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56049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3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给水处理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特别涉及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常规饮用水处理厂的原有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沉淀-消毒工艺段构筑物的基础上,采用两点或三点投加氯进行消毒,并在最后一点投加氯后马上投加氨氮,从而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以对处理水进行进一步的消毒。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消毒副产物的有效控制,而且对于CODMn值也有较大程度的去除,对于防止过滤池生物膜的形成及管网硝化的发生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多点投加氯的方式可以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灵活调整投氯量,从而减少了余氯量及氨氮投加量的剧烈波动,可以有效保障大中型城市安全、稳定供水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给水处理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特别涉及ー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エ艺。
技术介绍
消毒副产物(DBPs)在近三十年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即将于2012年7月I日强制执行的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DBPs种类达到26种。氯消毒过程中,游离氯会与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反应生成具有“三致”效应的卤代DBPs。当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时,可能会造成消毒副产物超标。在针对消毒副产物控制的策略中,強化混凝作为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最优方案被广泛使用,但是受到水质条件等 限制,其去除效果依然有限,当水体污染较重或有机物结构不适于混凝去除时,強化混凝不能保证消毒副产物的达标控制。此外,深度处理因为需要构筑物和设备的升级改造,从而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在中国现阶段条件下难以大范围推广。这种情况下,调整消毒エ艺成为现阶段供水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可供选择的消毒エ艺中,ニ氧化氯需要现场制备,使用不方便,设备材料和运行成本高,而且ニ氧化氯还可能产生诸如亚氯酸盐、氯酸盐等对人体具有高毒性的副产物。紫外消毒反应器复杂,难以大規模应用,而且不能保证管道中有足够的消毒剂余量。臭氧消毒虽然具有对水中细菌、病毒、藻类、原生动物等均有良好的灭活效能。但当水体中具有较高浓度的溴离子时(>50 μ g/L),容易造成具有致癌作用的溴酸盐的超标,而且臭氧不能保证管道中足够的消毒剂余量。氯消毒具有经济有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其缺点主要有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产生大量三卤甲烷、卤こ酸等卤代消毒副产物;氯消毒本身在灭活微生物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两虫(贾第虫、隐孢子虫)就难以灭活。氯胺消毒可以大大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且更为稳定,能保持管道中有较稳定的消毒剂余量;相比游离氯,氯胺具有更强的控制生物膜生长的能力。但其缺点主要有氧化能力弱,灭活微生物能力不及自由氯。氯与氯胺联用的エ艺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在杀灭微生物和控制副产物的生成上可以实现较好的平衡。张晓健等人在前期研究了短时游离氯转氯胺的顺序水处理消毒エ艺(专利申请号200410042790. 6),证实其在有效控制微生物的基础上,相比单纯氯消毒可以大幅降低副产物的生成。但是由于进水水质的波动性,单点投加氯消毒后至加氨点余氯量波动较大,氨氮的投加量不易掌握,此外,如果出水水质中CODsfa值比较高,其有机物含量往往也比较高,在管网中很容易成为硝化细菌的碳源而导致管网硝化的发生。实践中发现投加氯可以起到降低水体中COD-值的作用。采取合适的投加策略可以实现CODsfa值、微生物指标和DBPs的同时达标控制,保障水质的生物安全性和化学安全性。因此,开发使用方便、稳定且可满足利用受到溴及有机物污染的水体作为水源水的常规给水处理厂大規模供水条件下CODsfa值和副产物同时达标控制的组合消毒エ艺,是目前研究与工程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受到溴及有机物污染的水体的给水处理,在常规エ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強化混凝的基础上采用单独氯或氯胺消毒难以达到CODfc值和消毒副产物的同时达标控制的情况下,提供ー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エ艺,以期能够在基本不改变水厂构筑物的情况下,实现消毒副产物、微生物指标、余氯量和CODsfa值的同时达标控制。本专利技术的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エ艺为在常规饮用水处理厂的原有常规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沉淀-消毒エ艺段原有构筑物的基础上,采用两点或三点投加氯进行消毒,并在最后一点投加氯后马上投加氨氮,从而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以对处理水进行进一歩的消毒。根据水质可在设置的投加氨氮之前的管道或者构筑物上选择适当的加氯点,加氯量及加氨氮量。在给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第一投氯点并投加氯,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依过滤池的水利停留时间而定(一般停留时间约为2(Γ40分钟);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一般控制在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f3mg/L);在过滤池的出水ロ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二投氯点并投加氯,使投加的氯与处理水在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相连接的管道中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依过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道的水利停留时间而定(一般停留时间为5 10分钟),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一般控制在氯在水中的含量为(T2mg/L);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ロ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三投氯点并投加氯,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一般控制在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f2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ロ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投加氨氮点并投加氨氮(第三投氯点与投加氨氮点要相临近,以使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氯后的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20秒分钟后既能与投加的氨氮相接触),其中,氨氮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含量的质量比为1: 3 1:5进行投加;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含量的计算公式为C=aX第一投氯点氯的投量+bX第二投氯点氯的投量+cX第三投氯点氯的投量-d (I)其中a,b,c分别是第一、第二及第三投氯点所投加氯在投加氨氮点余量的无量纲的系数,其数值与水质特点和水利停留时间有关,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际运行数据计算得出;(1是第一、第二及第三投氯点所投加氯的瞬间损失量的和,单位为mg/L,其数值与水质特点有关,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际运行数据计算得出。在经过多点游离氯及氯胺消毒后,保证了出厂水中的余氯量可控制在O. 8^1. 5mg/L,管网末梢的出水余氯量控制在大于O. 15mg/L (3倍国标标准),出厂水CODsfa值小于3mg/L(水源水C0Dfc〈6mg/L),并保证了出厂水中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指标达标控制,全面符合国家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水质的要求。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其目的为(1)改善过滤池的氧化还原条件,抑制过滤池内硝化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2)杀灭处理水中微生物,防止或减少微生物在、过滤池的穿透。(3)通过氯的氧化作用降低水体的CODsfa值,从而減少管网硝化的风险。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其作用主要是对穿透过滤池的微生物进行杀灭。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处理水中游离氯的含量,与接着加入的氨氮反应原位转化为氯胺以維持管网中的余氯量,并可以避免水质变化导致的剰余游离氯含量的不稳定而带来的氨氮投加量的剧烈波动。所述的氯选自液态氯气、次氯酸钠和漂白粉中的ー种或几种。所述的氨氮是液态氨气,或是市售的食品级的氯化铵固体。本专利技术的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エ艺具有如下技术效果(I)可以实现余氯量、微生物指标、消毒副产物、CODfc值同时达标控制;(2)在过滤池前加氯可以防止过滤池的硝化作用,提高过滤池运行的稳定性;(3)多点投加氯可以在实现较高消毒效果的前提下減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4)多点加氯可以有效缓和投加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久辉田川刘锐平刘会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