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98252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船用制冷系统无法防止润滑油流出、发生晃动时出液不稳定等问题。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设置于冷凝器的下方,包括一端用于与冷凝器连接的第一出液管以及一端用于与节流阀连接的第二出液管,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上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密封连接且内部连通,第一出液管上用于与冷凝器内部相连通的一端自冷凝器的底部伸入冷凝器内,且其端部高于冷凝器的底部。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具有可有效防止润滑油流出、出液过程稳定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制冷设备
,涉及一种出液机构,尤其涉及一种船用卧式冷凝器的出液机构
技术介绍
制冷系统是一种人们常用的能调节室内温度的装置,适用于办公或冷藏等场所, 一般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以及蒸发器。根据实际使用环境的不同,可适当地增加一些设备。而在船舶制冷系统中,其氨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还连接有一种氨油分离器,通过氨油分离器可将氨气中夹带的润滑油分离出来,防止其沿管路循环而造成对制冷效果的影响。然而,润滑油在被氨压缩机排出时,因排气温度较高,润滑油被气化为油雾,虽然经过氨油分离器的分离,但仍有部分油分子随氨蒸汽一起转移至冷凝器内并在冷凝器内受冷重新转化为液态。因润滑油的密度大于氨液,液态的润滑油沉积于冷凝器的底部,当润滑油通过节流阀而转移到蒸发器处时,会导致蒸发器的换热管被润滑油覆盖,严重影响换热管的传热效果。实验表明,每0. 1毫米厚度的润滑油膜的传热热阻相当于约30毫米厚度钢材的传热热阻,因此,设计一种能防止润滑油进入到蒸发器中的技术方案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因船舶工作时常常发生晃动,其最大晃动幅度可达横倾15°、横摇22. 5°、 纵倾5°、纵摇7.5°,当其晃动时会造成冷凝器处的氨液偏离出液口,导致冷凝器出液中断,进而影响制冷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有效防止润滑油随氨液一起运动的冷凝器的出液机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设置于冷凝器的下方,包括一端用于与冷凝器连接的第一出液管以及一端用于与节流阀连接的第二出液管,所述的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上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密封连接且内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出液管上用于与冷凝器内部相连通的一端自冷凝器的底部伸入冷凝器内,且其端部高于冷凝器的底部。因氨液与润滑油之间不互溶且润滑油的密度大于氨液的密度,所以,冷凝器内的液态润滑油均沉积于冷凝器的底部。而本出液机构中的第一出液管上与冷凝器相连接的一端的端部高于冷凝器的底部,导致润滑油无法自第一出液管的端口处流出,始终沉积于冷凝器内。而处于上层的氨液则可沿第一出液管、连接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的管路以及第二出液管流到节流阀中,并作正常的工作循环。这样即可有效防止润滑油自冷凝器中随氨液流出。因润滑油经氨油分离器分离后仅有小部分进入冷凝器中,所以仅需在制冷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将冷凝器中沉积的润滑油排出即可。在上述的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中,所述的冷凝器内竖直设立有若干块用于支撑换热管的支撑板,所述的第一出液管的数量比上述支撑板的数量多一根且各根第一出液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的支撑板所分隔开的各个空间的底部。若干根第一出液管分别设置于各个由支撑板隔离开的空间的底部,可在船舶发生晃动时使氨液能自任意一个出液口流出,防止氨液流动的中断。在上述的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中,所述的出液机构还包括一集液管,所述的若干根第一出液管均与上述集液管密封连接且内部连通,所述的第二出液管与上述集液管密封连接且内部连通。在上述的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中,所述的第一出液管通过弯头或三通管件与上述集液管相连接,所述的第二出液管通过三通管件与上述集液管相连接。在上述的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中,所述的第一出液管上伸入冷凝器内且高出冷凝器底部部分的高度为50 80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具有以下优点1、第一出液管上用于连接冷凝器的一端的端部高于冷凝器的底部,可防止沉积于冷凝器底部的润滑油流出,保证了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2、冷凝器底部分布有若干根用于出液的第一出液管,当船舶发生晃动时,氨液可自任意一根第一出液管的端口流出,使得氨液的流动不会因船舶发生晃动而中断。附图说明图1是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凝器;2、第一出液管;3、第二出液管;4、支撑板;5、集液管;6、弯头;7、三通管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设置于冷凝器1的下方,包括若干根用于与冷凝器1底部密封连接且两者之间内部连通的第一出液管2、集液管5以及用于与节流阀相连通的第二出液管3,其中,若干根第一出液管2分别通过90度弯头6或三通管件7 与集液管5相连通,第二出液管3通过三通管件7与集液管5相连通。而冷凝器1内竖直设立有若干块用于支撑管路的两两平行的支撑板4,该若干块支撑板4分隔出多个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液管2的数量比支撑板4的数量多一根,且各根第一出液管 2的上端分别连接在支撑板4分隔开的空间的底部,即冷凝器1的底部。若干根第一出液管2上与冷凝器1连接的一端均伸入到冷凝器1内且各个端部均高于冷凝器1的底部,其高度约为50 80毫米,该高出的高度根据冷凝器容积不同可作相应地调整。各根第一出液管2与冷凝器1的底部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因润滑油的密度大于氨液的密度且两者互不相溶,所以被冷凝器1冷却成液态的润滑油沉积于冷凝器1的底部。而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中的第一出液管2上用于连接冷凝器1的一端高于冷凝器1的底部,致使液态的润滑油无法自第一出液管2的端口处流出,使其无法流动至蒸发器处而影响其换热效果。而处于润滑油上层的氨液则因其液面高度高于第一出液管2的端口,即可顺利地沿第一出液管2、90度弯头6或三通管件7、集液管5以及第二出液管3流动至节流阀处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循环。而随着长时间地使用制冷系统,冷凝器1内的润滑油数量也会逐渐增多,为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使用,还需要定期将冷凝器1 内的润滑油排出。此外,当船舶发生晃动时,冷凝器1内的液体将发生倾斜,而本冷凝器的出液机构中均勻分布于冷凝器1底部的若干根第一出液管2中的任意一根都可满足氨液的流出需求,这样,即可保证在船舶发生晃动时不会出现氨液流动中断的情况。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设置于冷凝器(1)的下方,包括一端用于与冷凝器(1)连接的第一出液管(2)以及一端用于与节流阀连接的第二出液管(3),所述的第一出液管(2) 和第二出液管(3)上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密封连接且内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出液管(2)上用于与冷凝器(1)内部相连通的一端自冷凝器(1)的底部伸入冷凝器(1)内, 且其端部高于冷凝器(1)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1)内竖直设立有若干块用于支撑换热管的支撑板(4),所述的第一出液管(2)的数量比上述支撑板(4)的数量多一根且各根第一出液管(2)分别设置于所述的支撑板(4)所分隔开的各个空间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凝器的出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液机构还包括一集液管(5),所述的若干根第一出液管(2)均与上述集液管(5)密封连接且内部连通, 所述的第二出液管(3)与上述集液管(5)密封连接且内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文贤熊从贵
申请(专利权)人:温岭市钱江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