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25923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0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包括:主体结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其中:主体结构由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的M型弹性折回板构成;第一固定件由一对相对的固定板组成,固定在主体结构两个M型弹性折回板的一侧,且与M型弹性折回板的开口方向垂直;第二固定件由另一对相对的固定板组成,固定在主体结构两个M型弹性折回板的另一侧,且与M型弹性折回板的开口方向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由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的M型弹性折回板构成的主体结构,为装置提供了折线性变化的弹性性能,折线性变化的弹性性能可以维持脊柱正常的活动度,并限制脊柱的过度运动,即在大斜率区域可以保留脊柱正常的活动度,在低斜率区域可以限制脊柱的过度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脊柱骨科内置物
,特别是涉及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
技术介绍
当椎间盘退变或小关节滑脱或退变时,会导致椎间高度丢失,后方结构不稳,从而导致椎间孔和椎孔狭窄,而这种狭窄会压迫脊神经或神经根,导致病人腰腿疼、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已知的方法是医药保守治疗。这种方法旨在控制病症,如疼痛、麻木等,而非矫正以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也就意味着需要长期使用止痛药,可能会引起病人的精神状态不佳或其它不良副作用。 另一种已知的方法是椎间融合或棘突间融合,这样可以保持椎间高度,减少神经结构的压力。进行椎间融合或棘突间融合手术时,可以采用融合器、各种板状器件和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固定。然而,融合造成的节段的相对固定,会导致应力向邻近椎体集中,尤其加重了相邻椎体的负载;同时,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丧失导致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增大,以补偿融合节段的活动能力,从而引起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环境异常,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最终导致了邻近节段退变。因此,脊柱外科医生和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更先进的外科技术和脊柱稳定器械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或关节突退变。近来已有多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这些装置可以植入两个或多个相邻棘突之间,用来消除压力并防止病情加重。但是,这些装置在维持脊柱正常的活动度、防止脊柱过度运动方面的性能,还远不能达到外科手术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实现更好的维持脊柱正常的活动度、防止脊柱过度运动,技术方案如下—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包括主体结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其中所述主体结构由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的M型弹性折回板构成;所述第一固定件由一对相对的固定板组成,固定在所述主体结构两个M型弹性折回板的一侧,且与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的开口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固定件由另一对相对的固定板组成,固定在所述主体结构两个M型弹性折回板的另一侧,且与M型弹性折回板的开口方向垂直。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对称。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拐点部位为圆弧过渡结构。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中间拐点的圆弧过渡结构,和/或两端拐点的圆弧过渡结构,为C型内凹。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固定板的内壁上设置有棘齿。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固定板的内壁上设置有棘齿,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孔。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孔。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棘突间动态稳定植入装置整体采用合金材料。优选的,上述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中,所述棘突间动态稳定植入装置整体采用高分子或复合材料。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由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的M型弹性折回板构成的主体结构,为装置提供了折线性变化的弹性性能,折线性变化的弹性性能可以维持脊柱正常的活动度,并限制脊柱的过度运动,即在大斜率区域可以保留脊柱正常的活动度,在低斜率区域可以限制脊柱的过度运动;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M型弹性折回板结构任意一个拐点的厚度和/或宽度,来调节弹性结构的弹性曲线,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脊柱外科手术场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与棘突配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包括主体结构I、第一固定件2和第二固定件3,其中,所述主体结构I由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的M型弹性折回板 11和12构成;所述第一固定件2由一对相对的固定板21和22组成,固定在所述主体结构I两个M型弹性折回板11和12的一侧,且与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11和12的开口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固定件3由另一对相对的固定板31和32组成,固定在所述主体结构I两个M 型弹性折回板11和12的另一侧,且与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11和12的开口方向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当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2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成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2的固定板21和22成对称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固定件3的固定板31和32也成对称结构。参见图2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11和12拐点部位为圆弧过渡结构。优选的,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11和12中间拐点的圆弧过渡结构,和/或两端拐点的圆弧过渡结构,为C型内凹。其中,图2示出了中间拐点为C型内凹的情况;图3示出了三个拐点都为C型内凹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当M型弹性折回板11和12的拐点具有C型内凹时,由圆弧终端出来的放射状延伸部位,可以受压后产生自接触,形成杠杆作用,从而能够提供更佳的抗压弹性性能。参见图4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2和第二固定件3的固定板的内壁上设置有棘齿4。这种 固定板结构可以弥补棘突间韧带的损失,代偿韧带的稳定功能。参见图5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2的固定板21和22的内壁上设置有棘齿4,所述第二固定件3的固定板31和32上设置有贯穿孔5。这种固定板结构可以应用于腰骶的动态固定中,能够解决因骶的棘突过小等造成的无法固定的情况。参见图6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2和第二固定件3的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孔5。这种固定板结构可以与椎弓根钉棒装置配合,在棘突缺损的情况下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棘突不规则的外科手术中,需要选用特殊形状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参见图7所示,示意了一种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不对称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脊柱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应形状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整体可以采用钛合金、钴基合金合金材料;也可以采用聚醚醚酮、碳纤维加强聚醚醚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分子或复合材料。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与棘突配合的情况,相比较现有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通过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其中 所述主体结构由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的M型弹性折回板构成; 所述第一固定件由一对相对的固定板组成,固定在所述主体结构两个M型弹性折回板的一侧,且与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的开口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固定件由另一对相对的固定板组成,固定在所述主体结构两个M型弹性折回板的另一侧,且与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的开口方向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拐点部位为圆弧过渡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型弹性折回板中间拐点的圆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雷田芳冯勇刘道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骨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