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62332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5 11:33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该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1。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可控硅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同步触发电路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电容C0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的问题,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电感L1能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流,使上网电流接近正弦波;电阻R1用于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力
,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技术介绍
并网在电力行业的释义为发电机组的输电线路与输电网接通(开始向外输电)。 如新机组的并网发电缓解了电力供应的不足。并网逆变器一般分为光伏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动力设备并网逆变器和其他发电设备并网逆变器。在蓄电池电压稳定的条件下,逆变器输出稳定的正弦波电流。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逆变上网装置,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效率较低,体积较大;2、 结构复杂;3、可靠性差;4、价格太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体积小、价格低,能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且可靠性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O及由可控硅Kl、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i,在同步触发电路Ul的外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l。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Kl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 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l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同步触发电路Ul有与电容CO及可控硅Kl、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2与可控硅Kl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7与可控硅Κ2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5与可控硅Κ3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3 与可控硅Κ4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4、6分别与整流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9串联电容CO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1与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4脚与8脚为内部连接。所述的可控硅Κ1、Κ2、Κ3、Κ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Κ2、Κ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i、Κ2、CO、Vi、Κ4、E形成放电回路;KUK3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i、K3、Vi、CO、Kl、E形成放电回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电容CO与四个可控硅,并配合同步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且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同步触发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利用电容CO与四个可控硅,并配合同步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可控硅又叫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俗称可控硅,它是一种大功率开关型半导体器件。可控硅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其工作过程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进行更深入的诠释。如图1、2所示,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O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i,在同步触发电路Ul的外围还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Kl与Κ2、Κ3与Κ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 Κ2与Κ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l与Κ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同步触发电路Ul设置有与电容CO及可控硅Kl、Κ2、Κ3、Κ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2与可控硅Kl的控制极相连;引脚7与可控硅Κ2的控制极相连;引脚 5与可控硅Κ3的控制极相连;引脚3与可控硅Κ4的控制极相连;引脚4、6分别与逆变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引脚9串联电容CO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引脚1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4脚与8脚内部连接。所述的可控硅Κ1、Κ2、Κ3、Κ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Κ2、Κ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i、Κ2、CO、Vi、Κ4、E形成放电回路;ΚΙ、K3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i、K3、Vi、CO、Kl、E形成放电回路。电容CO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的问题,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电感Ll 能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流,使上网电流接近正弦波;电阻Rl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離iF. ο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逆变装置接上直流电源E时,K2、K1和Κ3、Κ4均加上电压Ε,则ΚΙ、Κ2、Κ3、Κ4两端各有1/2Ε,当外接交流电Vi时,ΚΙ、Κ2、Κ3、Κ4之间的电压会随外交流电Vi的变化而变化,当Κ2或Κ4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即电压< 0V,K1、K3的控制极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同理当K1、K3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即电压 ^ 0V,K2、K4的控制极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l、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上网)。同理 K1、K3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l、K3、Vi、C0、Kl、E形成放电回路(上网)。同时如图1所示的可控硅Κ1、Κ2、Κ3、Κ4可换成双向可控硅,通过调整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角,实现上网、整流输出两用。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内容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 U1、电容CO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i,在同步触发电路Ul的外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l ;Κ2、Κ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l、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K1、K3导通时, 直流电源E通过Ll、K3、Vi、C0、Kl、E形成放电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Kl与Κ2、Κ3与Κ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Κ2与Κ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l与Κ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触发电路Ul设置有与电容CO及可控硅ΚΙ、Κ2、Κ3、Κ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2与可控硅Kl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7与可控硅Κ2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5与可控硅Κ3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3与可控硅 Κ4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4、6分别与逆变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9串联电容CO后与引脚6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引脚1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l的4脚与8脚为内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可控硅Κ1、Κ2、Κ3、Κ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全文摘要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该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1。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可控硅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帼英李书灿王会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