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变压器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36978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4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变压器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接口电路;主电路是一种在输入交流电正半周时通过若干晶体二极管和分压电容及滤波蓄能电容串联分压产生直流输出、在输入交流电负半周时由分压电容对滤波蓄能电容补充放电产生稳压直流输出的电路;控制电路是对取样的冲电电压信号、冲电电流信号以及电池温度信号进行处理后反馈作用于主电路以保证输出电压和电流符合充电电池需要的电路;充电接口电路提供电池充电接口以及向控制电路输出电池充电时的冲电电压、冲电电流及电池温度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省略了变压器从而使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体积减小,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充电器,具体涉及不带变压器的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都含有一个用于降压的变压器,因而体积不能做到很小,显得笨重,且变压器在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中占有很大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变压器的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以克服现有的含变压器的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存在的体积大、笨重、生产成本高等不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变压器电动车用电池充电器,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接口电路;主电路具有交流电输入端、直流输出端、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和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控制电路具有交流电输入端、充电电压信号输入端、冲电电流信号输入端、电池温度信号输入端、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充电接口电路具有充电接口、冲电电压信号输出端、冲电电流信号输出端和电池温度信号输出端;充电接口具有正级和负极;所述的充电接口电路的充电接口的正级与主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电连接;主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主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充电接口电路的冲电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电路的冲电电压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充电接口电路的冲电电流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电路的冲电电流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充电接口电路的电池温度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电路的电池温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主电路的交流电输入端以及控制电路的交流电输入端使用时与外接的交流电电连接;所述的主电路是一种在输入交流电正半周时通过若干晶体二极管和分压电容及滤波蓄能电容串联分压产生直流输出、在输入交流电负半周时由分压电容对滤波蓄能电容补充放电产生直流输出的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是对取样的冲电电压信号、冲电电流信号以及电池温度信号进行处理后反馈作用于所述主电路以保证输出电压和电流符合充电电池需要的电路。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主电路包括分压放电电路、滤波蓄能电容Co、第一电子开关Ql)、第二电子开关Q2、二极管Do2、续流二极管Dol和电感线圈LI ; 分压放电电路有η级,各级分压放电电路依次电连接;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由分压电容、整流二级管和2个隔离二极管组成;各级分压放电电路均具有输入端、第一共线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接地端;分压电容为电解电容;2个隔离二极管分为第一隔离二极管和第二隔离二极管;整流二级管的正极即为输入端;整流二级管的负极,第二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分压电容的正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分压电容的负极和第一隔离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输出端;第二隔离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二输出端;第一隔离二极管的正极即为接地端;其中,主电路的第I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1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l、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ll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13组成;二极管D12的正极既为第I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也是主电路的交流电输入端;主电路的第η级分压放电电路由作为整流二极管的二极管Dn2、作为分压电容的电解电容Cn、作为第一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l和作为第二隔离二极管的二极管Dn3组成;二极管Dn2的正极即为第η级分压放电电路的输入端,该输入端与上一级也即第η-I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二极管Dn2的负极、电解电容Cn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n3的正级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第一共线端; 各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均连接于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入端;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出端、电感线圈LI的一端以及续流二极管Dol的负极共线;续流二极管Dol的正极接地;电感线圈LI的另一端、滤波蓄能电容Co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o2的负极共线而形成公共接点,该公共接点即为主电路的直流电源输出端;滤波蓄能电容Co的负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均接地;二极管Do2的正极和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均与第η级分压放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子开关Ql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即为主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 主电路的分压放电电路的级数η根据计算式η = ( Vac - Vout ) / (mXVout )算出,其中Vac为向二极管D12的正极输入的交流电压,Vout为在滤波蓄能电容Co的正极输出的直流电压,m的取值范围为I至6。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第一电子开关Ql为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一电子开关Ql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l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出端;当第一电子开关Ql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一电子开关Ql的输出端; 所述的第二电子开关Q2为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或者是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NPN型三极管时,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当第二电子开关Q2为由2个PNP型三极管组成的共集-共集电路时,该复合管电路的基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控制端,该复合管电路的发射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入端,该复合管电路的集电极即为第二电子开关Q2的输出端。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U1、三极管Q3、三极管Q4、二极管D1、充电电池种类选择开关SI、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7以及电阻R8 ;电阻R7的一端为控制电路的交流电输入端BI ;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一端、二极管Dl的负极以及单片机Ul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共线;电阻R8的另一端、二极管Dl的正极以及充电电池种类选择开关Si的一个接线端均接地;充电电池种类选择开关SI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l的第二输入/输出端电连接;单片机Ul的第三输入/输出端与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3的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单片机Ul的第四输入/输出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4的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为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电阻R3的另一端为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单片机Ul的第一信号输入端为控制电路的充电电压信号输入端;单片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俊萍贝绍轶赵良赵景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