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定分布型式吸收芯部的一次性吸收物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11301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7 20:37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具有中心体,该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该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端部边缘,该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端部边缘,而裆部区域定位在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该吸收芯部位于端部边缘之间,并且包括多个所包含的弹性件,使得芯部绕弹性件在变窄区域中大幅横向收缩。吸收芯部包括基本上无弹性的至少一个端部区域,且该至少一个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比变窄区域的横向宽度宽得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中,第一和第二梯形芯部构件211a、211b较佳地由相同或基本上类似的吸收材料制成,并且更佳地源自相同的吸收芯部成分来源或幅材,以便于并且易于制造。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吸收芯部构件211a、211b也具有相同的形状,由此,一个芯部构件会基本上与另一个芯部构件没有区别,除了芯部构件在所得到吸收芯部的最终组件中采取的位置或定向以夕卜。此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便于制造,并最终有助于控制产品成本。为了方便起见,芯部构件 211a、211b可简单地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B卩,211)来指代。然而,应注意到的是,其它应用和又一些实施例会需要具有不同特性或特征(例如,吸收特性)的吸收芯部构件,以实现特定的总体吸收芯部设计或能力。吸收芯部构件还可采取极其不同的形状和构造,这将在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书中描述的其它实施例中进行说明。梯形芯部构件211可由任何数量的合适方式形成和施加,这些方式包括真空成形技术、借助转模进行切割以及使用喷水装置进行切割。参见图2C中的顶部芯部构件211a, 每个梯形吸收芯部构件211的宽度从较宽第一端217a或宽部段渐缩至较窄第二端217b或窄部段。在施加在吸收物件20上时,每个梯形吸收芯部构件211较佳地定位成与吸收物件 20的纵向中心线YY对准(一致),使得较宽端部217a位于中心体205的其中一个腰部区域213附近,而较窄端部217b位于更向内位置处。两个芯部构件211在裆部区域214的中心附近局部地相互重叠或叠置,使得重叠较窄部段形成吸收芯部210的双层部段250 (通过在图2C中使用断面线来进行区别)。此外,两个芯部构件211定位成彼此基本上成镜像,使得所得到的吸收芯部210关于纵向中心线YY并且绕横向中心线XX大体对称。在此种构造中,芯部构件211的较宽端部217a提供所得到吸收芯部210的纵向端部217或者与纵向端部217重合。应注意到,由于两个芯部构件211在形状上是相同的,实际上可简化芯部构件211 在物件20内的施加和定位。芯部构件211可单独地或经由单独的子过程来施加。芯部构件211还可来自于相同的吸收材料源或幅材,并且可大体经由相同的子过程而一起施加, 其中一个芯部构件被翻转、转动或以其它方式进一步操纵,来到达其与另一个芯部构件211 相邻的最终位置。 确切地参见图2C,由此所得到的双构件吸收芯部210以较窄中间部段或中心区域 MO为特点,该较窄中间部段或中心区域定位在裆部区域214的横向中心线XX附近。中心区域MO的此种缩窄转化成改进的使用者舒适性以及与吸收物件20的腿部密封部件的相适性。使较窄中心区域MO中、且更确切地是多层部段250中每单位面积存在较多量的吸收材料,会将较大或增强的吸收能力提供给吸收物件210中对于吸收能力具有最强需求的部分。因此,多层部段250可被称为主要吸收区域250。此外,所得到的吸收芯部210从裆部区域214向上朝向前部和后部纵向端部207a、207b(即,上部吸收区域)变宽。芯部材料如此增大扩张度会增强吸收物件210的这些上部区域中的吸收材料覆盖。额外的芯部材料还有助于对物件210的腰部区域213进行密封并防止该腰部区域213发生泄漏。为了便于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可将吸收芯部20描述成具有较窄中心区域或中间部段 MO以及位于该中心区域MO相对两侧上的成对端部区域El、E2。大体地对这些区域的位置或边界进行限定(为了本专利技术描述的目的)。在各种实施例中,主要吸收区域250基本上位于中心区域MO中,但可纵向地延伸到端部区域E1、E2中。端部区域E1、E2还可称为上部吸收区域,因为在吸收物件被使用时,这些区域通常定位在中心区域MO之上。图2D的图例说明吸收物件20中的吸收材料沿着纵向中心线YY从一个腰部端部区域213a至另一腰部端部区域213b的密度增大和减小情况。因此,该图例代表物件20从一端212a至另一端212b的纵向吸收能力分布图。该图例还有助于描述作为吸收构造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成型芯部沿着特定方向或者在中心体205上的特定位置处具有显著的吸收能力 (每单位面积(例如,平方英寸)吸收能力或吸收材料密度)变化。如上所述,由两层芯部构件211a、211b提供的较大浓度吸收材料会在吸收物件20的裆部区域214处提供较高的吸收能力。吸收物件210在由芯部210的端部区域E1、E2赋予的腰部区域213a、213b附近也具有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然而该吸收能力显著地小于作为主要吸收区域250特征的吸收能力。然而,芯部构件211充分地向上延伸到腰部区域213a、213b中,以使物件210的吸收材料覆盖扩大并延伸。超出吸收芯部210,一次性吸收物件20的吸收能力(以及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不出所料地显著下降。图2E示出芯部210沿着由图2A中线LL-LL所划定的横向方向的横向吸收能力分布图。该线LL-LL实际上位于横向中心线XX之下。横向吸收能力分布图示出具有相对较高吸收能力和/或吸收材料密度的相对较窄吸收区域。在本文所提供的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芯部可描述为成型芯部。在本文中,本说明书涉及沿着中心体上特定方向或特定位置处赋予吸收物件的变化的吸收能力。本文还涉及所得到吸收芯部的变化的物理轮廓,这由图2D和2E中的吸收材料分布图所示出。应注意到,在一些应用中,可通过使用不同吸收特征的芯部材料来替代或附加具有基本上类似吸收特征的芯部材料来实现吸收材料密度变化。