为I 3毫米)。上升管I的下部(即上升管下段11的下部)一般均匀设置2 8个上升管条缝71,最好是设置4 6个上升管条缝71。上升管条缝71的宽度一般为2 5毫米。上升管条缝71和泡帽条缝72的主要作用是把气体破碎成气泡。止逆球2为一圆形球,可以是空心球或实心球。止逆球2的材料一般为陶瓷或金属,材料的比重一般为I. 5 10克/立方厘米。止逆球2的直径(空心球时为外直径)一般为喉道122直径a的I. I I. 5倍,上升管上段13的内直径b —般为止逆球2直径的1.1 2倍。本技术气液分布器其余部件的材料一般为金属。其中,上升管I可以使用圆管整体加工或分段焊接而成。 多个本技术的气液分布器可以采用各种常用的方法、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网格排列方式固定于分布板10上,其中上升管中段12插入分布板10上的安装孔内。本技术推荐的方法是,在上升管中段12外壁的顶部设置定位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沸腾床反应器的气液分布器,设有泡帽(3)、上升管(I)、止逆球(2),泡帽(3)筒体的底部设有泡帽条缝(72),上升管(I)的下部设有上升管条缝(71),上升管(I)上设有流体出口,泡帽(3)的筒体与上升管(I)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其特征在于上升管(I)自下而上分为上升管下段(11)、上升管中段(12)和上升管上段(13),所述的环形通道,为形成于泡帽(3)的筒体与上升管上段(13)之间的环形通道(8),所述的流体出口,包括上升管上段中下部开孔(51)和上升管上段顶部开孔(52),上升管中段(12)的内腔自上而下由倒置截头圆锥形的上升管中段上内腔、圆柱形喉道(122)和截头圆锥形的上升管中段下内腔(121)组成,止逆球(2)处于密封位置时支承于上升管中段上内腔的表面上,上升管中段(12)的侧壁上倾斜向上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蔡连波李保锋盛维武赵晓青庞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