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平面切换(In-Plane?–Switching,?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共面透明电极层和一液晶层。所述第一、第二基板分别具有一第一配向膜及一第二配向膜。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设于第二配向膜上。所述液晶层夹设于第一基板的第一配向膜侧和第二基板的共面透明电极层侧之间,其中液晶层包含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既可以克服IPS模式制备过程中摩擦配向所带来的污染及静电问题,又工序简单,使所制得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具有高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和宽可视角度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平面切换模式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工艺,以及应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器。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包含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液晶面板具有上基板和下基板,在所述上下基板的相对内侧分别配置有透明电极,基板之间配置有一层液晶分子。液晶显示器是通过透明电极产生的电场,对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光的偏振状态,并藉由偏光板实现光路的穿透与阻挡,实现显示的目的。评价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有①对比度、②亮度、③信号响应时间、④可视角度。其中,对比度、亮度和可视角度的参数主要是取决于液晶面板。可视角度一直是液晶 面板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于当背光源通过偏极片、液晶和配向膜之后,输出的光线便具有了方向性。也就是说,大多数光都是从屏幕中垂直射出来的,所以从某一个斜角度观看液晶面板时,便不能看到原本的颜色,甚至只能看到全白或全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发人员研发了平面切换模式(In-Plane - Switching, IPS)的液晶显示平板。在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是正性液晶,透明电极配置于下基板,不加电时,液晶分子的长轴平行基板排列,无光学延迟,可以得到比较黑的暗态;加电时液晶分子水平旋转使入射偏振光通过,是常黑(Normally black)。IPS模式具有对比度高,高速响应的特点,常用于电视机等应用。但是,在IPS模式的液晶面板制备过程中,需要对基板进行摩擦,来对液晶分子进行初始配向。而这种摩擦配向会带来污染性问题,造成良率的下降,还会有静电等问题,对晶体管造成击伤。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的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既可以克服IPS模式制备过程中摩擦配向所带来的污染及静电问题,又工序简单,使所制得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不器具有闻对比度、闻响应速度和宽可视角度等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既可以克服IPS模式制备过程中摩擦配向所带来的污染及静电问题,又工序简单,使所制得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不器具有闻对比度、闻响应速度和宽可视角度等特点。本专利技术的思路是应用具有双频特性的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利用两者的双频特性,在配向过程中使用高频交流电场驱动,使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在基板对应液晶层的一侧表面上受配向膜的作用而产生预倾角,通过UV光照射液晶层,使维持预倾角的双频反应性单体反应固化在所述表面,完成配向过程。在驱动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时,使用低频交流电场,就可以驱动所述双频液晶分子和所述双频反应性单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平面切换模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配向膜,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一第二配向膜;在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配向膜上形成一共面透明电极层,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包含至少两个透明电极,所述透明电极之间具有狭缝;将液晶组合物填充入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一液晶层,所述液晶层接触所述第一配向膜、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和所述狭缝中第二配向膜,其中所述液晶组合物包含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在相邻的所述透明电极之间施加高频交流电场,使得液晶组合物的分子长轴垂直电场方向排列并形成预倾角;同时进行紫外线照射,完成液晶配向;以及分别在所述第一、第二基板对应所述液晶层的另一侧表面上贴附偏光片后,形成液晶显示面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共面透明电极平行设置,分别横跨所述第二基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高频交流电场的频率范围在lOOOHflOOOOHz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由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制成。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为彩色滤光片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阵列基板。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平面切换模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配向膜;一第二基板,具有一第二配向膜;一共面透明电极层,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配向膜上,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包含至少两个透明电极,所述透明电极之间具有狭缝;以及一液晶层,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配向膜侧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共面透明电极层侧之间,所述液晶层由包含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的液晶组合物构成;在所述第一配向膜和共面透明电极层对应液晶层的一侧表面上分别具有多個排列预倾角的液晶组合物。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共面透明电极平行设置,分别横跨所述第二基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由ITO制成。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为彩色滤光片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TFT阵列基板。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本专利技术对于所述的背光模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现有IPS模式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双频液晶分子(或双频反应性单体)是指具有双频特性的液晶分子(或反应性单体),所述双频特性是指双频液晶分子(或双频反应性单体)随电场方向排列的特性会随着驱动频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在高频交流电场驱动时,双频液晶分子(或双频反应性单体)的长轴方向会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呈现负性液晶特性;在低频交流电场驱动时,双频液晶分子(或双频反应性单体)的长轴会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呈现正性液晶特性。本专利技术利用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的双频特性,结合共面透明电极排布,在配向阶段使用高频交流电场驱动,使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在基板对应液晶层的一侧表面上受配向膜的作用而产生预倾角,然后通过UV光照射使维持预倾角的双频反应性单体反应固化在所述表面,完成配向过程;而在驱动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时,使用低频交流电场驱动,就可以驱动所述双频液晶分子和所述双频反应性单体。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该面板的液晶显示器既具有IPS模式液晶显示器的高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和宽可视角度等特点,又克服了 IPS模式中由于摩擦配向所带来的污染及静电问题,同时工序简单,节约了制备工序。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在加电场时的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的分布状态;图2是图I中第二基板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在配向过程中的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的分布状态。其中10为第一基板;20为第一配向膜;30为第二基板;40为第二配向膜50为共面透明电极层;501为透明电极;502为透明电极间的狭缝;60为液晶层;601为双频液晶分子;602为双频反应性单体;70为第一偏光片;80为第二偏光片。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旨在解释而非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再者,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见附图1,附图I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一种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在加电场时的剖视图,所述液晶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10,一第二基板30、一第一配向膜20、一第二配向膜40、一共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切换模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配向膜,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一第二配向膜; 在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配向膜上形成一共面透明电极层,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包含至少两个透明电极,所述透明电极之间具有狭缝; 将液晶组合物填充入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一液晶层,所述液晶层接触所述第一配向膜、所述共面透明电极层和所述狭缝中第二配向膜,其中所述液晶组合物包含双频液晶分子和双频反应性单体; 在相邻的所述透明电极之间施加高频交流电场,使得液晶组合物的分子长轴垂直电场 方向排列并形成预倾角;同时进行紫外线照射,完成液晶配向;以及 分别在所述第一、第二基板对应所述液晶组合物的另一侧表面上贴附偏光片后,形成液晶显示面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共面透明电极平行设置,分别横跨所述第二基板。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交流电场的频率范围在 IOOOHz IOOOOHz 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面透明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小龙,黄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