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联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28875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1 22:54
提供了一种盖联接结构,包括:联接沟槽,所述联接沟槽设置于包括后舱盖的细长形后舱盖装置,所述联接沟槽包括联接部以及开口部,所述联接部联接至片状盖的一端,所述开口部开口于所述后舱盖装置的外周侧并与所述联接部连通;锚定部,所述锚定部设置于所述盖的所述一端,并且所述锚定部通过锚定至所述联接部而将所述盖的所述一端联接至所述联接部;以及可弹性变形部,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将所述锚定部锚定至所述联接部,并且当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已经弹性变形时所述可弹性变形部沿着与所述盖的第一表面正交的方向的外部轮廓尺寸设定为大于所述开口部的高度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盖联接结构,其将设置在车辆座椅与后舱盖装置之间的片状盖与后舱盖装置联接在一起。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JP-A)No. 2009-292395的副盖结构中,盖装置设置在车辆行李间上方。盖装置装备有后舱盖以及用于卷取并容置后舱盖的容置部分。容置部分的车辆前侧处的部分设置有钩接合部,钩接合部形成有沟槽部以及移除防止部。副盖设置在容置部分的车辆前方向处,并且副盖的前边缘附接至车辆座椅靠背的上部。在副盖的后边缘处框架形框架的ー侧部分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并且钩件设置在框架的另ー侧处。通过将钩件插入钩接合部的沟槽部中并使钩件与移除防止部接合而将副盖的后边缘连接至盖装置。因此副盖布置(展开)在盖装置与座椅靠背之间,并且通过副盖抑制(阻挡)了能够从盖装置与座椅靠背之间看见行李间。这里,在副盖结构中,制成这样的构造,使得当朝向前方拉出副盖时,框架绕ー侧部分的轴线转动,并且钩件与钩接合部的接合释放。因此,存在副盖意外脱离盖装置的可能性。为了克服该问题,如图6所示,设置有构造为使得即使牵拉副盖、副盖也不脱离盖装置的副盖结构。在该副盖结构中,盖装置100设置有开ロ于盖装置100的外周侧的联接沟槽102,以及形成于联接沟槽102的开ロ部的下侧处的接合壁104。大致板形钩件108附接至副盖106的后边缘,并且形成有大致U形截面的爪部110 —体地设置于钩件108的导前端。爪部110向下开ロ,并且爪部110的导前端部布置在联接沟槽102内部,由此将副盖106联接至盖装置100。然而,也是在该副盖结构中,如果沿图6中的箭头方向牵拉副盖106,那么爪部110的导前端部被接合壁104挤压,从而使开ロ的爪部110弹性变形,使得爪部110的开ロ尺寸更大,从而产生爪部110通过联接沟槽102的开ロ部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g在一种能够抑制盖脱离后舱盖装置的联接沟槽的盖联接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联接结构,包括联接沟槽,所述联接沟槽设置于细长形后舱盖装置,所述细长形后舱盖装置包括用于覆盖车辆行李舱的后舱盖,所述联接沟槽包括联接部以及开ロ部,所述联接部联接至设置在车辆座椅与所述后舱盖装置之间的片状盖的一端,所述开ロ部开ロ于所述后舱盖装置的外周侧并与所述联接部连通,并且所述开ロ部的高度尺寸设定为小于所述联接部的高度尺寸;锚定部,所述锚定部设置于所述盖的所述一端,并且所述锚定部通过插入所述开ロ部内部并锚定至所述联接部而将所述盖的所述一端联接至所述联接部;以及可弹性变形部,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形成于所述锚定部处从而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可弹性变形部通过与所述联接部接合而将所述锚定部锚定至所述联接部,并且当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已经弹性变形时所述可弹性变形部沿着与所述盖的第一表面正交的方向的外部轮廓尺寸设定为大于所述开ロ部的高度尺寸。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盖联接结构中,联接沟槽设置于后舱盖装置。联接沟槽包括开ロ部,开ロ部开ロ于后舱盖装置的外周侧、与联接部连通,并且开ロ部的高度尺寸设定为小于联接部的高度尺寸。片状盖设置在车辆座椅与后舱盖装置之间。锚定部设置于盖的第一端并插入开ロ部中。锚定部设置有可弹性变形部。通过使可弹性变形部与联接部接合,可弹性变形部将 锚定部锚定至联接部,由此将盖的第一端联接至联接部。由此,由于盖覆盖座椅与后舱盖装置之间的间隙,阻挡(抑制)了能够从后座椅与后舱盖装置之间看见车辆行李舱。可弹性变形部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当可弹性变形部已经弹性变形时可弹性变形部沿着与盖的第一表面正交的方向的外部轮廓尺寸设定为大于开ロ部的高度尺寸。因此,即使当牵拉盖时可弹性变形部由于从联接部作用在可弹性变形部上的挤压カ而弹性变形,也抑制可弹性变形部通过联接沟槽的开ロ部。