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镇江专利>正文

一种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及其扭矩传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531598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2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及其扭矩传递方法,包括箱体(1)、输入带轮机构(2)、输出带轮机构(3)、和扭矩输出机构(8),输入带轮机构(2)和输出带轮机构(3)与箱体(1)连接,且两者之间连接有传动带(15),第一齿轮(4)与过渡齿轮机构(5)连接,过渡齿轮机构(5)与壳体齿轮(68)相连接,第一差速器(6)安装在箱体(1)上,其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二齿轮(10)和第三齿轮(9),第二差速器(7)固定安装在箱体(1)上,其两侧安装有第四齿轮(12)和第五齿轮(11)并扭矩输出机构(8)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机构将输入扭矩一分为二,降低了传动带的负荷,大大提高了传递扭矩的上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变速机构领域,特别涉及ー种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及其扭矩传递方法
技术介绍
CVT无级变速器通常是ー种汽车变速机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有级变速器的区別在干,它的变速比不是间断的点,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值,从而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性、 动カ性和驾驶平顺性,而且降低了排放和成本,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的CVT无级变速机构中,传动带是最主要的扭矩承受部件,现在普遍使用皮带或者钢带来充当传动带,但无论是皮带还是钢带,其所能承受并传递的扭矩有限,这样不但限制了汽车扭矩的提升,阻碍了汽车エ业的发展,而且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传动带断裂的情况,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及其扭矩传递方法,机构将输入扭矩一分为ニ,降低了传动带的负荷,大大提高了传递扭矩的上限。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ー种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包括箱体、输入带轮机构、输出带轮机构、传动带和扭矩输出机构,所述的输入带轮机构通过输入带轮轴与箱体连接,所述的输出带轮机构通过输出带轮轴与箱体连接,所述的输入带轮机构和输出带轮机构之间连接有传动帯,所述的输入带轮轴通过安装在其上面的第 ー齿轮与过渡齿轮机构连接,所述的过渡齿轮机构与第一差速器的壳体齿轮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差速器框架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通过轴承与箱体连接且其上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右侧输出轴与输出带轮轴轴向固定连接且其上安装有第三齿轮,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ー侧平行安装有第二差速器,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差速器框架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通过轴承与箱体相连接,所述的左侧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的右侧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五齿轮,所述的第二差速器通过壳体齿轮与扭矩输出机构连接。ー种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包括箱体、输入带轮机构、输出带轮机构、传动带和扭矩输出机构,所述的输入带轮机构通过输入带轮轴与箱体连接,所述的输出带轮机构通过输出带轮轴与箱体连接,所述的输入带轮机构和输出带轮机构之间连接有传动帯,所述的输入带轮轴通过安装在其上面的第一齿轮与第一差速器的壳体齿轮相连接,所述的输出带轮轴上安装有第十齿轮,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差速器框架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通过轴承与箱体连接且其上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右侧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十齿轮相啮合的第九齿轮,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ー侧平行安装有第二差速器,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差速器框架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通过轴承与箱体相连接,所述的左侧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的右侧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九齿轮相啮合的第五齿轮, 所述的第二差速器通过壳体齿轮与扭矩输出机构连接。ー种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包括箱体、输入带轮机构、输出带轮机构、传动带和扭矩输出机构,所述的输入带轮机构通过输入带轮轴与箱体连接,所述的输出带轮机构通过输出带轮轴与箱体连接,所述的输入带轮机构和输出带轮机构之间连接有传动帯,所述的输入带轮轴通过安装在其上面的第一齿轮与第一差速器的壳体齿轮相连接,所述的输出带轮轴上安装有第十齿轮,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差速器框架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通过轴承与箱体连接且其上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右侧输出轴上并列安装有第三齿轮和第九齿轮,所述的第九齿轮与第十齿轮相啮合,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ー侧平行安装有第二差速器,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差速器框架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通过轴承与箱体相连接,所述的左侧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的右侧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五齿轮,所述的第二差速器通过壳体齿轮与扭矩输出机构连接。所述的输入带轮轴上安装有相互配合的轴向间距可调的第一左锥盘和第一右锥盘,所述的输出带轮轴上安装有相互配合的轴向间距可调的第二左锥盘和第二右锥盘,所述的第一左锥盘和第二右锥盘与带轮轴固定,所述的第一右锥盘和第二左锥盘可在带轮轴上轴向移动。所述的输入带轮轴上安装有相互配合的轴向间距可调的第一左锥盘和第一右锥盘,所述的输出带轮轴上安装有相互配合的轴向间距可调的第二左锥盘和第二右锥盘,所述的第一左锥盘和第二右锥盘可在带轮轴上轴向移动,所述的第一右锥盘和第二左锥盘固定在带轮轴上。所述的扭矩输出机构包括齿轮轴、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和输出轴,所述的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安装在齿轮轴上,所述的齿轮轴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第六齿轮与第二差速器的壳体齿轮啮合,所述的输出轴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且其上安装有与第七齿轮相啮合的第八齿轮。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壳体齿轮和第六齿轮可用相配的锥形齿轮代替,所述的齿轮轴可作为输出轴。所述的第一差速器包括差速器框架、壳体齿轮、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左侧输出轴、右侧输出轴和太阳轮,所述的差速器框架外侧安装固定有壳体齿轮,所述的若干个行星齿轮轴均勻安装在差速器框架内侧且可以相对于差速器框架做轴向转动,所述的行星齿轮固定在行星齿轮轴的一端,所述的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安装在差速器框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的相对一端安装固定有太阳轮,所述的太阳轮与行星齿轮均为锥形齿轮,所述的左右两侧的太阳轮与上下侧的行星齿轮均啮合。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行星齿轮轴与差速器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的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齿轮轴的一端且可相对于行星齿轮轴做轴向转动。所述的第二差速器包括差速器框架、壳体齿轮、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左侧输出轴、右侧输出轴和太阳轮,所述的差速器框架外侧安装固定有壳体齿轮,所述的若干个行星齿轮轴均勻安装在差速器框架内侧且可以相对于差速器框架做轴向转动,所述的行星齿轮固定在行星齿轮轴的一端,所述的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安装在差速器框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的相对一端安装固定有太阳轮,所述的太阳轮与行星齿轮均为锥形齿轮,所述的左右两侧的太阳轮与上下侧的行星齿轮均啮合。所述的第二差速器的行星齿轮轴与差速器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的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齿轮轴的一端且可相对于行星齿轮轴做轴向转动。所述的过渡齿轮机构包括过渡齿轮和过渡齿轮轴,所述的过渡齿轮轴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过渡齿轮安装固定在过渡齿轮轴上且与第一差速器的壳体齿轮和第一齿轮相啮合。一种基于分流式CVT无级变速机构的扭矩传递方法,具体如下外部动カ带动输入带轮轴转动,所述的输入带轮机构的扭矩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通过传动带传递到输出带轮机构上,另一部分扭矩由第一齿轮经过过渡齿轮机构传递到第一差速器的壳体齿轮上,再经过第一差速器分解到左侧输出轴和右侧输出轴上,输入到输出带轮机构上的扭矩与第一差速器的右侧输出轴上的扭矩汇合,汇合的扭矩由第三齿轮与第五齿轮相啮合传递到第二差速器的右侧输出轴上,所述的第一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上的扭矩经过第二齿轮和第四齿轮传递到第二差速器的左侧输出轴上,然后第二差速器的右侧输出轴和左侧输出轴上的扭矩再经过第二差速器的汇合传递到第二差速器上的壳体齿轮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镇江
申请(专利权)人:刘镇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