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纤维、芦荟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35015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棉纤维、芦荟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工艺。所述混纺纱线包括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的棉纤维,30%的芦荟纤维,20%的粘胶纤维纤维,将上述纤维通过混纺工艺纺成纱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对芦荟纤维与粘胶纤维进行包混,经过清花、梳棉等工序形成的生条,再与棉纤维精梳条进行条混形成纱线,采用紧密赛络纺纱技术,合理的原料搭配,解决了芦荟纤维的纤维短,粘胶纤维容易变形,而弹性回复性能差、耐磨性较差、不耐酸等问题,发挥了芦荟纤维、粘胶纤维和棉纤维的优点。采用一预并三混并的混合方式,有利于混纺比准确,成分均匀,生产出的单纱条干均匀,单纱强力高,棉结少,纱疵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纺纱
,具体涉及一种棉纤维、芦荟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对服装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服装的保健、手感、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芦荟是一种多年生长的多肉质草本植物,其栽培历史悠久,作为一种集医药、美容、保健、食品及观赏为一体的纯天然绿色植物,芦荟早已受到日、美等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不断追捧,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芦荟”热潮。芦荟在美容养颜方面的作用更是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具传国外80%的高级化妆品中均含有芦荟。芦荟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E、C、A及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如钾、锌、硒等);氨基酸等,这些都是保持机体青春常在的基本营养素。另外,如芦荟多糖、酚类化合物等都是芦荟所特有的美容护肤成份。这些特殊成份和基本美容营养素一起,共同完成芦荟良好的美容护肤作用。芦荟纤维特性主要表现在染色性能好,常温易染,颜色鲜艳、色牢度高;服用性能好,舒适性好,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可拉伸性和回复性、抗静电性且不易起毛起球;手感,柔软、滑爽;色彩明亮、艳丽,悬垂性好;易于维护,具有良好的抗污性,且可以机洗烘干,耐用性好。芦荟纤维的化学和物理性能非常接近棉花,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放湿性,用其加工的织物穿着特别舒适。在纺织加工过程中,不易引起静电的积聚,与合成纤维混纺可以改善混纺纤维的可纺性,利于加工。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可用多种染料染成各种色泽鲜艳的颜色。但是,芦荟纤维以短纤为主,不耐温度,需要与其它纤维混纺才能克服这些缺点。粘胶纤维是指从木材和植物藁杆等纤维素原料中提取的a —纤维素,或以棉短绒为原料,经加工成纺丝原液,再经湿法纺丝制成的人造纤维。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在一般大气条件下,回潮率在13%左右。吸湿后显著膨胀,直径增加可达50%,所以织物下水后手感发硬,收缩率大。普通粘胶纤维的断裂强度比棉小,约为I. 6^2. 7cN/dtex ;断裂伸长率大于棉,为169^22% ;湿强下降多,约为干强的50%,湿态伸长增加约50%。其模量比棉低,在小负荷下容易变形,而弹性回复性能差,因此织物容易伸长,尺寸稳定性差。粘胶纤维的化学组成与棉相似,所以较耐碱而不耐酸,但耐碱耐酸性均较棉差。粘胶纤维的染色性与棉相似,染色色谱全,染色性能良好。此外粘胶纤维的热学性质也与棉相似,密度接近棉,为 I. 50 I. 52g/cm3。芦荟纤维、粘胶纤维和棉纤维都有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需要与其它纤维进行混合纺纱,如何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比例的其他纤维与竹纤维进行混合,以及采用何种纺纱工艺才能纺制出各项性能都较佳的纱线,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棉纤维、芦荟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工艺,该混纺纱线既具有棉纤维的优点、又具有芦荟纤维、粘胶纤维的特点,纱线强度较高且成本较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棉纤维、芦荟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包括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的棉纤维,30%的芦荟纤维,20%的粘胶纤维纤维,将上述纤维通过混纺工艺纺成纱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二是设计一种棉纤维、芦荟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相结合的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该混纺工艺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A、开清棉工序在开清棉工序应采用“多松少打,多回收少排除,以梳代打”的工艺原贝U,在开清棉工序中使用自动抓棉机、混开棉机、开棉机、给棉机、成卷机;抓棉机上包要均匀,密度要一致,削高填平,保证抓取均匀,打手速度控制在740r/min,抓棉小车每运行一周下降3mm,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一般为l_6mm,小车的运行速度控制在2. Or/min,混开棉机要跳过豪猪打手,双行打手的速度设置在650-800r/min,开棉机速控制在480_600r/min, 成卷机速度控制在720r/min,成卷罗拉的速度控制在llr/min ; B、梳棉工序采用适当提高锡林速度,适当降低盖板速度、道夫速度,适当放大锡林与盖板的隔距的工艺原则,锡林的速度设置在300-360r/min,刺辊的速度设置在800_950r/min,盖板的速度控制在50-65mm/min ;道夫速度控制在18_26r/min,林与盖板的五点隔距从进口到出口分别为 0. 