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96100 阅读:3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涉及3D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中外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的缺陷提供一种安装位置固定,且能满足观看视角的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要点:包括3D同步信号编码器、三极管、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包含至少一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且各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串联在一起;所述3D同步信号编码器用于接收3D同步信号并将其编码,3D同步信号编码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通过所述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接至上拉直流电压源,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阴极均朝向三极管的集电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3D技术,特别是一种3D同步信号的发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从3D大片《阿凡达》的热映,到3D电视走进家电卖场,3D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目前普遍的快门式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都是采用外置的,通过连接线将3D同步信号从3D电视机中的3D同步信号发生装置引出,接至编码器,经过编码后的3D同步信号通过直插式红外发射二极管发射出去,3D眼镜再通过接收器接收并解码出适合的3D同步信号,控制3D眼镜的开关动作,最终给用户带来3D效果的节目享受。现有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的安装位置比较灵活,人们可以根据视觉效果自主地调整其位置。但是这样的技术方案的弊端也很明显需要专门的连接线来连接同步发射装置,视觉效果容易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同时由于使用的是直插式的红外发射二极管,需要 人工手插,增加了人力成本,且由于信号发射角度的限制,直插式的红外发射二极管需要人工成型成特定的形状,以满足不同的角度需求,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的一致性,还容易引起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包括3D同步信号编码器、三极管、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包含至少一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且各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串联在一起;所述3D同步信号编码器用于接收3D同步信号并将其编码,3D同步信号编码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通过所述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接至上拉直流电压源,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阴极均朝向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数量为3。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包含2片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所述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与上拉直流电压源之间串联有一个电阻,所述电阻的内阻值、等效电容值与所述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相关,调节电阻可调整红外发射二极管的发射强度,根据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参数与3D同步接收实际效果来决定R9取值。所述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辐射波长为850nm。本专利技术还给出了另一种技术构思相同的内置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包括主发射装置与副发射装置;主发射装置包括3D同步信号编码器、第一三极管与第一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副发射装置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所述每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包含至少一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且各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串联在一起;所述3D同步信号编码器用于接收3D同步信号并将其编码,3D同步信号编码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通过所述的第一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接至上拉直流电压源,第一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阴极均朝向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通过所述的第二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接至上拉直流电压源,第二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阴极均朝向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每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数量为3。每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包含2片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所述两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与上拉直流电压源之间各串联有一个电阻。所述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辐射波长为850nm。所述主发射装置、副发射装置分别设置于电视机左右框面上。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选择小封装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将3D同步发射装置内置于电视机框面上,改善了现有技术中直插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或者3D同步发射装置位置、角度不固定从而影响视觉效果的缺陷;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本技术在电视机的左右框面上均设置一个3D同步发射装置,一方面保证了观看3D节目的视角,同时也很好的增加了 3D同步信号的强度。附图说明图I为主发射装置电路图。图2为副发射装置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所示,图I为本技术中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的主发射装置电路,3D电视机中屏模组的3D同步信号3DVs信号引入3D同步信号编码器UOl进行编码处理,3D同步信号编码器可以为亿思达EC200T芯片,该芯片由D5V提供工作电源,经过编码处理后的3D同步信号从芯片的IR引脚输出,一组经电阻R4送至三极管Ql (8050)的基极进行放大,。三极管Ql的集电极的发射机接地,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二极管D1、D2、D3接至15V的上拉电压。三极管Ql驱动串联在一起的3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Dl、D2、D3,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串联设计可大大降低回路中的电流,减小15V上拉直流电压源的负载,减轻对上拉直流电压信号的串扰。红外发射二极管将调制后的3D同步信号发射出去,为免干扰同样是红外波段的遥控信号,将此红外发射管的辐射波长范围选择为850nm,跟遥控的红外波长940nm叉开,以免干扰遥控操作。上述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数量不一定为3,只要至少大于I即可,考虑到实际应用中3D同步信号强度,优选为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数量优选为3。当然,上述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数量也可以为2,考虑到在实际使用中,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数量设计为3或2都很常见,甚至有时原本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数量为3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需要减少一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或者原本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数量为2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需要增加一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从节约成本及增加装置兼容性的角度考虑,当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数量为2,选用一个等效电容值、内阻值与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Dl、D2相匹配的电阻R9来替换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D3。当需要增加红外发射二极管数量时,直接将电阻R9卸下,替换为红外发射二极管即可。反之亦然。所述电阻R9的内阻值、等效电容值与所述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Dl、D2相关,调 节电阻R9可调整红外发射二极管D1、D2的发射强度,根据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D1、D2的参数与3D同步接收实际效果来决定R9取值。图2为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的副发射装置电路,经3D同步信号编码器处理后的3D同步信号的另一组信号经电阻R6输入给三极管Q3(8050)进行放大后驱动串联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D4、D5、D6,上拉电压同样采用的是15V,R7的设置方式与R9的相同,根据3D眼镜的实际效果决定。显然,上述关于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的主发射装置电路的各种变形形式同样适用于副发射装置电路。在电视机的框面上可以仅设置主发射装置,也可以在电视机的框面上设置主、副发射装置,且主、副发射装置分别设置于左、右框面上,具体设置方式视视觉角度、信号强度而定。当开打平板电视的3D功能收看3D电视节目时,由屏发出的原始3D同步信号,经3D同步信号编码器编码处理后,输出给三极管8050进行放大后,驱动串联的红外发射二极管进行调制,最后将调制后的3D同步信号发射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3D同步信号编码器、三极管、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包含至少一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且各个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串联在一起;所述3D同步信号编码器用于接收3D同步信号并将其编码,3D同步信号编码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通过所述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接至上拉直流电压源,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的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阴极均朝向三极管的集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数量为3。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中包含2片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所述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与上拉直流电压源之间串联有一个电阻。4.根据权利要求f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片式红外发射二极管的福射波长为850nm。5.一种内置的3D同步信号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发射装置与副发射装置;主发射装置包括3D同步信号编码器、第一三极管与第一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副发射装置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 所述每组红外发射二极管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厚均朱大林谢均政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