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振动手板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848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减振设计的微振动手板锯,该手板锯的传动机构包括一对相互啮合并且中心线垂直的伞形齿轮,其中一个伞形齿轮与动力机构的输出杆连接、另一个伞形齿轮的转动轴上顺序固定连接两个偏心轮,两偏心轮关于转动轴左右对称设置;其中第一偏心轮与输出杆传动配合,第二偏心轮与配重杆传动配合,配重杆的形状与输出杆大致相同,配重杆的重量大于等于输出杆的重量;两个偏心轮在转动轴上的转动相位对称,负荷基本平衡,偏心轮所产生的振动相互抵消,对外不传递振动,所以这样的手板锯基本实现了无振动或为振动,便于使用者更省力、更方便地握持;并且也避免锯条振动而降低切割加工的精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或者专用工具领域,具体涉及手板锯,尤其是具有减振设计的手板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手板锯通常包括ー对相互啮合并且中心线垂直的伞形齿轮,其中一个伞形齿轮固定连接电机的转子,另ー个伞形齿轮的转动轴上固定连接ー个偏心设置的凸轮,该凸轮与往复杆传动配合,往复杆与锯片固接或铰接连接,从而带动锯片往复直线运动。如中国专利ZL200520052162. 6的中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这种传统的结构的手板锯因为利用伞形齿轮传动,高速运转吋,噪音较大,振动、磨损严重,不便于使用者握持和使用,并 且使用者为了紧握手板锯,保证切割平整极大地耗费了体力。为了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配重法来减小机器的振动,也就是在偏心轮上设置配重块,使得与伞形齿轮连接的转动轴在转动时处于对称的状态,但是这样仅能使转动轴和偏心轮本身在转动状态处于对称平衡。但是工作时,増加了锯条的负荷之后,转动轴和偏心轮上的转动仍然是不対称的,所以振动很大;或者只有在配重块处于往复杆的运动方向时,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减低振动,其他任何时候都是非平衡状态,因此机器的振动剧烈。这样使得操作者握持费力,不能长时间工作,使用不方便;同时加工的精度很低。而且这样在偏心轮或转动轴上增加配重块的技术方案还因为增加了动カ机构启动的负荷,容易造成电机难于启动,或者过载烧毀。或者在燃油动カ机构的技术方案中,容易造成启动时负荷过大,燃油马达无法启动或者燃烧不充分而在气缸内积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振动显著降低的微振动手板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ー种微振动手板锯,包括动カ机构和锯条,动カ机构与锯条之间用传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ー对相互哨合并且中心线垂直的伞形齿轮,其中一个伞形齿轮与动カ机构的输出杆连接、另ー个伞形齿轮的转动轴上顺序固定连接两个偏心轮,两偏心轮关于转动轴左右对称设置;其中第一偏心轮与输出杆传动配合,输出杆将偏心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杆体的直线往复运动并传递给锯条;第二偏心轮与配重杆传动配合,配重杆的形状与输出杆大致相同,配重杆的重量大于等于输出杆的重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结构中,例如电动或者燃油马达或液压马达或燃气马达或类似机构构成的动カ机构的输出杆转动,驱动ー个伞形齿轮转动,与之啮合的伞形齿轮也相应转动并带动两偏心轮转动,第一偏心轮就带动输出杆往复运动驱动锯条往复运动进行切割工作。两个偏心轮实际上就是在与伞形齿轮的连接的转动轴轴向上的投影为对称的结构,一个驱动输出杆的同吋,另ー个偏心轮驱动配重杆与输出杆同样做往复运行,又由于配重杆与输出杆重量相当或配重杆略大,所以这样两个偏心轮在转动轴上的转动相位对称、负荷基本平衡,偏心轮所产生的振动相互抵消,对外不传递振动,所以这样的手板锯基本实现了无振动或为振动,便于使用者更省力、更方便地握持;并且也避免锯条振动而降低切割加工的精度。