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两种共同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包括转轴、同方向直线形杆和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所述转轴为固定不移动的支点,所述同方向直线形杆连接于转轴上,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的一端连接于转轴上,其中一直线形杆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供线电极绕经的承线物,在所述直线形杆上悬挂合适的配重物或在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上连接一端固定的弹簧,通过调整不同配重物重量与扭力矩匹配,或以弹簧的弹力力矩来平衡线电极拉力力矩,依据力矩平衡原理以控制线拉力能保持衡定,达到减少线张力与出线速度变化波动幅度大所产生的振动的功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线切割放电加工机的部件结构改良,具体地说是涉及线切割放电加工机中线型刀具的线张力平衡机构。
技术介绍
针对习知线切割放电加工机的线型刀具通常为可导电的线电极而言,线电极在放电加工的过程中是持续不断的跑动,线电极的张力必须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并尽量保持恒定,因线电极的张力变化会影响被加工件的尺寸精度,更需避免线电极张力过大时,造成断线而使加工中断。所以在习知的公开技术如台湾的新型专利第M265149号、新型专利第M357332号、技术专利第1257887号等所揭露者,线电极的引导与张力控制装置主要是组合一些大小不一的滚轮组,包括如导线轮组、收线轮组,搭配收线驱动、张力控制伺服马达组,或者有再搭配压线皮带的机构,做引导线电极的送线及收线等运动及做线电极的张力控制。上述的习知技术中针对线电极的线张力大小能做相对应的控制。例如,图I为习知的线切割放电加工机的控制线张力滚轮装置的整体配置图,如图I中所示,一出线滚轮10承载线电极50卷绕成捆,并出线至第一导轮12处,线电极50绕经线张力滚轮30与相邻的第二导轮121之间,该线张力滚轮30受到一包括伺服马达22在内的线张力控制装置20的控制驱动,该伺服马达22电连接至一位置回授装置24,通过位置回授装置24作为模式命令的切换讯息接收装置,使该线张力控制装置20可以对伺服马达22送出位置控制模式或扭力控制模式或速度控制模式,让伺服马达22控制线张力滚轮30的动作;接着该线电极50依序贯穿一包含线切断器42的线头夹持装置40,及一上机头44、一被加工工件60、一下机头46,至第三导轮122时该线电极50则转向送入后收线滚轮组47,该后收线轮组47由一后收线驱动马达48驱动收线动作。虽然上述的习知技术中针对线电极的线张力大小能做相对应的控制,但因承载线电极的线轴在满线的状况时,依线电极的规格不同会有不同的满线重量,例如依目前市面上的标准规格,有满线铜线轴一捆16Kg者、IOKg者、5Kg者、3Kg者等不同,依放电加工的过程随时间会逐渐重量减少,会影响线电极拉力的大小与出线速度,进而影响线电极张力与出线速度变化,变化幅度过大时,则会产生线电极振动的现象,对线切割放电加工机的切割精度就会发生不良的影响。另者则有如台湾技术专利1255212号所揭露一种适用于微小线切割放电加工机之微细线张力控制机构,则主要是包括一基板、一给线线轴、一收线线轴、一盘状磁性材料、一盘状钢铁材料、一磁力大小调整机构、及一磁力大小指示器等所组合而成;以磁力大小调整机构作旋转调整时,盘状磁性材料底座将带动盘状磁性材料前进或后退,因此磁力作用的有效距离也将随之改变,所以盘状钢铁材料被盘状磁性材料吸附的力量也随之改变,如此,便可精密控制微细线的线张力。但此机构不适合大型的线切割放电加工机的线走行系系统,及控制如上述在承载线电极的线轴在满线时,高重量线轴的线张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两种属于同一个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该两种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皆是利用力矩平衡原理以达到控制线张力能够保持衡定的目的,进而达到减少因线张力变化波动幅度大产生振动的功能。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一种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包括转轴、同方向直线形杆和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所述转轴为固定不移动的支点,所述同方向直线形杆于其中间处连接于转轴上,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的一端连接于转轴上,所述同方向直线形杆和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两者之间的角度固定,各所述直线形杆上分别能够悬挂不同的配重物,其中一直线形杆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供线电极绕经的承线物,所述承线物的重力力矩、所述配重物的重力力矩和所述线电极的拉力力矩达成力矩平衡状态。其中,各所述直线形杆上分别开设有若干用于装设配重物的连接孔,该连接孔较佳是圆孔。其中,所述配重物可以分别为不同重量的配重圆。其中,所述承线物较佳为绳轮。较佳地,所述同方向直线形杆和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一体连接。本技术的另一种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包括转轴、同方向直线形杆和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所述转轴为固定不移动的支点,所述同方向直线形杆连接于转轴上,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的一端连接于转轴上,所述同方向直线形杆和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两者之间的角度固定,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且另一端为固定不动的固定端,其中一直线形杆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供线电极绕经的承线物,所述承线物的重力力矩、弹簧的弹力力矩和所述线电极的拉力力矩达成力矩平衡状态。较佳地,所述承线物为绳轮。较佳地,所述同方向直线形杆和所述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一体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使线电极绕经承线物,依据力矩平衡原理,通过调整配重物的重力力矩或弹簧的弹力力矩来平衡线电极拉力力矩的变化,以此来控制线拉力保持衡定,达到减少线张力与出线速度变化波动幅度大所产生的振动的功能。附图说明图I为习用的线切割放电加工机的控制线张力滚轮装置整体配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于配重零力矩机构位置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于配重扭力矩机构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于配重零力矩作用平衡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于配重扭力矩作用平衡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于弹力扭力矩作用平衡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优点及功效。本技术也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实施,即,在不悖离本技术所揭示的范畴下,能予不同的修饰与改变。实施例I :本技术的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将可以设置于如图I所示的该出线滚轮10至该线张力滚轮30中间,以平衡该线电极50的张力变化。图2为本技术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于配重零力矩平衡状态的机构位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一转轴70为固定不移动的支点;一中心线100为表示通过该转轴70中心点的垂直线;一同方向直线形杆80的中间固锁于该转轴70上,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81的一端相连至该转轴70 ;该同方向直线形杆80及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81上,皆分别有数个可以悬挂配重物的圆孔82 ;于该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81上的数个圆孔82中之一,悬挂一配重圆90,于此配重圆90零力矩平衡状态时,该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81的位置正位于该垂直中心线100上;于该同方向直线形杆80的一端上的数个圆孔82中之一,则悬挂一平衡配重圆91 ;于该同方向直线形杆80的另一端上固定设置一绳轮71,将供该线电极50绕经该绳轮71的圆周外缘处。图3为本技术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于配重扭力矩机构位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该线张力平衡控制装置以转轴70为固定不移动的支点,因发生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时,该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81离开该垂直中心线100的位置;于该另一方向分支的直线形杆81上所悬挂该配重圆90的重力,就会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扭力矩,依力矩平衡原理,将与该平衡配重圆91重力的扭力矩、该绳轮71重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瑞芳,温坤铭,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徕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