在开发本文提供的各种构造的情形下,吸收材料的优化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案。通常在实现物件高吸收能力和维持低材料成本之间争取平衡性。这还需要对吸收材料的使用和浓度进行控制,以防止形成团块或者致使部件撞击使用者皮肤,而由此影响使用者的舒适性。不注意的情形下,不规则芯部轮廓还会不利地影响吸收芯部佩戴时的形状,并且导致对物件的防泄漏机构(例如,弹性化腿套和腿部收缩件)施加应力。因此,除了成本方面的考量以外,所提出的吸收材料分布型式并非简单地基于平铺尽可能多的材料而得到。如上所述,所考虑的设计因素还包括工艺性和组装方便性。经常,这些方面有助于转换成所得到产品的成本有效性,以及提高构件质量。在这点上,本专利技术实现改进的产品设计,包括在不牺牲工艺性或增加工艺性负担就能实现特定吸收特性和/或特定形状的构造。本专利技术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一个特征在于,使用基本上相同的芯部构件来产生包括不规则形状(例如,非矩形)的各种芯部形状和吸收材料分布型式。图2C有助于进行说明, 芯部构件的选择还提供设计和制造灵活性。作为一示例,本专利技术的芯部构件211的构造和选择使得吸收物件20的制造商能通过对第一芯部构件211a的纵向端部217a和第二芯部构件211b的纵向端部217b之间的距离X进行调整来容易地改变或精细地调谐吸收芯部210和一次性吸收物件20的形状。这样,可对吸收芯部210的总长度L进行调整来适应不同尺寸的吸收物件。在吸收芯部的基本上线性组装过程中可容易地执行此种线性调整。此种调整还能够实现所希望的横向或纵向吸收材料分布型式,包括扩大或减小主要吸收区域。制造商还可通过对各个吸收芯部构件的长度C以及宽度A和B进行调整来对芯部的吸收材料分布型式和总体尺寸进行又一些改变。、图3A和3B示出替代分布型式的吸收芯部310,该吸收芯部310用在吸收物件30 中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0.28 US 61/279,9231.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 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以及 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述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吸收材料密度)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的吸收材料密度増大;以及 其中,所述芯部构件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且所述主要吸收区域形成所述中心区域的主要部分。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在所述第一芯部构件之上,使得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区域,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放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相对应第一端部区域附近,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次要吸收区域,且所述次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主要吸收区域的横向宽度,其中所述主要吸收区域包括第一芯部构件的层件和第二芯部构件的层件,而所述次要吸收区域基本上整个是单层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主要吸收区域对中地定位在所述裆部区域中并且所具有的横向宽度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的横向区域减小,其中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包括第二端部区域,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放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相对应第ニ端部区域附近,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第二次要吸收区域,所述第二次要吸收区域与所述第一次要吸收区域纵向地隔开,并且所述吸收芯部具有定位在所述次要吸收区域之间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体相对于所述次要吸收区域的横向宽度减小。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基本上是相同且不规则形状的芯部构件。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提供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具有吸收材料密度沿纵向方向变化的吸收能力分布型式。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进一歩部分地叠置以提供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具有吸收材料密度沿横向方向变化的吸收能力分布型式。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中的每个包括其所包含的弹性材料,所述弹性材料大体横向定向并且收聚,以使所述芯部构件绕所述弹性材料大幅横向收缩并且形成所述主要吸收区域的变窄部段,其中所述弹性材料是大体横向定向的细长弾性帯,以将大体横向弹性赋予所述芯部构件,并且所述弹性带以松弛状态结合,使得所述吸收芯部在所述弹性带附近的横向宽度相对于所述芯部构件的相邻区域减小。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在所述芯部构件的纵向端部区域附近收聚,以绕所述弹性材料形成有弾性区域,且所述有弾性区域放置成彼此叠置,以提供基本上有弹性的主要吸收区域。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具有多个穿透其中的狭槽,且所述芯部构件中的ー个包括多个所附连的弹性件,使得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大幅收缩,且所述狭槽提供通过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空隙。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中的每个从ー个腰部端部区域朝向另ー个腰部端部区域延伸,与所述两个腰部端部区域之间的另ー个芯部构件相互叠置,且每个芯部构件具有纵向端部区域,所述纵向端部区域位于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中,以形成所述芯部的横向延伸端部区域,并且所述横向延伸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芯部的相邻区域。