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中,第一和第二梯形芯部构件211a、211b较佳地由相同或基本上类似的吸收材料制成,并且更佳地源自相同的吸收芯部成分来源或幅材,以便于并且易于制造。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吸收芯部构件211a、211b也具有相同的形状,由此,一个芯部构件会基本上与另一个芯部构件没有区别,除了芯部构件在所得到吸收芯部的最终组件中采取的位置或定向以夕卜。此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便于制造,并最终有助于控制产品成本。为了方便起见,芯部构件 211a、211b可简单地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B卩,211)来指代。然而,应注意到的是,其它应用和又一些实施例会需要具有不同特性或特征(例如,吸收特性)的吸收芯部构件,以实现特定的总体吸收芯部设计或能力。吸收芯部构件还可采取极其不同的形状和构造,这将在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书中描述的其它实施例中进行说明。梯形芯部构件211可由任何数量的合适方式形成和施加,这些方式包括真空成形技术、借助转模进行切割以及使用喷水装置进行切割。参见图2C中的顶部芯部构件211a, 每个梯形吸收芯部构件211的宽度从较宽第一端217a或宽部段渐缩至较窄第二端217b或窄部段。在施加在吸收物件20上时,每个梯形吸收芯部构件211较佳地定位成与吸收物件 20的纵向中心线YY对准(一致),使得较宽端部217a位于中心体205的其中一个腰部区域213附近,而较窄端部217b位于更向内位置处。两个芯部构件211在裆部区域214的中心附近局部地相互重叠或叠置,使得重叠较窄部段形成吸收芯部210的双层部段250 (通过在图2C中使用断面线来进行区别)。此外,两个芯部构件211定位成彼此基本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0.28 US 61/279,9231.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 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以及 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述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吸收材料密度)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的吸收材料密度増大;以及 其中,所述芯部构件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且所述主要吸收区域形成所述中心区域的主要部分。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在所述第一芯部构件之上,使得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区域,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放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相对应第一端部区域附近,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次要吸收区域,且所述次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主要吸收区域的横向宽度,其中所述主要吸收区域包括第一芯部构件的层件和第二芯部构件的层件,而所述次要吸收区域基本上整个是单层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主要吸收区域对中地定位在所述裆部区域中并且所具有的横向宽度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的横向区域减小,其中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包括第二端部区域,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放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相对应第ニ端部区域附近,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第二次要吸收区域,所述第二次要吸收区域与所述第一次要吸收区域纵向地隔开,并且所述吸收芯部具有定位在所述次要吸收区域之间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体相对于所述次要吸收区域的横向宽度减小。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基本上是相同且不规则形状的芯部构件。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提供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具有吸收材料密度沿纵向方向变化的吸收能力分布型式。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进一歩部分地叠置以提供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具有吸收材料密度沿横向方向变化的吸收能力分布型式。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中的每个包括其所包含的弹性材料,所述弹性材料大体横向定向并且收聚,以使所述芯部构件绕所述弹性材料大幅横向收缩并且形成所述主要吸收区域的变窄部段,其中所述弹性材料是大体横向定向的细长弾性帯,以将大体横向弹性赋予所述芯部构件,并且所述弹性带以松弛状态结合,使得所述吸收芯部在所述弹性带附近的横向宽度相对于所述芯部构件的相邻区域减小。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在所述芯部构件的纵向端部区域附近收聚,以绕所述弹性材料形成有弾性区域,且所述有弾性区域放置成彼此叠置,以提供基本上有弹性的主要吸收区域。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具有多个穿透其中的狭槽,且所述芯部构件中的ー个包括多个所附连的弹性件,使得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大幅收缩,且所述狭槽提供通过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空隙。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中的每个从ー个腰部端部区域朝向另ー个腰部端部区域延伸,与所述两个腰部端部区域之间的另ー个芯部构件相互叠置,且每个芯部构件具有纵向端部区域,所述纵向端部区域位于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中,以形成所述芯部的横向延伸端部区域,并且所述横向延伸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芯部的相邻区域。11.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芯部包括多个所包含的弾性件,使得所述芯部绕所述弾性件在变窄区域中大幅横向收缩;以及 所述吸收芯部包括基本上无弹性的至少ー个端部区域,且所述至少ー个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变窄区域的横向宽度宽得多。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还包括与所述至少ー个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且所述变窄区域纵向地定位在所述端部区域之间并大体位于所述中心体的所述裆部区域中,所述变窄区域的宽度大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横向宽度减小。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大体横向对准。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芯部构件和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述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其它区域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増大;以及 所述多层吸收区域基本上与所述变窄区域重合。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中的每个包括所包含的多个弹性件,以形成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以及 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定位成彼此相邻,以基本上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变窄区域。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相互叠置,以形成所述芯部的变窄区域。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定位在所述芯部构件的侧部缘边附近,并且大体与所述侧部缘边对准,以在所述弹性件附近在所述侧部缘边中提供凹度。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包括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至少部分地叠置以形成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述多层主要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其它区域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増大,且所述芯部构件的变窄区域定位成提供大幅横向收缩的主要吸收区域。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包括狭槽,所述狭槽在所述大幅横向收缩主要吸收区域中提供穿过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空隙。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包括附连有所述弹性件的芯部构件,且所述多个弹性件在隔开的多个粘连位置处粘附于所述芯部构件,以提供具有多个脊部的吸收芯部。