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装配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的ー种微振动手板锯,包括动カ机构和锯条1,动カ机构为电机17,电机17与锯条I之间用传动机构连接,本技术的核心改进就在于改进了传动结构,具体就是传动机构包括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连接杆14和连接杆14端部的连接套15、轴承13与小伞形齿轮12传动连接,大伞形齿轮9与小伞形齿轮12啮合,并且中心线相互垂直。 这样的小伞形齿轮12与电机17的输出轴连接的结构实际上也起到了减速的作用。大伞形齿轮9的转动轴20上顺序固定连接两个偏心轮16、19,两偏心轮16、19关于转动轴20左右对称设置,也就是两个偏心轮16、19在转动轴20上顺序设置,在转动轴20轴向上的投影关于转动轴20轴芯对称。最好是所述的两个偏心轮16、19整体加工成型。可以简化装配过程,又避免两偏心轮16、19磨损松动之后转动时相位发生偏差。两个偏心轮16、19中,第一偏心轮19与输出杆18传动配合,输出杆18将第一偏心轮19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杆体的直线往复运动并传递给锯条I ;这样的传动连接结构有很多种,例如输出杆18就是ー个铰接在第一偏心轮19外边缘的杆件,或者也可以是其它实现输出杆18往复运动的结构;输出杆18另一端与锯条I铰接,或者如图2所示的输出杆18用开ロ销30与锯条夹头2固接。第二偏心轮16与配重杆10传动配合,配重杆10的形状与输出杆18大致相同,配重杆10的重量大于等于输出杆18的重量。那么偏心轮16自然会与配重杆10形成与偏心轮19和输出杆18类似的往复运动,但是两个往复运动相对于转动轴20的角度相位正好对称或者说是相差180°。又由于配重杆10与输出杆18重量相当或略大,所以这样两个偏心轮16、19在转动轴20上的转动相位、负荷都处于基本对称平衡的状态,偏心轮16、19所产生的振动相互抵消,对外不传递振动,所以这样的手板锯基本实现了无振动或为振动。而且因为配重杆10是与第二偏心轮16本身分离的,所以不会增加动カ机构的启动负荷。然后与现有技术类似的,为了保证输出杆18和配重杆10的往复运动能顺畅进行,两端都设置轴承。输出杆18与夹头5连接,锯条I装到夹头5上,安装插销3后两个弹簧4推顶插销3锁紧锯条1,弹簧4由夹头滑套2固定,防止弹簧4的掉落。然后整个传动机构通过轴承8和轴承21、支架6、和支架压板22固定在左、右轮箱11、23构成的腔室内。当然这些固定结构、连接结构因为有很多种实施方式,也不是本技术的改进点所在,仅举例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构思的限定。上述技术方案的两个偏心轮16、19的结构中,第二偏心轮16本身就相当于一次配重,配重杆10相当于是再一次配重,本技术也可以看做是利用两套偏心轮带动的往复杆运动相互抵消振动的结构。较现有技术起到了显著的减振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减振效果,最好是所述的配重杆10的重量为输出杆18重量的I 2倍。也就是配重杆10的重量较输出杆18略大,这是因为输出杆18上因为带动夹头5和锯条I而做功,负载较大,所以将配重杆10的重量设置的较输出杆18大,能进ー步平衡两个偏心轮16、19产生的振动。但是也不能将配重杆10设置的过大而増加设备总重,所以本技术提供上述优选的重量參数。进ー步的,所述的输出杆18和配重杆10呈“宁”形,偏心轮16、19位于中间的环状区域内,输出杆18端部与锯条I夹头5连接。也就是如图I所示的,装配状态时偏心轮19位于输出杆18的中间部分内,偏心轮19边缘与输出杆18中间的环形部分内边缘滑动接触构成传动。同理,偏心轮16边缘与配重杆10中间的环形部分内边缘滑动接触构成传动。这样的输出杆18和配重杆10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并且中间部分呈椭圆环形的流畅结构,便于偏心轮16、19转动顺畅,減少磨损。所述的配重杆10和输出杆18两端位于含油轴承7、7'内。含油轴承7、7'如图I 所示的,具体来说就是所述的含油轴承7、7'呈方块形,其上设置两个大小与输出杆18和配重杆10端部对应的空腔,空腔内壁具有供给润滑油或润滑脂的结构。含油轴承7、7'也就类似于空心砖的形状,这样ー是两个运动部件共用轴承便于安装和减小设备体积,同时含油轴承7、7'也就是轴承上与运动部件的接触部位设置有润滑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捷美进出口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