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电流复用高线性度折叠电流镜混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73611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03 0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流复用高线性度折叠电流镜混频器,在电流镜内嵌入双平衡混频开关对,跨导级的射频电流在电流镜和双平衡开关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变频后的中频电流信号,其幅度与跨导级的射频电流保持一致并且在负载电阻上形成输出电压。这种基于电流镜的结构避免了传统的折叠式吉尔伯特混频器因级联而导致的线性度恶化;同时,对于电流镜的输入和输出静态偏置电流进行了复用并使用电感电容并联网络来实现对射频信号的隔离,串联的共栅管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输出端中频信号到射频跨导级输出端的隔离,另一方面稳定电流镜输出端的电压波动,提高电流镜复制的精确性。电流镜的输入输出静态偏置电流共同注入跨导级,提高了电流利用效率,降低了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流复用高线性度折叠电流镜混频器,采用电流镜内嵌双平衡开关对的结构和静态偏置电流复用的技术。
技术介绍
在射频信号接收链路中,混频器的作用是将输入射频信号下变频至中频或者基带,以便于后续模块进行处理。从整个接收链路考虑,混频器应具有较高的转换增益以抑制后级中频放大电路以及滤波电路的噪声对整个接收链路噪声系数的影响。此外,混频器本身应具有相比中频模块较低的噪声系数以减轻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压力。随着多载波技术和复杂调制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无线通讯中,对接收机的线性度要求也逐渐提高。由于 MOS管截止频率的限制,很难对射频电路采用诸如运放反馈、跨导自举等提高线性度的技术;这使得射频电路的线性度不能像中频电路那样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模拟电路设计方法进行提高。混频器位于射频前端的最后一级,根据系统级联线性度的公式,混频器对整个射频前端的线性度而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混频器的线性度是设计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混频器的结构很多,其中采用基于吉尔伯特单元的双平衡开关混频器的吉尔伯特混频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吉尔伯特混频器具有比较平衡的性能指标,但是其从电源到地层叠了过多的晶体管,使得其不适合低电源电压的应用场合。人们尝试将混频级的负载级与跨导级折叠开,这样的混频器被称为折叠式吉尔伯特混频器。折叠式混频器解决了低电源电压的问题,同时由于降低了本振开关级的偏置电流,其噪声系数也同时得以改善。 但是,由于跨导级晶体管有限的输出阻抗和寄生电容的影响,在跨导级与本振级之间存在射频电流的分流现象。整个折叠式混频器可以看成跨导级与本振级及负载级的级联,根据线性度级联公式,整个混频器的线性度被恶化了。这也是折叠式结构线性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输入跨导级所要求的大跨导只能通过增加偏置电流来实现,电流镜复制又使得输出级具有和输入跨导级同样大的偏置电流。输出级的大偏置电流不能对电路性能提供有效提升,因此是被浪费掉的。随着通信时间的增长和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低功耗成为电路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线性度、功耗低的电流复用高线性度折叠电流镜混频器。技术方案一种电流复用高线性度折叠电流镜混频器,该混频器采用电流镜内嵌双平衡开关对实现电流的线性复制,提高混频器线性度;同时将中频输出级的电流镜偏置大电流引入输入跨导级,实现电流复用,以降低功耗。