此外,即使在可弹性变形部中出现一定量的尺寸误差,则例如,当锚定部沿着后舱盖装置的长度方向插入联接沟槽中时且锚定部插入开ロ部中时,这种尺寸误差也会通过可弹性变形部的弾性变形而被吸收,从而使锚定部能够顺利地插入联接沟槽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盖联接结构,其中,所述可弹性变形部通过往回折叠所述锚定部的ー个端部而形成,从而使得在所述可弹性变形部的导前端与所述锚定部之间存在有使所述可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的间隙。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盖联接结构中,在可弹性变形部的导前端与锚定部之间存在有间隙。因此,由于可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用简单结构使弹性变形部进行弹性变形。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盖联接结构,其中,所述可弹性变形部的竖直截面轮廓形成为包括所述间隙的大致圆环形状。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盖联接结构,其中,所述盖的所述一端布置在所述可弹性变形部与所述联接部之间,并且装配至所述可弹性变形部与所述联接部之间的间隙中。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盖联接结构中,由于可弹性变形部与联接部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盖,能够抑制可弹性变形部的相对于联接部的咔嗒声。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了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盖联接结构,其中,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在弹性变形状态下与所述联接部接合。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盖联接结构中,由于可弹性变形部在弹性变形状态下与联接部接合,能够有效地抑制可弹性变形部的相对于联接部的咔嗒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盖联接结构,能够抑制盖脱离后舱盖装置的联接沟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盖联接结构,锚定部能够以简单结构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盖联接结构,能够提高锚定部的形成简易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盖联接结构,能够抑制从可弹性变形部与联接部之间发出噪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盖联接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可弹性变形部与联接部之间发出噪音。附图说明将基于附图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所述附图中 图I是从车辆右手侧观察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盖联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从车辆右手侧观察的示出了爪部与用在图I中示出的盖联接结构中的联接沟槽接合的情况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了前盖的远端插入图2中示出的联接沟槽中时的立体图;图4是从车辆右手侧观察的示出了牵拉用在图I中示出的盖联接结构中的前盖且钩件的爪部已经弹性变形的情况的剖视图;图5是从车辆右手侧观察的示出了钩件的爪部接合在用在图I中示出的盖联接结构中的联接沟槽中的情况的剖视图;以及图6是从车辆右手侧观察的示出了钩件与用在相关技术的盖联接结构中的联接沟槽接合的情况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是从车辆右手侧观察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盖联接结构10的侧视图。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右手侧,而箭头UP表示向上方向。如图I所不,用作座椅的后座椅12布置于车厢的车辆后方向部分处。后座椅12包括乘员坐于其上的后座椅坐垫14、以及后座椅靠背16。后座椅靠背16以竖立状态布置于后座椅坐垫14的车辆后方向边缘处(在图I中由实线示出的位置,下文中称为初始位置)。后座椅靠背16联接至后座椅坐垫14以便能够从初始位置倾斜至朝向车辆后方向的位置(在图I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下文中称为斜倚位置)。车辆行李舱18设置于后座椅12的车辆后方向。细长形后舱盖装置20在行李舱18上方设置于后座椅12的车辆后方向。后舱盖装置20布置成使得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藤和纪矢岛隆广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