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回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1368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0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量回收器,其能够充分地确保燃烧废气的循环作用,同时也能够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且能够减小规模。该能量回收器具备:能量回收器主体,其通过外管和内管以双层管结构构成,其中,外管在排气管部内沿管轴方向设置,使从鼓风机供给的燃烧空气相对于在排气管部内流通的燃烧废气相对向流通,该内管在外管内沿管轴方向设置,且形成有使燃烧空气从外管流入的开口部,来向燃烧器供给燃烧空气;连通管,其形成在外管上,经由开口部将内管内与排气管内连通,从而用于将在排气管内朝向外管流通的燃烧废气的一部分取入到内管内;喷射器,其设置在连通管与内管之间,使从外管向内管流入的燃烧空气的流速增速,以将燃烧废气向内管内吸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量回收器,其能够充分地确保燃烧废气的循环作用,同时也能够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且能够减小规模。
技术介绍
以往,在工业用炉中使用的辐射管中,具备利用废气的热量来对燃烧空气进行预热的能量回收器。另外,还已知有通过将废气的一部分与燃烧空气混合而进行再燃烧,从而降低排出的NOx量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I的“能量回收器”是以如下方式对能量回收器进行改良而得到的能量回收器,即,能量回收器与燃烧器之间的连接管不仅限于燃烧空气用的连接管,而利用能量回收器与燃烧器之间的距离,通过从能量回收器出来的燃烧空气能够使废气循环,在燃烧器与能量回收器成对配置的辐射管式的加热装置用的能量回收器中,能量回收器的一部分构成为喷射器,该喷射器包括喷射燃烧空气的喷嘴和混合管,该混合管通过利用比喷嘴的直径大的直径的管包围喷嘴的外周,且使该管的直径随着从喷嘴的前端离开逐渐减小而构成,由此,利用在喷射器中流动的燃烧空气的流动能量经由喷射器吸引废气的一部分而使其循环,从而使其与燃烧空气混合。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146118号公报为了使废气向燃烧器循环,必须将向压力低的排气侧流去的废气向压力高的燃烧器侧引入。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喷射燃烧空气的喷射器的作用,将经过了能量回收器的热交换后的废气与该燃烧空气一起向燃烧器侧送入。在通过能量回收器来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的情况下,减小辐射管与能量回收器之间的间隙来使废气的排气流路变窄,由此来提高废气的流速是有效的。然而,当排气流路变窄时,随之压力损失变大,经过了能量回收器的热交换后的废气的动压与压力高的燃烧器侧的压力差变得过于大,即使通过能量回收器也无法将废气充分地向燃烧器侧引入。结果是,在利用能量回收器确保利用废气的废热的热交换,并通过喷射器使废气与燃烧空气混合来降低NOx的情况下,存在为了进行废气的循环而废热利用存在界限的问题。若使能量回收器变长,则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但将能量回收器设定得长的情况存在同样的压力损失的问题,且存在排气流路长大化且辐射管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回收器,该能量回收器能够充分地确保燃烧废气的循环作用,同时也能够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且能够减小规模。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在将通过燃烧器生成的燃烧废气排出的排气管内,与该燃烧废气进行热交换,由此对向该燃烧器供给的燃烧空气进行加热,所述能量回收器的特征在于,具备能量回收器主体,其通过外管和内管以双层管结构构成,其中,该外管在所述排气管内沿管轴方向设置,使从燃烧空气源供给的燃烧空气相对于在该排气管内流通的燃烧废气相对向流通,该内管在该外管内沿管轴方向设置,且形成有使燃烧空气从该外管流入的开口部,来向所述燃烧器供给燃烧空气;连通管,其形成在所述外管上,经由所述开口部将所述内管内与所述排气管内连通,从而用于将在该排气管内朝向该外管流通的燃烧废气的一部分取入到该内管内;喷射器,其设置在该连通管与所述内管之间,使从所述外管向该内管流入的燃烧空气的流速增速,以将燃烧废气向该内管内吸引。