上述的电流复用高线性度折叠电流镜混频器包含射频输入级、电压混频核心电路、中频输出级、信号隔离/电流注入电路和共模反馈电路;所述射频输入级包含用作射频跨导管的第一 NMOS管(N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简称NMOS管)匪1和第二 NMOS管匪2,源简并电阻第一电阻Rl、第二电阻R2,以共栅方式工作的第三NMOS管匪3和第四NMOS管NM4,用作负载管的二极管连接的第一 PMOS管(P型金属氧化物晶体管简称PMOS管)PMl和第二 PMOS管PM2 ;所述电压混频核心电路包含用作双平衡开关对的第五PMOS管PM5、第六PMOS管PM6、第七PMOS管PM7和第八PMOS管PM8 ;所述中频输出级包含用作电流镜的第三PMOS管PM3和第四PMOS管PM4,以共栅方式工作的第九 PMOS管PM9和第十PMOS管PM10,负载电阻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偏置电阻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 ;所述信号隔离/电流注入电路包含第五NMOS管匪5和第六NMOS管NM6,构成LC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一电感Li、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 ;所述共模反馈电路包含输出共模电压检测网络和误差放大器Al ;其中,第一 NMOS管匪1的栅极接输入射频信号正极,其源极接第一电阻Rl的正端,其漏极接第三NMOS管匪3的源极;所述第一电阻Rl的负端接地;第二 NMOS管匪2的栅极接输入射频信号负极,其源端接第二电阻R2的正端,其漏极接第四NMOS管NM4的源极; 所述第二电阻R2的负端接地;第三NMOS管匪3和第四NMOS管NM4的栅极接偏置电压;第一 PMOS管PMl和第二 PMOS管PM2均栅漏短接,并分别接第三匪OS管匪3和第四匪OS管 NM4的漏极;所述第一 PMOS管PMl和第二 PMOS管PM2源极均接电源电压 ’第五PMOS管PM5 和第六PMOS管PM6的源极均接第二 PMOS管PM2的栅极,它们的源极分别接本振信号负极和本振信号正极,它们的漏极分别接第四PMOS管PM4和第三PMOS管PM3的栅极;所述第七 PMOS管PM7和第八PMOS管PM8的源极均接第一 PMOS管PMl的栅极,它们的栅极分别接本振信号的正极和本振信号的负极,它们的漏极分别接第四PMOS管PM4和第三PMOS管PM3 的栅极;所述第三PMOS管PM3和第四PMOS管PM4的源极均接电源电压,它们的漏极分别接第九PMOS管PM9和第十PMOS管PMlO的源极;所述第九PMOS管PM9的漏极接第三电阻R3 的正极,是输出信号的正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负端接第五电阻R5和第七电阻R7的正端; 所述第十PMOS管PMlO的漏极接第四电阻R4的正极,是输出信号的负端;所述第四电阻R4 的负端接第五电阻R5和第八电阻R8的正端;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负端接地; 所述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的负端相接,并同时接到第九PMOS管PM9和第十PMOS管 PMlO的栅极;所述误差放大器Al的反相端接从输出端检测到的输出共模电压,其正反相端接参考共模电压,其输出端接第五NMOS管匪5和第六NMOS管NM6的栅极;所述第一电容Cl 与第一电感Ll并联,第一电容Cl正端接第一 NMOS管匪1的漏极,负端接第五NMOS管匪5 的漏极;所述第二电容C2与第二电感L2并联,第二电容C2正端接第二 NMOS管匪2的漏极,其负端接第六NMOS管NM6的源极;所述第五NMOS管匪5和第六NMOS管NM6的漏极分别接第九PMOS管PM9和第十PMOS管PMlO的源端。输入射频电压信号通过输入跨导级化为射频电流。第一至第四PMOS管PM1-PM4 构成差分的电流镜。跨导级产生的射频电流,在二极管连接的负载管第一和第二 PMOS管 PMU PM2上形成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经过由第五至第八PMOS管PM5-PM8组成的双平衡开关管,变成流经输出级的第三和第四PMOS管PM3、PM4的变频电流,在负载电阻上形成输出电压。为了达到较高的转换增益,负载电阻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取较大值,同时电流复用注入电路将作为电流镜的第三和第四PMOS管PM3、PM4的静态偏置电流引入输入跨导级,使得输出共模电平在一个合理的值的同时增加了输入级偏置电流,进而提升了输入级的跨导。第一电感Ll和第二电容Cl以及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容C2的并联网络可以隔离射频信号;第三和第四NMOS管匪3、NM4的共栅极工作方式使得其源端为低阻抗节点,也保证了射频电流基本流入二极管连接的负载管。同样,中频输出级的以共栅极方式工作的第九和第十PMOS管PM9、PMlO使得其源端成为低阻抗节点,而从此节点向信号隔离/电流注入电路看过去是共源共栅结构,输出阻抗很高,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辉陈超白春风赵强王旭东温俊峰李红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