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三差动共焦theta成像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681449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0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表面微细结构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激光三差动共焦theta成像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共焦theta显微术的光路布置对被测样品进行扫描测量,将物镜的光瞳面分割为照明光瞳和收集光瞳,入射光束透过照明光瞳后被物镜会聚到被测表面,载有被测样品信息的反射光经过收集光瞳后,被聚光镜会聚于探测面上,在探测焦面上设置三个区域,测得这三个区域的响应并得出探测器响应特性方程,依据曲线在线性区间内的强度大小,或强度为零的位置,重构出被测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尺度。该方法结构简单,可有效兼顾分辨能力与量程范围,实现物体表面形貌和三维微细结构等的光学高分辨绝对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观测量
,特别提供一种可用于检测表面三维微细结构、微台阶、集成电路线宽和表面形貌等高分辨力测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1957年,美国的Marvin Minsky首次提出了共焦显微技术的概念,该技术的初衷是通过在探测器前加入探测针孔来抑制杂散光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利用点光源照明样品,通过对样品进行移动扫描,实现对样品不同部分信息的探测。其横向分辨力是同等参数下的普通显微系统的I. 4倍,且具有独特的光学层析能力。但由于受到“零视场”扫描成像方式和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共焦显微系统通常难以兼顾分辨能力、工作距离和视场。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可以改善共焦显微系统的分辨力,但数值孔径的增大反过来又制约了共焦显微系统工作距离的增大及视场范围的扩展。且大数值孔径物镜的尺寸通常在厘米量级,不利于系统的小型化。减小光源波长也可以提高分辨能力,但会受到系统所用光学元件的玻璃属性以及样品属性等参数的限制。事实上,如何兼顾分辨能力、工作距离和视场大小已是共焦显微成像探测领域研究的前沿性热点问题。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在改善共焦显微系统分辨能力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大致如下利用光瞳滤波技术改变物镜的光瞳函数的超分辨共焦显微技术、用在样品两侧相对放置两个共焦点的物镜来增大共焦显微系统的总数值孔径的4Pi共焦显微技术、与干涉技术相结合的干涉共焦显微技术、与非线性光学相结合的荧光共焦显微技术、引入偏振光照明的偏振共焦显微技术、使用新型探测处理方式的差动/三差动共焦显微技术等。尽管上述方法均改善了共焦显微系统的分辨能力,解决了众多共焦超分辨显微成像的需求,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更重要的是上述技术对共焦显微系统的工作距离和视场没有改善作用。总体上说,现有共焦传感器测量原理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共焦强度响应的斜边直接对被测样品进行测量,另一类是利用共焦强度响应的最大值对样品进行焦点跟踪来实现测量。但现有共焦传感器存在以下不足当利用共焦强度响应斜边进行测量时,无法实现绝对位移测量,且测量精度受限于共焦强度响应曲线斜边测量区间的非线性、光源强度波动、被测表面散射和反射特性等因素;当利用焦点跟踪测量时,由于共焦传感器焦点对应共焦强度响应灵敏度最差的顶点,因而制约了此类共焦传感器焦点跟踪精度的进一步提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实现对三维微细结构、微台阶、集成电路线宽、物体表面形貌等的高分辨力光学检测。本专利技术采用共焦theta显微术的光路布置对被测样品进行扫描测量,将物镜的光、瞳面分割为照明光瞳和收集光瞳,入射光束透过照明光瞳后被物镜会聚到被测表面,载有被测样品信息的反射光经过收集光瞳后,被会聚物镜会聚到探测面上,本专利技术是在探测面上设置三个微小区域,测得这三个区域的响应分别为I1 (Z,-C), I0 (z, O)和I2 (Z,C),其中,三个微小区域的位置为沿Xd轴方向排列,一个位于yd轴上,其余关于yd轴对称,z为被测样品沿物镜光轴方向的位移,C为微小探测区域中心相对yd轴的偏移量;依据响应,将I1 (z,-C)、I。