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66759 阅读:2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4 2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包括喷氨格栅和均流管,所述喷氨格栅和均流管布置在SCR反应器的入口烟道内,所述均流管沿烟气流动方向位于喷氨格栅后侧,所述均流管在入口烟道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匀间隔排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喷氨混合系统采用了喷氨格栅加上均流管的结构,通过均流管对烟气和氨气的均流混合作用,使烟气和氨气的流场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烟气和氨气混合效果,使烟气和氨气混合后的混合烟气在催化剂层入口能达到合适的速度场和浓度场,提高了脱硝效率;另外,通过设置包括圆弧段和直板段的导流板,进一步使混合烟气的流场分布均匀,同时减少了系统压损。(*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SCR烟气脱硝
,具体涉及一种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
技术介绍
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有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等,SCR技术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首先提出来的,美国Eegelhard公司于1959年申请了该技术的专利技术专利,1972 年在日本开始正式研究和开发,并于1978年实现了工业化应用。SCR烟气脱硝反应原理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温度250 450°C和O2存在条件下,用氨、CO或碳氢化合物等作为还原剂,将烟气中的NOx还原为N2, SCR法烟气脱硝技术的主要反应方程式如下4N0+4NH3+02 — 4N2+6H206N02+8NH3 — 7N2+12H20可以作为SCR反应还原剂的有NH3、C0、H2,还有甲烷、乙烯、丙烷、丙稀等,以氨作为还原气的时候能够得到的NOx的脱除效率最高。在SCR烟气脱硝装置的运行过程中,为避免过高NOx排放和过高的氨逃逸量,提高系统脱硝效率,要求烟气和氨气的流场分布均勻,烟道内烟气和氨气充分均勻混合。因此, 对于SCR烟气脱硝装置,氨的喷入和混合系统是该装置的核心系统之一,需要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使烟气和氨气的流场分布均勻,提高烟道内烟气和氨气的混合效果,使烟气和氨气混合后的混合烟气在催化剂层入口达到合适的速度场和浓度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使烟气和氨气的流场分布均勻,提高烟道内烟气和氨气的混合效果,使烟气和氨气混合后的混合烟气在催化剂层入口达到合适的速度场和浓度场。本技术的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包括喷氨格栅和均流管,所述喷氨格栅和均流管布置在SCR反应器的入口烟道内,所述均流管沿烟气流动方向位于喷氨格栅后侧,所述均流管在入口烟道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进一步,所述均流管为两层,两层均流管相互平行且一层均流管正对另一层均流管间的空隙;进一步,所述均流管的管径为8(Tl20mm ;进一步,所述喷氨格栅包括喷氨管,所述喷氨管在入口烟道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所述喷氨管上沿轴向均勻设置喷氨孔;进一步,所述喷氨格栅和均流管布置在入口烟道的竖直烟道段内;进一步,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布置在入口烟道的拐角内,所述导流板包括圆弧段和直板段,所述圆弧段的位置与入口烟道的拐角对应,所述直板段的位置与入口烟道的直段对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喷氨混合系统采用了喷氨格栅加上均流管的结构,通过均流管对烟气和氨气的均流混合作用,使烟气和氨气的流场分布更加均勻,提高了烟气和氨气混合效果,使烟气和氨气混合后的混合烟气在催化剂层入口能达到合适的速度场和浓度场,提高了脱硝效率;另外,通过设置包括圆弧段和直板段的导流板, 进一步使混合烟气的流场分布均勻,同时减少了系统压损。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均流管的俯视图;图3为均流管的侧视图;图4为喷氨格栅的俯视图;图5为喷氨格栅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均流管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包括喷氨格栅1和均流管2,所述喷氨格栅1和均流管2布置在SCR反应器4的入口烟道5内,所述均流管2沿烟气流动方向位于喷氨格栅1 后侧,所述均流管2在入口烟道5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通过均流管2对烟气和氨气的均流混合作用,使烟气和氨气的流场分布更加均勻,提高了烟气和氨气混合效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所述均流管2为两层,两层均流管2 相互平行且一层均流管2正对另一层均流管2间的空隙;两层交错布置的均流管2进一步提高了均流混合效果;所述均流管2的优选管径为8(Tl2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喷氨格栅1包括喷氨管 la,所述喷氨管Ia在入口烟道5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所述喷氨管Ia上沿轴向均勻设置喷氨孔Ib ;使得喷氨孔Ib在入口烟道5的整个横截面上多点均勻布置,本实施例中,每0. 面积上布置一个喷氨孔lb,使氨气的流场分布更加均勻。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氨格栅1和均流管2布置在入口烟道5的竖直烟道段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导流板3,所述导流板3布置在入口烟道5 的拐角内,所述导流板3包括圆弧段和直板段,所述圆弧段的位置与入口烟道5的拐角对应,所述直板段的位置与入口烟道5的直段对应;混合烟气通过导流板3进行导流分布,进一步使混合烟气的流场分布均勻,同时导流板3的直板段减小混合烟气在经过导流系统后的分离,从而减小了系统压损。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氨格栅(1)和均流管 (2),所述喷氨格栅(1)和均流管(2)布置在SCR反应器(4)的入口烟道(5)内,所述均流管 (2 )沿烟气流动方向位于喷氨格栅(1)后侧,所述均流管(2 )在入口烟道(5 )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管(2)为两层,两层均流管(2)相互平行且一层均流管(2)正对另一层均流管(2)间的空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管(2)的管径为8(Tl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格栅(1)包括喷氨管(la),所述喷氨管(Ia)在入口烟道(5 )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所述喷氨管(la)上沿轴向均勻设置喷氨孔(lb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格栅(1)和均流管(2 )布置在入口烟道(5 )的竖直烟道段内。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板(3),所述导流板(3)布置在入口烟道(5)的拐角内,所述导流板(3)包括圆弧段和直板段,所述圆弧段的位置与入口烟道(5)的拐角对应,所述直板段的位置与入口烟道(5)的直段对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SCR烟气脱硝装置的喷氨混合系统,包括喷氨格栅和均流管,所述喷氨格栅和均流管布置在SCR反应器的入口烟道内,所述均流管沿烟气流动方向位于喷氨格栅后侧,所述均流管在入口烟道的横截面上平行且均匀间隔排列;本技术的喷氨混合系统采用了喷氨格栅加上均流管的结构,通过均流管对烟气和氨气的均流混合作用,使烟气和氨气的流场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烟气和氨气混合效果,使烟气和氨气混合后的混合烟气在催化剂层入口能达到合适的速度场和浓度场,提高了脱硝效率;另外,通过设置包括圆弧段和直板段的导流板,进一步使混合烟气的流场分布均匀,同时减少了系统压损。文档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华王进吴其荣洪燕周晓瑾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