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40436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2 16:45
托架(3)配置在车辆(1)的发动机室(12)内来支承辅机(2)。托架(3)一体地具备:将该托架(3)固定于车身(11)的上侧固定部(3a);比上侧固定部(3a)靠下侧设置且将托架(3)固定于车身(11)的下侧固定部(3b);在上侧固定部(3a)与下侧固定部(3b)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第一支承部(3c);从上侧固定部(3a)向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一支承部(3c)对置的一侧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第二支承部(3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例如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制动器油箱(也称为“制动器副油箱”)或离合器油箱(也称为“离合器副油箱”)等辅 机进行支承的车辆用托架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制动器油箱或离合器油箱等在驱动发动机而使车辆行驶时间接地辅助车辆行驶的辅机经由托架并通过螺栓而安装于发动机室的内壁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制动器油箱(副油箱)通常如上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那样配置在发动机罩的正下方。该发动机罩在车辆与行人碰撞时,使行人被前保险杠撞起,通过将发动机罩作为缓冲材料使用来接挡行人,从而能够保护行人。因此,发动机罩使用厚度薄而容易变形且具有缓冲性的构件,以充分吸收碰撞时的行人的冲击力。以往,作为在行人撞到发动机罩上使发动机罩变形,而将载荷施加到位于该发动机罩的下方的制动器油箱上时来吸收作用在制动器油箱上的冲击的结构,公知有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副油箱的安装结构。专利文献3的副油箱的安装结构中,若从上方向发动机罩(bonnet)作用冲击时,该冲击通过发动机罩的变形而向制动器油箱传递,则保持制动器油箱的托架向下方位移来缓和冲击。此时,制动器油箱由限动件相对于主液压缸维持为规定的高度。图6是表示将现有的制动器油箱安装于车身时使用的托架、下支承工具及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通过现有的托架安装于车身的制动器油箱上安装下支承工具及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6及图7所示,现有的制动器油箱210等辅机200通过螺栓紧固而安装于在发动机室100内的内壁110上固定的侧视下呈]形的托架300的上侧支承片301上。通过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400向制动器油箱210注入制动液(制动油)。由于向制动器油箱210内注入制动液时,以将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400安装在制动器油箱210上的状态进行注入作业,因此在托架300上施加有制动器油箱210及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400的载荷。为了确保耐受注入作业时作用在上侧支承片301上的载荷的强度,而在托架300上焊接能够装拆下支承工具500的下侧支承构件320,其中,该下支承工具500从下侧支承上侧支承片301。在上侧支承片301上设有供用于固定制动器油箱210的螺栓600插入的螺栓插入孔302、焊接在螺栓插入孔302的下侧的螺母330。另外,为了在碰撞时保护行人,托架300中使由金属制板材构成的托架主体310折弯成L字状,从而使上侧支承片301具有弹性,并使其强度稍降低,由此来提高吸收冲击能量的功能。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第3536621号公报(图I)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993374号公报(图I)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2008-68717号公报(图I 图6)如上所述,托架300为了保护行人而使强度降低,因此在制动液真空填充时,需要安装下支承工具500来承受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400的载荷。因此,在制动液真空填充时,必须使用下支承工具500来从下方支承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400,从而使用于此的加工工具的个数、作业工时变多,因此存在填充作业的作业性变差这样的问题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兼备支承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等载荷的强度和用于保护行人的冲击吸收性的车辆用托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来支承辅机,所述车辆用托架的特征在于,一体地具备将所述车辆用托架固定于车身的上侧固定部;比所述上侧固定部靠下侧设置且将所述车辆用托架固定于所述车身的下侧固定部;在所述上侧固定部与所述下侧固定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第一支承部;从所述上侧固定部向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承部对置的一侧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第二支承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车辆用托架以使一体形成的上侧固定部和下侧固定部这上下二个部位远离的状态二点支承于车身,从而使支承跨距变大,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于车身。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用托架的安装强度。另外,车辆用托架通过将从上侧固定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支承部和向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一支承部对置的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二支承部一体形成,由此力矩变大与该延伸形成的量对应的量,从而在来自上方的载荷的 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车辆用托架能够提高强度,并同时能够提高用于保护行人的冲击吸收性。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在形成为大致环状的环状部位的一部分上形成,在所述环状部位内能够配置成插入了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部件的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通过第一支承部形成在环状部位的一部分上,从而当将环状部位的两基端部固定于车身时,形成闭合截面,从而形成为在两基端部的二个部位将环状部位悬臂支承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支承载荷的强度。环状部位在作用有载荷时,以环状部位的两端为支点而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冲击吸收率高。并且,环状部位内能够配置成插入了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部件的状态,因此通过将部件配置在环状部位内,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而实现省空间化。需要说明的是,若车辆用托架配置成在环状部位内穿过配管,则车辆用托架还能够作为该配管的支承部使用。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上安装作为所述辅机的制动器油箱,并且,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上安装作为所述辅机的离合器油箱。第四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在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上安装作为所述辅机的制动器油箱,并且,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上安装作为所述辅机的离合器油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及第四方面,车辆用托架中,在第一支承部安装制动器油箱,在第二支承部安装离合器油箱,由此能够在一个托架上安装多个部件或多种部件。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安装车辆用托架的部位周边的设计自由度。第五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托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托架通过将多个板构件焊接结合而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车辆用托架通过将多个板构件焊接结合而形成,由此即使为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制造。另外,若车辆用托架通过将由多个板构件形成的托架类彼此接合而形成,则车辆用托架还能够作为将多个部件安装于被安装部的固定用具使用。第六方面的车辆用托架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来支承辅机,所述车辆用托架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车辆用托架固定于车身的上侧固定部与下侧固定部之间,沿上下方向 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支承部与所述上侧固定部在水平方向上远离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车辆用托架中,将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支承部与上侧固定部在水平方向上远离配置,由此从上侧固定部到辅机安装用的支承部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增大支承跨距。因此,车辆用托架在承受载荷时,可靠地接受载荷,并同时发生弹性变形而容易吸收冲击载荷。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托架能够兼备支承制动液真空填充工具等载荷的强度和用于保护行人的冲击吸收性。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托架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托架上安装辅机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托架上安装辅机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1.29 JP 2010-0176081.一种车辆用托架,其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来支承辅机,所述车辆用托架的特征在于,一体地具备 将所述车辆用托架固定于车身的上侧固定部; 比所述上侧固定部靠下侧设置且将所述车辆用托架固定于所述车身的下侧固定部;在所述上侧固定部与所述下侧固定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第一支承部; 从所述上侧固定部向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承部对置的一侧延伸形成的辅机安装用的第二支承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在形成为大致环状的环状部位的一部分上形成, 在所述环状部位内能够配置成插入了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泷友章盐田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