11.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芯部包括多个所包含的弾性件,使得所述芯部绕所述弾性件在变窄区域中大幅横向收缩;以及 所述吸收芯部包括基本上无弹性的至少ー个端部区域,且所述至少ー个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变窄区域的横向宽度宽得多。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还包括与所述至少ー个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且所述变窄区域纵向地定位在所述端部区域之间并大体位于所述中心体的所述裆部区域中,所述变窄区域的宽度大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横向宽度减小。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大体横向对准。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芯部构件和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述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其它区域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増大;以及 所述多层吸收区域基本上与所述变窄区域重合。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中的每个包括所包含的多个弹性件,以形成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以及 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定位成彼此相邻,以基本上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变窄区域。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相互叠置,以形成所述芯部的变窄区域。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定位在所述芯部构件的侧部缘边附近,并且大体与所述侧部缘边对准,以在所述弹性件附近在所述侧部缘边中提供凹度。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包括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至少部分地叠置以形成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述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其它区域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増大,且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定位成提供大幅横向收缩的主要吸收区域。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包括狭槽,所述狭槽在所述大幅横向收缩主要吸收区域中提供穿过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空隙。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包括附连有所述弹性件的芯部构件,且所述多个弹性件在隔开的多个粘连位置处粘附于所述芯部构件,以提供具有多个脊部的吸收芯部。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连位置是细长的,且所述脊部在所述粘连位置之间纵向地延伸并且横向隔开。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大体横向隔开,且所述粘连位置是横向于所述弾性件的隔开细长粘连带,所述吸收芯部在所述脊部之下具有多个空隙空间以及多个相继脊部之间的通道。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还包括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放置在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附近,且所述多个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和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粘连带大体使所述芯部构件和所述弹性件相互粘连。24.—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区域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 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具有内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和外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以及 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具有内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和外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 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多层主要吸收区域;以及 每个芯部构件还包括成对大体纵向隔开并且大体横向的源自所述内部侧部缘边的狭槽、由所述芯部构件的相对端部绕所述狭槽从所述芯部构件的其余部分向外枢转限定的成对端部襟翼以及所述端部襟翼之间的中间区域。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每个端部襟翼放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端部襟翼附近,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吸收端部区域,其中所述中间区域基本上叠置以形成所述芯部的包括所述主要吸收区域的较窄中心区域,且所述成对吸收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较窄中心区域的横向宽度。26.