(z,O)和 I2(z,C)两两相减,I^1(Z7C) = I0(z,0)-I2(z , C)IT_2(z,C) = I0(Z7O)-I1 (z, -C)IT_3(z,C) = I1 (z, -C)-I2(z, C)得出传感技术特性方程Itctm (z,C)P-,J(广、_ J,T-1 (Z,C),^T-3 (Z^) - 0Itctm (z,C) = <n ;[T-2) T-3/依据曲线ITCTM(z,C)在线性区间内的信号大小,或依据曲线ITCTM(z,C)零点的位置,重构出被测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尺度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检测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及良好效果当三差动共焦theta成像检测技术用于层析成像时,工作于ITCTM(z,C) > O的区间,在该区间内,旁瓣对成像质量不产生任何影响。当用于表面轮廓及微细结构测量时,三差动共焦theta显微技术可以直接使用曲线IT_3(z,C)进行双极性绝对测量和跟踪瞄准。此夕卜,由于ITCTM(z,C)是由三个探测器信号两两差动相减得到的,系统的光强波动、样品表面反射率变化、环境干扰等因素对它的影响显著地减小,可以显著改善三差动共焦theta显微技术的环境抗干扰能力。具有绝对零点,可进行双极性绝对测量,且绝对零点位于特性曲线灵敏度最大处、并与测量系统“焦点位置”相对应,极便于进行焦点跟踪测量;特性曲线线性区的斜率约为同等参数的普通共焦特性曲线线性区的2倍,其分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特性曲线线性区的范围比同等参数的普通共焦特性曲线的大,其量程范围得到拓展;差动相减探测和抗干扰处理方式可有效抑制光源光强波动、探测器电子漂移、环境状态差异等产生的共模噪声;特性曲线的半高宽小,横向分辨力更高;可实现量程范围与分辨能力的有效兼顾。附图说明图I为示意图;图2为基于分割焦斑探测的传感原理;图3为NA = O. 65,vM = I. 3时,的各探测区域的归一化轴向强度响应曲线,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数,vM为微小探测区域中心相对xd轴的的归一化离轴偏移量;图4为NA = O. 28,vM = 2时,的理论仿真系统特性曲线;图5为NA = O. 28,vM = 2时,的归一化理论仿真系统特性曲线;图6为NA = O. 28,C = 20时,的实测系统特性曲线;图7为NA = O. 28 ,C = 20时,的归一化实测系统特性曲线;其中,I-物镜,2-照明光瞳,3-收集光瞳,4-被测样品,5-会聚物镜,6-探测器,7-探测区域A,8-探测区域B,9-探测区域0,10-放大物镜,11-光源系统,12-计算机系统,13-工作台,14-位移传感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在焦面特定方向上相对光轴离轴放置点探测器将使共焦theta显微系统的轴向响应曲线产生相应的相移这一特性,在探测面内分别在焦点处、沿Xd轴方向且相对yd轴对称位置设置三个微小区域来进行分割焦斑强度探测,既可提高分辨能力又可获得更大的线性量程,还可以通过优化离轴量来满足量程或分辨能力或兼顾量程和分辨能力的不同要求。如图I所示,物镜I的光瞳面被分割为照明光瞳2和收集光瞳3,准直后的平行光束通过照明光瞳2后被物镜I会聚到被测样品4表面,载有被测样品信息的反射光经过收集光瞳3后,被会聚物镜5会聚到探测器6,在探测面上横向离轴对称设置三个微小的探测区域A7、探测区域B8和探测区域09,分别测得这三个区域的响应曲线,得出本测量方法的响应特性曲线,响应特性曲线ITCTM(z,C)在斜边线性区内的大小反映了被测样品4的凹凸变化,利用该值大小或响应曲线ITCTM(z,C)的零值位置就可以重构被测样品4的表面形貌及微观尺度,其中,V和u为横向和轴向归一化光学坐标。图中,(X,y, z)为物镜I的像方空间坐标,(η, ξ)为光瞳坐标,(xd, yd,Zd)为会聚物镜5的像方空间坐标,α是物镜I在物空间的半孔径角,Vn和νζ是光瞳的归一化坐标。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探测器进行分割焦斑探测,本实施例将位于会聚物镜5焦面上的像通过放大物镜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维谦邱丽荣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