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具有功能梯度热电臂的环形阵列温差发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64494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6 2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功能梯度热电臂的环形阵列温差发电器。包括高温端热交换器、低温端热交换器、两个套筒、多个P型热电臂、与P型热电臂个数相同的N型热电臂;高温端热交换器的圆筒内中部开有翅片,圆筒外开有传热臂;低温端热交换器的圆筒内中部开有冷却臂;套筒套在高温端热交换器的圆筒外;高温端热交换器的传热臂的另一侧套有低温端热交换器,低温端热交换器与套筒接触;冷却臂和相邻的传热臂间均安装有一对热电偶,每对热电偶与冷却臂和传热臂之间分别装有导流片;用连接导流片依次将P型热电臂和N型热电臂串联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工业余热、机动车尾气余热、太阳热能和人体温差等热能进行发电,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作为工作电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温差发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功能梯度热电臂的环形阵列温差发电器
技术介绍
温差发电是基于热电材料的塞贝克效应发展起来的一种发电技术,将P型和N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热电材料一端相连形成一个PN结,并置于高温状态,另一端形成低温,则由于热激发作用,P (N)型材料高温端空穴(电子)浓度高于低温端,因此在这种浓度梯度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就开始向低温端扩散,从而形成电动势,此时热电材料就通过高低温端之间的温度差完成了将高温端输入的热量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如果将多个PN结构成的热电偶串联起来,就可以得到高电压,形成温差发电器。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能源部的空间与防御动力系统办公室曾称温差发电是“被证明为性能可靠、维修少、可在极端恶劣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动力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全固态能量转换方式,无需化学反应,因而在发电过程中具有无噪音、 无磨损、无介质泄露、移动方便、体积小、质量轻、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温差发电在航空、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和前苏联先后研制了数千个放射性同位素或者核反应堆温差发电器,用作空间、海洋装置的电源。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速,发达国家都更加重视温差电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内温差发电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电器理论和热电材料制备方面,但是在温差发电器的综合设计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设计出应用于不同的场合的高性能温差发电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目前,针对具有功能梯度的环形阵列温差发电器的研究报道很少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功能梯度热电臂的环形阵列温差发电器,能利用工业余热、机动车尾气余热、太阳热能和人体温差等热能进行发电;另外,该发电器的热电臂具有功能梯度结构,可以工作在较大的温差范围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包括高温端热交换器、低温端热交换器、两个套筒、多个P型热电臂、与P型热电臂个数相同的N型热电臂和四个密封圈;高温端热交换器其圆筒内中部开有多个与两端对称等分分布的翅片,与翅片相对的圆筒外开有多个等分分布的传热臂,未开有翅片的圆筒外两端分别开有等分分布的固定用螺纹孔,圆筒两端面分别开有等分分布的连接用螺纹孔;低温端热交换器其圆筒内中部开有多个与两端对称等分分布的冷却臂,在每个冷却臂上均开有轴向第一冷却水孔,圆筒端面分别开有连接用第一通孔;高温端热交换器的传热臂的一侧从内至外分别安装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套筒套在高温端热交换器的圆筒外,压在第二密封圈上定位;高温端热交换器的传热臂的另一侧套有低温端热交换器, 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嵌入并贴在冷却臂一端面上,低温端热交换器与第一套筒接触;冷却臂和相邻的传热臂间均安装有一对热电偶,每对热电偶均由P型热电臂和N型热电臂串接,每对热电偶与冷却臂和传热臂之间分别装有导流片;在高温端热交换器、热电偶和低温端热交换器之间安装有隔热材料定位;将第三密封圈安装在热电偶外侧,用连接导流片依次将P型热电臂和N型热电臂串联连接,再把第四密封圈套在第三密封圈外;将第二套筒套在高温端热交换器外,并与低温端热交换器另一侧接触;依次通过第一套筒的第二通孔、 低温端热交换器的第一通孔和第二套筒的第四通孔连接;冷却水管分别安装在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冷却水孔上。所述的每个P型热电臂和每个N型热电臂都具有功能梯度结构,每个热电臂均由三段不同的热电材料构成,沿着温度梯度方向依次是高温段热电材料、中温段热电材料和低温段热电材料。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该发电器能利用工业余热、机动车尾气余热、太阳热能和人体温差等热能进行发电,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作为工作电源,具有节能环保的作用;2)该发电器的热电臂具有功能梯度结构,可以工作在较大的温差范围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3)将温差发电器设计为圆筒形状,可以方便地安装在具有圆筒结构热源的一段或者外侧,也可以将若干个温差发电器串联或者并联连接,提高发电量,而且安装容易;4)温差发电器内的热电臂为阵列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热量,提高发电器的输出功率和工作效率,应用前景十分广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装配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反面装配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反面除去第一套筒的内部装配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除去第二套筒的内部装配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除去第二密封圈的内部装配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除去第一密封圈的内部装配结构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高温端热交换器结构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低温端热交换器结构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套筒结构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套筒结构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P (N)型热电臂结构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密封圈结构图。图中1.高温端热交换器,2.低温端热交换器,3.第二套筒,4.输出电极,5.冷却水管,6.螺栓,7.螺钉,8.第一套筒,9.螺母,10.第二、四密封圈,11.连接导流片,12.第一、三密封圈,13. P型热电臂,14. N型热电臂,15.导流片,16.第一层隔热材料,17.第二层隔热材料,18.第三层隔热材料,19.传热臂,20.固定用螺纹孔,21.连接用螺纹孔,22.翅片,23.冷却臂,24.第一冷却水孔,25.第一通孔,26.第二冷却水孔,27.第二通孔,28.第三通孔,29.第三冷却水孔,30.第四通孔,31.第五通孔,32.输出电极孔,33.高温段热电材料,34.中温段热电材料,35.低温段热电材料,36.第四冷却水孔,37.长方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高温端热交换器1、低温端热交换器2、第一套筒 8、第二套筒3、多个P型热电臂13、与P型热电臂13个数相同的N型热电臂14、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0、第三密封圈12和第四密封圈10 ;如图7,高温端热交换器1的圆筒内中部开有多个与两端对称等分分布的翅片22,与翅片22相对的圆筒外开有多个等分分布的传热臂19,未开有翅片22的圆筒外两端分别开有等分分布的固定用螺纹孔20,圆筒两端面分别开有等分分布的连接用螺纹孔21 ;如图8,低温端热交换器2的圆筒内中部开有多个与两端对称等分分布的冷却臂23,在每个冷却臂23上均开有轴向第一冷却水孔M,圆筒端面分别开有连接用第一通孔25 ;如图3,高温端热交换器1的传热臂19的一侧从内至外分别安装第一密封圈12和第二密封圈10,第一套筒8套在高温端热交换器1的圆筒外,压在第二密封圈10上定位;如图4、图5和图6,所述的高温端热交换器1的传热臂19的另一侧套有低温端热交换器2,第一密封圈12和第二密封圈10嵌入并贴在冷却臂23 —端面上, 低温端热交换器2与第一套筒8接触;冷却臂23和相邻的传热臂19间均安装有一对热电偶,每对热电偶均由P型热电臂13和N型热电臂14串接,每对热电偶与冷却臂23和传热臂19之间分别装有导流片15 ;在高温端热交换器1、热电偶和低温端热交换器2之间安装有第一层隔热材料16、第二层隔热材料17和第三层隔热材料18定位定位;如图5,将第三密封圈12安装在热电偶外侧,用连接导流片11依次将P型热电臂13和N型热电臂14串联连接,如图4,再把第四密封圈10套在第三密封圈12外;如图1,将第二套筒3套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德庆沈辉姚喆赫陈子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