19mm、0. 15mm、0. 13mm、0. 13mm、0. 19mm ; C、并条工序在进行生产时芦荟纤维、粘胶纤维要进行预并,然后进行三次混并,并适当降低车速,出条速度控制在260-280m/min ; D、粗纱工序采用“大隔距,大捻系数,小后牵伸”的工艺原则,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I. 3-1. 4,前罗拉中心距控制在8mm,中罗拉中心距控制在24臟,后罗拉中心距控制在32mm,锭速控制在940r/min,捻系数控制在98-108,机械总牵伸倍数控制在9_10,定量控制在3. 0-4. 0g/10m ; E、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技术,细纱牵伸区为双根粗纱喂入,导纱动程要小掌握,控制在6-7mm左右,采用较大的后区隔距和较大的后区牵伸倍数的工艺原则,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I. 38-1. 50,前罗拉中心距控制在44mm,后罗拉中心距控制在73mm,锭速控制在14300r/min,隔距块为2. 2mm,捻系数控制在335-360,前罗拉速度控制在193r/min,总牵伸倍数控制在45-55 ; F、络筒工序络筒速度设置在1000-1350r/min。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梳棉工序中,针布采用小工作角、低矮纺化纤针布,锡林针布型号为AC2025*1660,道夫针布型号为AD4030*1890,刺辊针布型号为AT5615*05611,盖板针布型号为MCZ-30型。其中,预并和一并要加大后区牵伸倍数,三并要减小后区牵伸倍数,预并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I. 7-1. 85,一并的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I. 7-1. 85,二并的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I.6-1. 75,三并的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I. 5-1. 65。其中,在所述并条工序中,预并为3根竹纤维和2根粘胶纤维条生条预并,定量控制在17. 0-18. 5g/5m,前罗拉隔距控制在12mm,中罗拉隔距控制在5mm,后罗拉间距控制在19mm。其中,在所述并条工艺中,第一次混并为3根预并的纤维生条与3根精梳棉纤维生条混并,定量控制在16-17. 5g/5m,前罗拉隔距控制在IOmm,中罗拉间距控制在5mm,后罗拉间距控制在19mm ;第二次混并为6根一并后的生条混并,定量控制在15-16. 5g/5m,前罗拉隔距控制在10mm,中罗拉间距控制在5mm,后罗拉间距控制在19mm ;第三次混并为6根第二次混并后的生条混并,定量控制在15-16. 5g/5m,前罗拉隔距控制在10mm,中罗拉间距控制在5mm,后罗拉间距控制在19mm。其中,在所述络筒工序中,络筒采用SMARO自动络筒机,并配备乌斯特QUANTUM2型带异纤检测功能的电子清纱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对芦荟纤维与粘胶纤维进行包混,经过清花、梳棉等工序形成的生条,再与棉纤维精梳条进行条混形成纱线,采用紧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纤维、芦荟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包括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 %的棉纤维,30 %的芦荟纤维,20 %的粘胶纤维纤维,将上述纤维通过混纺工艺纺成纱线。2.如权利要求I所述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纱工艺为混纺工艺,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A、开清棉工序在开清棉工序应采用“多松少打,多回收少排除,以梳代打”的工艺原贝U,在开清棉工序中使用自动抓棉机、混开棉机、开棉机、给棉机、成卷机;抓棉机上包要均匀,密度要一致,削高填平,保证抓取均匀,打手速度控制在740r/min,抓棉小车每运行一周下降3mm,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一般为l_6mm,小车的运行速度控制在2. Or/min,混开棉机要跳过豪猪打手,双行打手的速度设置在650-800r/min,开棉机速控制在480_600r/min,成卷机速度控制在720r/min,成卷罗拉的速度控制在llr/min ; B、梳棉工序采用适当提高锡林速度,适当降低盖板速度、道夫速度,适当放大锡林与盖板的隔距的工艺原则,锡林的速度设置在300-360r/min,刺辊的速度设置在800-950r/min,盖板的速度控制在50-65mm/min ;道夫速度控制在18_26r/min,林与盖板的五点隔距从进口到出口分别为 0. 19mm、0. 15mm、0. 13mm、0. 13mm、0. 19mm ; C、并条工序在进行生产时芦荟纤维、粘胶纤维要进行预并,然后进行三次混并,并适当降低车速,出条速度控制在260-280m/min ; D、粗纱工序采用“大隔距,大捻系数,小后牵伸”的工艺原则,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I. 3-1. 4,前罗拉中心距控制在8mm,中罗拉中心距控制在24臟,后罗拉中心距控制在32mm,锭速控制在940r/min,捻系数控制在98-108,机械总牵伸倍数控制在9_10,定量控制在3. 0-4. 0g/10m ; E、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技术,细纱牵伸区为双根粗纱喂入,导纱动程要小掌握,控制在6-7mm左右,采用较大的后区隔距和较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芝富徐淑莲潘静吕延敏孟祥华宋圣山郭俊霞王海燕李爱华唐红常江袁贞学高新宋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超越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