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线缆、插头本体及导电结构,线缆与导电结构设于该插头本体的两端,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插座包括:座体和形成于座体上的插孔,及设于座体内并伸入该插孔内的电连接件,电连接件包括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当在插座内旋转插头的第一、第二导电体至与第一、第二电连接件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一、第二导电体与第一、第二电连接件接触,实现插头与插座之间电性导通,当插头的第一、第二导电体在插座内旋转至与第一、第二电连接件交错的位置时,第一、第二导电体与第一、第二电连接件不接触,实现插头与插座之间电性切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头和与插头相配合的插座及电连接组件,尤其是用于为用电设备与外界实现电性导通的电源插头和电源插座及具有该电源插头和电源插座的电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用电设备带有电源插头,通过电源插头连接到电源插座中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以使用电设备工作。常见的电源插头包括线缆、插头本体及裸露的两片或三片金属片,与电源插头相配合的电源插座通常包括座体和插孔及设于插孔内的导电弹簧片。使用时,将电源插头的金属片插入到电源插座的插孔内,利用插座的导电弹簧片夹持住金属片,从而实现用电设备与供电源的连接。然而,上述插头在进行电性导通或切断操作时,每次都要插入插头或拔出插头。但上述电性导通或切断操作繁琐,且在反复的插拔操作后,利用弹性夹持金属片的导电弹簧片的的弹性会变差,插头的金属片和导电弹簧片也受到磨损,则再插入金属片时金属片与导电弹簧片之间的接触不够紧凑,会产生接触不良,易掉电的情况,影响用电设备的工作,甚至使用电设备产生故障。此外,上述结构的插头与插座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由于插头本体上用于手指握持的部分与插头的金属片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在插拔插头时,手指就有可能触碰到金属片而导致触电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用电设备在电性导通或切断操作时操作繁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性导通和切断操作简单的插头。同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性导通和切断操作简单的插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性导通和切断操作简单的电连接组件。一种插座,该插座包括座体和形成于该座体上的插孔,及设于该座体内并伸入该插孔内的电连接件,该电连接件包括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该插孔内设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该第一插槽和该第二插槽用于收容相对应的插头的部分,并为该插头的部分提供旋转轨道,该插头的部分相对于该插座在该旋转轨道内旋转以在电性连接及电性切断两个状态中切换。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插座通过插孔内设置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该第一插槽和该第二插槽用于收容相对应的插头的部分,并为该插头的部分提供旋转轨道,该插头的部分相对于该插座在该旋转轨道内旋转以在电性连接及电性切断两个状态中切换,避免了电性导通或切断操作时的繁琐操作,操作简单。一种插头,所述插头包括线缆、插头本体及导电结构,该线缆与该导电结构设于该插头本体的两端,该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该插头本体可插拔地部分收容于对应的插座内,并相对于该插座在一定范围内旋转以在电性连接及电性切断两个状态中切换。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插头通过将插头本体可插拔地部分收容于对应的插座内,该插头本体相对于该插座在一定范围内旋转以在电性连接及切断两个状态中切换,因而简化了电性导通或切断操作时的繁琐操作,使操作简单。一种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该插头包括线缆、插头本体及导电结构,该线缆与该导电结构设于该插头本体的两端,该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该插座包括座体和形成于该座体上的插孔,及设于该座体内并伸入该插孔内的电连接件,该电连接件包括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当在该插座内旋转该插头的该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至与该第一电连接件、该第二电连接件相对应的位置时,该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与该第一电连接件、该第二电连接件接触,从而实现插头与插座之间电性导 通,当该插头的该第一导电体、该第二导电体在该插座内旋转至与该第一电连接件、该第二电连接件交错的位置时,该第一导电体、该第二导电体与该第一电连接件、该第二电连接件不接触,从而实现该插头与该插座之间电性切断。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连接组件,在需要电性导通时,通过旋转该插头至一第一位置,使该第一导电体与该第一电连接件接触,该第二导电体与该第二电连接件接触,在需要电性切断时,通过旋转该插头至一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使该第一导电体与第一电连接件不接触,第二导电体与第二电连接件不接触。该插头旋转一个角度,就可实现电性导通与切断。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插头与插座一较佳实施例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的插头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的插座的俯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插座的剖示图。图5是图I所示的插头和插座配合后的剖视图。图6是图I所示的插头和插座配合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插头100线缆110插头本体130固定部131延伸部133安装部135导电结构150第一电极单元 1510第一绝缘基体 1511第一导电体1513第二电极单元 1530第二绝缘基体 1531第二导电体1533第三电极单元1550第三绝缘基体 1551第三导电体1553卡扣件170按压部171卡扣部173插座200座体210插孔220第一插槽2210第一插槽本体2211第一电连接件2213第二插槽2230第二插槽本体2231第二电连接件2233第三插槽225O第三插槽本体2251第三电连接件2253沟槽270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较佳实施方式是对常见的三引脚式电源插头和电源插座进行说明。请参考图I与图2,图I是本专利技术插头与插座一较佳实施例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的插头的立体放大示意图。插头可插拔地部分收容于插座内,并可相对于插座在一定范围内旋转,以在电性导通及电性切断的状态中切换。当插头处于电性导通状态时,插头与插座之间为电性连接关系。当插头处于电性切断状态时,插头与插座之间无电性连接关系。电源插头100包括线缆110、插头本体130和导电结构150。线缆110和导电结构150分别设置在插头本体130的两侧。插头本体130由绝缘材料制成,插头本体130包括固定部131及自固定部131 —端延伸的延伸部133。延伸部133的延伸方向可以是插头的插入方向X,该插入方向X可以平行或重叠于插头的旋转轴00’。线缆110的末端可以通过固定部131上远离延伸部133的端部进入固定部131内部以与导电结构150电性连接。固定部131可以是柱体结构,尤其是圆柱体结构。延伸部133的横截面(垂直于插入方向的界面)尺寸沿该插入方向X逐渐减小。本实施例的延伸部133采用的是近似圆锥体或圆台结构,延伸部133的侧面是整体位于同一锥面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延伸部133的侧面可以是其他的斜面结构,例如侧面包括多个部分,每个部分位于直径不同的锥面上。导电结构150包括第一电极单兀1510、第二电极单兀1530和第三电极单兀1550。第一电极单兀1510包括第一导电体1513。第二电极单兀1530包括第二导电体1533。第三电极单兀1550包括第三导电体1553。第一导电体1513、第二导电体1533和第三导电体1553分别与线缆110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体1513、第二导电体1533和第三导电体1553三者在该插入方向X或该旋转轴00’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相隔一定距离,例如,第二导电体1533位于第一导电体1513、第三导电体1553之间,第一导电体1513与第二导电体1533之间相隔的距离为H1,第二导电体1533与第三导电体1553之间相隔的距离为H2。优选地,第一导电体1513、第二导电体1533、第三导电体1553分别位于三个垂直于旋转轴0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乐富,
申请(专利权)人: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