—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区域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具有成对大体纵向的侧部缘边;以及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具有成对大体纵向的侧部缘边;所述芯部构件放置成彼此相邻,并且每个芯部构件具有第一弾性件和第二弾性件,所述第一弾性件放置在一个侧部缘边旁边及附近,以绕所述第一弾性件形成所述ー个侧部缘边的凹部,而所述第二弾性件放置在相対的侧部缘边旁边及附近,以绕所述第二弾性件形成凹部。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上的第一和第二弾性件纵向地且横向地隔开,使得所述芯部构件至少部分地呈现大体正弦曲线形式。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放置成彼此相邻,使得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之上,以形成多层吸收区域,所述多层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増大。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放置成彼此相邻,使得每个芯部构件的ー个侧部缘边提供所述吸收芯部的两个外部侧部缘边中的ー个,并且所述外部侧部缘边的凹部大体横向对准。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侧部缘边的凹部大体对准,以形成所述吸收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端部区域大幅缩窄。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每个芯部构件沿着所述侧部缘边中定位成与凹部相対的一个侧部缘边的一部分包括多个大体横向的狭槽,且所述相对的侧部缘边的所述部分呈现相对于所述凹部的大体凸形。32.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以及定位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之间的中心区域;以及 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以及所述中心区域是单个芯部构件的各部分,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所述芯部构件相对于所述中心区域逆时针扭转的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是相对于所述中心区域逆时针扭转的相对端部区域,并且所述端部区域相对于所述中心区域扭转,使得所述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体大于所述中心区域的横向宽度。33.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第一吸收芯部构件,所述第一吸收芯部构件位于所述端部区域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和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绕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纵向中心线逆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多层吸收区域的端部,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是绕所述纵向中心线顺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其它多层吸收区域的相对端部区域。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还包括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的第二吸收芯部构件,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和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绕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纵向中心线逆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多层吸收区域的端部,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是绕所述纵向中心线顺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其它多层吸收区域的相对端部区域;以及 所述第一芯部构件至少部分地叠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之上以形成吸收芯部构造,而所述吸收芯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和所述第二芯部构件所形成层件的至少ー个区域以及具有所述第一芯部构件或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多个层件的至少ー个区域。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相互叠置,以形成具有第一芯部构件的多个层件和第二芯部构件的多个层件的多个区域。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基本上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相同,并且大体定向成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隔开180度,使得所述吸收芯部构造关于纵向中心线和横向中心线大体対称。37.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以及定位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之间的变窄中心区域,所述变窄中心区域包括侧部襟翼,所述侧部襟翼向内折叠以减小所述中心区域的宽度。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构件包括成对横向隔开的侧部缘边以及沿着每个侧部缘边的成对所述侧部襟翼,每个侧部襟翼沿着折线折叠,所述折线源自所述侧部缘边并且朝向所述吸收芯部构件的横向中心线向内。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吸收芯部构件沿着每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K·Y·曾A·C·赖特A·斯米德E·巴罗纳
申请(专利权)人:瑞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