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储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7318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1 1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储热器,其顶部通过导管连接着热源,而底部连接着风机,该智能储热器在垂直方向上长长的形成,外部为结构外壳,结构外壳为由圆周钢板及与钢板紧贴的外壳保温材料形成中空结构,其轴心部位贯通设置着中心管,中心管顶部为热风的入口,结构外壳内侧与中心管外侧间自上而下地间隔着设置着若干个蓄热单元,每个蓄热单元下部设置着透气托板,透气托板上部安置着蓄热体,蓄热体上覆盖着网罩,相邻的蓄热单元间保留着空气腔,靠近空气腔的中心管壁上规则地打孔形成气孔,中心管内部设置着活塞,活塞上部连接着控制牵引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智能储 热器,尤其涉及在太阳能塔内使用的智能储热器
技术介绍
已有技术的太阳能塔的储热器是卧式的,中空的储热器在结构外壳内部只有蓄热材料,无其他结构,储热器通过长长的导管连接到上部的热源,储热器的下部连接着风机,在风机产生的引力的作用下,热气流从热源中流出,通过导管向下注入到储热器的内部,与蓄热材料进行热交換后,由风机排出,为了增强热交换的效率,可以在蓄热材料中添加蛇形管或储热颗粒,但是卧式的储热器体积较大,在高耸的太阳能塔内空间不易设置,而且由于整体蓄热可能导致受热不均匀,在底部温度尚比偏低的时候,顶部可能已经温度过高,甚至会将蓄热材料熔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智能储热器,降低智能储热器蓄热过程中的压カ损失,减低装置电耗,获得更好的经济性。实现智能储热器蓄热腔内蓄热体的蓄放热的可控性和可靠性。智能储热器由卧式改为立式,减少热扩散和热损失,提高蓄热的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做为本专利技术的ー种智能储热器,其顶部通过导管连接着热源,而底部连接着风机,该智能储热器在垂直方向上长长的形成,外部为结构外壳,结构外壳为由圆周钢板及与钢板紧贴的外壳保温材料形成中空结构,其轴心部位贯通设置着中心管,中心管顶部为热风的入口,结构外壳内侧与中心管外侧间自上而下地间隔着设置着若干个蓄热単元,每个蓄热单元下部设置着透气托板,透气托板上部安置着蓄热体,相邻的蓄热单元间保留着空气腔,靠近空气腔的中心管壁上规则地打孔形成气孔,中心管内部设置着活塞,活塞上部连接着控制牵引线。该活塞上、下部分别为饼状且能够密封中心管,中间为连接部且能够连接上、下两部分。该导管由空气入口保温材料制成,外设空气入ロ保温层。该透气托板通过连接杆与结构外壳连接。该蓄热体上覆盖着网罩。该蓄热体采用颗粒状蓄热材料填充,或者采用蜂窝状的蓄热材料填充,或者采用波纹形式的板状结构组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为智能储热器,其形状适合在太阳能塔内安装。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内部设置有活塞及挡板,能实现分级蓄热,相对比较精确的控制每段智能储热器的蓄热情況。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占地面积小,提高场地利用率。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根据空气的特性,可以智能性地把最上端的储热单元蓄满热量,然后逐将向下蓄热,直到整个储热器都蓄满热量。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的主视剖视2为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的储热流程第一流程示意4为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的储热流程第二流程示意5为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的储热流程第三流程示意中I :控制牵引线2 :气孔3 :结构外壳4 :活塞5 :外壳保温材料6 :中心管7 :蓄热体8 :透气托板9 :空气腔10 :连接杆11 :风机12 :热源13:空气入口保温层14:空气入口保温材料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智能储热器在垂直方向上长长的构建在太阳能塔内,如图I所示,其外部为中空结构的结构外壳3,结构外壳3为由圆周钢板及与钢板紧贴的外壳保温材料5形成,其轴心部位贯通设置着中心管6,中心管6可为铁管或由其它材质构成,中心管6顶部为热风的入口,结构外壳3内侧与中心管6外侧间自上而下地间隔着设置着若干个蓄热单元,每个蓄热单元下部设置着透气托板8,透气托板8通过连接杆10与结构外壳3固定,透气托板8上部安置着蓄热体7,蓄热体7可以采用颗粒状蓄热材料填充,或者采用蜂窝状的蓄热材料填充,或者波纹形式的板状结构组成,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热空气都从蓄热体7中的孔隙中通过,热量被保存在蓄热体7中,经过蓄热体7的空气被风机11抽出整个热能存储器,排放到空气中。本专利的最佳实施例可以采用蜂窝状蓄热材料填充,保证热空气可以从蜂窝状蓄热材料的孔隙中通过,实现蓄热过程。蓄热体7上覆盖着网罩,相邻的蓄热单元间保留着空气腔9,靠近空气腔9的中心管6壁上规则地打孔形成气孔2,中心管6内部设置着活塞4,如图I和图2所示,活塞4的上、下部分别为饼状且能够密封中心管6,活塞4的中间为连接部且能够连接上、下两部分,活塞4上部连接着控制牵引线I。智能储热器顶部通过导管连接着热源12,导管由空气入口保温材料14制成,外设空气入口保温层13,智能储热器底部连接着风机11。热源12的热风经由导管从中心管6顶部进入智能储热器,由于活塞4的阻拦,通过活塞4上方的气孔2流出到空气腔9,通过蓄热体7间的微小空隙向下运行,由于热量是由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输的,所以热空气和蓄热体7进行了热量交换,从而达到为蓄热材料蓄热的目的,实现蓄热过程。整个蓄热过程通过活塞的运动进行控制,如图3所示的第一流程,热风经活塞4上方气孔2流出对这个气孔2下方的一个蓄热单元的蓄热体进行加热,因为在没有活塞4阻挡时的空气腔9比蓄热体7对空气的阻力小得多,通过蓄热单元的空气从该蓄热单元下部的空气腔9中经气孔2流回到中心管6,继续向下运行,空气腔9内装有温度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空气腔9内温度高于100°C时,滑动滑阀放松控制牵引线I以使活塞4下移,此时,热风仍然从活塞4上的气孔2流出持续对此段蓄热器加热,直到活塞4移动到下一个气孔2后进入第2流程,如图4所示,当活塞4的下缘低于一气孔2而上缘高于该气孔2时,即活塞4上下两端跨越一组气孔2时,热空气将先后穿越与该气孔2相邻的两个蓄热单元,并对其进行加热,然后经过更低的一个气孔2流回到中心管6。当传感器检测空气腔9内温度低于热风入口处温度20°C时,表明此段蓄热单元已经基本蓄满,结束对此段蓄热材料的蓄热,进入第三流程。如图5所示,继续滑动滑阀使活塞4继续下降到下一气孔2下方,此时从中心管6来的热风由于热阻,压强等影响主要从活塞4上方的最近的气孔2流出,也就是从最接近冷端的气孔2流出,大大降低了热风流动阻力,并开始集中对下一段蓄热单元进行加热,而上一段蓄热单元因上下两端的气孔的压强接近使热气流不再流入,而不再继续加热,处于保温状态。对下一段蓄热单元进行加热的第三流程,加热及活塞4滑动过程同对上一段蓄热单元的加热是相同的,即与第一流程是相同的。如此自上而下,递次下移加热,直到最后一段蓄热材料蓄满为止,结束整个蓄热过程。在整个蓄热过程中,智能储热器下端的风机11 一直将热空气从智能储热器的入口经过很多蓄热单元后引出智能储热器,当风机11前端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风机11入口的空气温度达到100°c以上时,风机11将停止工作,这时表明整个储热器已基本蓄满。其中,第一、图中牵引线I的驱动方式最佳为卷扬方式,卷扬的方法为现有技术成熟的设计。 第二、连接杆10与结构外壳3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各种连接方式,比如,螺栓、焊接等,其中焊接是最佳方式,连接杆的保温不用考虑,其散热不可避免,所有大型管道工程均有类似拉杆。第三、活塞4和中心管6的连接方式是间隙配合,可实现活塞4在中心管内自由的滑动。权利要求1.一种智能储热器,其顶部通过导管连接着热源,而底部连接着风机,其特征是所述智能储热器在垂直方向上长长的形成,外部为结构外壳(3),结构外壳(3)为由圆周钢板及与钢板紧贴的外壳保温材料(5)形成中空结构,其轴心部位贯通设置着中心管(6),中心管(6)顶部为热风的入口,结构外壳(3)内侧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红军刘晓冰陆钧杨丽云
申请(专利权)人:彩熙太阳能环保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