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连位置是细长的,且所述脊部在所述粘连位置之间纵向地延伸并且横向隔开。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大体横向隔开,且所述粘连位置是横向于所述弾性件的隔开细长粘连带,所述吸收芯部在所述脊部之下具有多个空隙空间以及多个相继脊部之间的通道。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还包括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放置在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附近,且所述多个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和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粘连带大体使所述芯部构件和所述弹性件相互粘连。24.—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区域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 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具有内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和外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以及 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由赋予吸收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具有内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和外部大体纵向延伸侧部缘边; 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与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多层主要吸收区域;以及 每个芯部构件还包括成对大体纵向隔开并且大体横向的源自所述内部侧部缘边的狭槽、由所述芯部构件的相对端部绕所述狭槽从所述芯部构件的其余部分向外枢转限定的成对端部襟翼以及所述端部襟翼之间的中间区域。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每个端部襟翼放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端部襟翼附近,以形成所述吸收芯部的吸收端部区域,其中所述中间区域基本上叠置以形成所述芯部的包括所述主要吸收区域的较窄中心区域,且所述成对吸收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较窄中心区域的横向宽度。26.—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区域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芯部构件,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具有成对大体纵向的侧部缘边;以及第二芯部构件,所述第二芯部构件具有成对大体纵向的侧部缘边;所述芯部构件放置成彼此相邻,并且每个芯部构件具有第一弾性件和第二弾性件,所述第一弾性件放置在一个侧部缘边旁边及附近,以绕所述第一弾性件形成所述ー个侧部缘边的凹部,而所述第二弾性件放置在相対的侧部缘边旁边及附近,以绕所述第二弾性件形成凹部。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构件上的第一和第二弾性件纵向地且横向地隔开,使得所述芯部构件至少部分地呈现大体正弦曲线形式。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放置成彼此相邻,使得所述第一芯部构件部分地叠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之上,以形成多层吸收区域,所述多层吸收区域所具有的每单位面积吸收能力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相邻区域増大。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放置成彼此相邻,使得每个芯部构件的ー个侧部缘边提供所述吸收芯部的两个外部侧部缘边中的ー个,并且所述外部侧部缘边的凹部大体横向对准。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侧部缘边的凹部大体对准,以形成所述吸收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相对于所述吸收芯部的端部区域大幅缩窄。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每个芯部构件沿着所述侧部缘边中定位成与凹部相対的一个侧部缘边的一部分包括多个大体横向的狭槽,且所述相对的侧部缘边的所述部分呈现相对于所述凹部的大体凸形。32.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以及定位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之间的中心区域;以及 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以及所述中心区域是单个芯部构件的各部分,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所述芯部构件相对于所述中心区域逆时针扭转的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是相对于所述中心区域逆时针扭转的相对端部区域,并且所述端部区域相对于所述中心区域扭转,使得所述端部区域所具有的横向宽度大体大于所述中心区域的横向宽度。33.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第一吸收芯部构件,所述第一吸收芯部构件位于所述端部区域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和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绕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纵向中心线逆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多层吸收区域的端部,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是绕所述纵向中心线顺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一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其它多层吸收区域的相对端部区域。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还包括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的第二吸收芯部构件,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和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绕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纵向中心线逆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多层吸收区域的端部,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是绕所述纵向中心线顺时针扭转、以形成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至少ー个其它多层吸收区域的相对端部区域;以及 所述第一芯部构件至少部分地叠置在所述第二芯部构件之上以形成吸收芯部构造,而所述吸收芯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和所述第二芯部构件所形成层件的至少ー个区域以及具有所述第一芯部构件或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的多个层件的至少ー个区域。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芯部构件相互叠置,以形成具有第一芯部构件的多个层件和第二芯部构件的多个层件的多个区域。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芯部构件基本上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相同,并且大体定向成与所述第二芯部构件隔开180度,使得所述吸收芯部构造关于纵向中心线和横向中心线大体対称。37.ー种一次性吸收物件,包括 中心体,所述中心体限定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以及裆部区域,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包括第一纵向端部边缘,所述第二腰部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腰部端部区域纵向地隔开并包括第二纵向端部边缘,而所述裆部区域定位在所述腰部端部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部,所述吸收芯部位于所述端部边缘之间,且所述吸收芯部包括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纵向隔开的第二端部区域以及定位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之间的变窄中心区域,所述变窄中心区域包括侧部襟翼,所述侧部襟翼向内折叠以减小所述中心区域的宽度。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部构件包括成对横向隔开的侧部缘边以及沿着每个侧部缘边的成对所述侧部襟翼,每个侧部襟翼沿着折线折叠,所述折线源自所述侧部缘边并且朝向所述吸收芯部构件的横向中心线向内。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物件,其特征在干,所述吸收芯部构件沿着每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K·Y·曾,A·C·赖特,A·斯米德,E·巴罗纳,
申请(专利权)人:瑞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