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内设有用于对从所述连通路取入的燃烧废气的流量进行调整的调整阀。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阀具备贯通所述内管而从其外方向内方设置的连结棒、设置在该连结棒上来调节所述连通管的开度的阀芯。 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中,能够充分确保燃烧废气的循环作用,同时也能够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且能够减小规模。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简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简要结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简要结构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简要结构图。符号说明I辐射管2燃烧管部3加热器管部4排气管部5 排气口6燃烧器7能量回收器8热交换用流路9 外管10 内管11鼓风机12燃烧空气压力输送管13连接管14 开口管16连通管17喷射器18 针阀18a 阀芯18b连结棒19密封构件20把手21炉壁22排气用鼓风机50能量回收器主体51炉A燃烧空气 G燃烧废气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能量回收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能量回收器7基本上如图I所示,在将通过燃烧器6生成的燃烧废气G排出的排气管部4内,与该燃烧废气G进行热交换,由此对向燃烧器6供给的燃烧空气A进行加热,该能量回收器7具备能量回收器主体50,其通过外管9和内管10以双层管结构构成,其中,外管9在排气管部4内沿管轴方向设置,使从作为燃烧空气源的鼓风机11供给的燃烧空气A相对于在排气管部4内流通的燃烧废气G相对向流通,该内管10在外管9内沿管轴方向设置,且形成有使燃烧空气A从外管9流入的开口部14,来向燃烧器6供给燃烧空气A ;连通管16,其形成在外管9上,经由开口部14将内管10内与排气管部4内连通,从而用于将在排气管部4内朝向外管9流通的燃烧废气G的一部分取入到内管10内;喷射器17,其设置在连通管16与内管10之间,使从外管9向内管10流入的燃烧空气A的流速增速,以将燃烧废气G向内管10内吸引。在图I中,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能量回收器7内置在辐射管I内。辐射管I如以往公知的那样,以大致U字管或W字状的外形形态构成。辐射管I从始端朝向终端顺次一系列地具备作为燃烧区域的燃烧管部2、作为散热区域的加热器管部3、以及作为排气路径的排气管部4。加热器管部3从炉壁21突出而配置在炉51内。在隔着路壁21而位于炉51外的辐射管I的终端形成有与排气管部4连通的排气口 5。在位于辐射管I的始端的燃烧管部2的内部设有通过供给的燃料和燃烧空气A(图中,由实线箭头表示)产生的燃烧作用而生成燃烧废气G(图中,由单点划线箭头表不)的燃烧器6。通过燃烧器6生成的燃烧废气G从燃烧管部2朝向加热器管部3流去。加热器管部3被从燃烧管部2流入的燃烧废气G加热而发挥加热器功能。将加热器管部3加热后的燃烧废气G从加热器管部3朝向排气管部4流去。排气管部4使从加热器管部3流入的燃烧废气G朝向排气口 5流通,将燃烧废气G从排气口 5向辐射管I外方排出。在辐射管I的排气管部4的内部以沿着该排气管部4的管轴方向从排气口 5插入的形态设有管形态的能量回收器7,该能量回收器7的前端部7a朝向加热器管部3。将用于向燃烧器6供给的燃烧空气A导入能量回收器7,并使燃烧空气A在能量回收器7的内部流通。能量回收器7通过热交换作用,将向燃烧器6供给的燃烧空气A利用在排气管部4内流通的燃烧废气G加热。能量回收器7整体收容在排气管部4内部,能量回收器7的前端部7a以与从加热器管部3向排气管部4流入的燃烧废气G的流动面对的方式配置。在排气管部4与位于其内方的能量回收器7之间沿着能量回收器7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截面环状的热交换用流路8,以与燃烧空气A进行热交换,并同时使燃烧废气G朝向排气口 5流通。能量回收器7具备由包括中空的外管9和中空的内管10的双层管结构形成的能量回收器主体50,该外管9沿着排气管部4的管轴方向设置,与热交换用流路8面对,该内管10在外管9的内部沿其管轴方向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阪本佳史
申请(专利权)人:中外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