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纤维过滤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41326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0 0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机纤维过滤毡,其从外到里包括:无机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迎尘层、无机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附着层和无机纤维长丝编织而成的基布支撑层,无机纤维为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或不锈钢纤维中的一种,迎尘层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附着层上,附着层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基布支撑层上,迎尘层、附着层和基布支撑层通过针刺勾连加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无机纤维过滤毡,过滤精度达到99.99%,运行阻力低于800Pa,在280℃~350℃工况条件下可使用3年以上,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0mg/Nm3,使用效果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过滤毡,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除尘领域的无机纤维过滤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烟气除尘领域,由于环境温度高,成分复杂,腐蚀性较强,对过滤毡的过滤精度以及使用要求很高。随着 国家环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尤其对于钢铁、电力、水泥、垃圾焚烧等污染较严重的行业,要求对粉尘的排放浓度越来越低。除尘方式已经由电除尘转变为袋式除尘,袋式除尘具有过滤精度高,设备运行阻力低等众多优势,同时对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件一滤袋则要求更高,要使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更高过滤精度、更低设备运行阻力。现有滤袋的过滤材料采用机械成网梳理加工,对纤维的损伤较大,尤其是对玻璃纤维等耐磨耐折性能较差的无机纤维损伤更大;另外现有的针刺滤料是三层夹心对称结构,基布层在中间,基布层的上层为迎尘层,基布层的下层为底层。实际上迎尘层直接决定和影响过滤材料的性能,对称结构并不经济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除尘领域的无机纤维过滤毡。本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所述无机纤维过滤毡从外到里包括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迎尘层、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附着层和纤维长丝编织而成的基布支撑层,迎尘层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附着层上,附着层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基布支撑层上,迎尘层、附着层和基布支撑层通过针刺勾连加固。所述迎尘层的无机纤维直径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所述附着层的无机纤维直径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所述基布支撑层每平方米的总重量不小于360克,且不大于500克。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经向和纬向断裂强力都超过3500N/(5cmX20cm),其过滤精度达到99. 99%,运行阻力低于800Pa。与现有对称结构的滤袋相比较,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其过滤精度、设备运行阻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280°C 350°C工况条件下可使用3年以上,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0mg/Nm3,使用效果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结构示意图;其中I-迎尘层、2-附着层、3-基布支撑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内容。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从外到里分别是迎尘层I、附着层2和基布支撑层3。迎尘层I为无机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层体,附着层2采用无机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层体,基布支撑层3为无机纤维长丝编织而成的层体。迎尘层I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附着层2上,附着层2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基布支撑层3上,迎尘层I、附着层2和基布支撑层3通过针刺勾连加固。所述无机纤维包括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和不锈钢纤维。为了提高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的除尘能力,本技术所述迎尘层I的无机纤维直径为5微米 10微米,所述附着层2的无机纤维直径为5微米 10微米,所述基布支撑层3每平方米的重量为360克 500克。 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经向和纬向断裂强力都超过3500N/(5cmX20cm),其过滤精度达到99. 99%,运行阻力低于800Pa。与现有对称结构的滤袋相比较,本技术所述的无机纤维过滤毡,其过滤精度、设备运行阻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280°C 350°C工况条件下可使用3年以上,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0mg/Nm3,使用效果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无机纤维过滤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纤维过滤毡从外到里包括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迎尘层(I)、纤维交叉铺网而成的附着层(2)和纤维长丝编织而成的基布支撑层(3),迎尘层(I)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附着层(2)上,附着层(2)采用气流成网方式置于基布支撑层(3)上,迎尘层(I)、附着层(2)和基布支撑层(3)通过针刺勾连加固。2.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江峰徐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元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