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异型进气道的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19943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9 02:46
一种具有异型进气道的吸尘器,包括底壳、连接在底壳上面的壳体、集尘桶、旋风分离器、连接在壳体上且可翻转的上盖、设在底壳前端的空气吸入口、下端与空气吸入口连接,上端与旋风分离器进风口连接的进气道,进气道由方形上接口垂直向下形成等直径部,进气道前壁由等直径部向下左侧壁逐渐变大形成梯形,梯形高度等于上接口边长,左侧壁逐渐变大至上接口边长的1.6倍后,进气道外径再迅速减小,进气道左侧壁由梯形开始向侧面和前面弯曲,右侧壁由梯形下方向前面弯曲,前壁与左侧壁、右侧壁连接,进气道后壁与上接口垂直,进气道向前面弯曲,且外径迅速减小后与具有圆管的圆形下接口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进气道,提高了吸尘器的吸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吸尘器的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异型进气道,从而提高吸率的吸尘器。
技术介绍
吸尘器是一种室内清洁卫生的家用电器,用于清除地面、地毯、墙壁、家具、衣物及各种缝隙中的灰尘。一般来说,吸尘器主要包括抽吸装置和吸入管路,以电动机和风机为主形成的抽吸装置设置在机体内,吸入管路包括吸头和吸气管,吸头有向下开口的吸气口并通过吸气管的伸缩管和软管与机体内风机的进风口相通。吸尘器运转时,电动机带动风机的叶轮高速旋转,将吸尘器内部的空气排出去,在吸尘器的内部形成瞬时真空,与外界大气之间形成一个相当高的负压差。在此负压差的作用下,吸头附近的灰尘连同空气一起通过吸气口吸入机体内的集尘桶内。含有灰尘的空气在机体的集尘桶内经过滤后,再从出气口排出到吸尘器外部。这样,就达到清除灰尘、洁净地面的效果。吸尘器的吸率分为多个可操作控制的挡次,适应地面、床面、地毯、沙发、墙角等不同清洁对象的作业面,以便更好地抽吸各处的灰尘。按照吸尘器的外形分类,可以分为立式吸尘器、卧式吸尘器和便携式吸尘器等。对于吸尘器来说,无论是立式吸尘器还是卧式吸尘器或者便携式吸尘器,在吸尘器机体内部都设置有聚集灰尘和异物的集尘装置,集尘装置内部聚集的灰尘和异物需要定期清除,以保证吸尘器的正常使用。下面,结合附图对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的外形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吸尘器剖面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进气道与旋风分离器连接图。如图1、图2、图3所示,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机体包括底壳3、连接在底壳上的壳体2、设置在壳体上方的上盖1、安装在壳体内的旋风分离器4、设置在底壳内的集尘桶5, 底壳前方设有空气吸入口 6。上盖上方中央与上盖一体形成有用于搬运吸尘器的提手,吸尘器机体后方两侧分别设置可旋转的移动滚轮。移动滚轮的作用是使吸尘器机体顺畅的在地面上移动。另外, 吸尘器机体的底面前方部位设置有小脚轮,小脚轮的作用是改变吸尘器机体的移动方向。 吸尘器机体上还设置有卷线器(未图示)。卷线器的作用是将电源供给到设置于吸尘器机体中的驱动单元的电线卷起,并保管电线。吸尘器机体的上盖上设置有用于操作卷线器的卷线器按键。设置在吸尘器机体前方底壳内的集尘桶可拆卸的用于储存灰尘,集尘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提运集尘桶倾倒垃圾的把手。如图2、图3所示,空气吸入口内连接有进气道7,进气道的上口 10与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 8连接,进气道上口呈方形,下口 11呈圆形。进气道中间部分管状的直径相等,截面积相同。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真空吸尘器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吸尘器的进气道,由于进气道的形状,使得由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进气道内的流动不畅,因而造成吸尘器吸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异型进气道,从而提高吸率的吸尘器。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异型进气道的吸尘器,包括底壳、连接在底壳上面的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集尘桶和旋风分离器、连接在壳体上且可翻转的上盖、设在底壳前端的空气吸入口、下端与空气吸入口连接,上端与旋风分离器进风口连接的进气道,其进气道12由方形上接口 13 垂直向下形成等直径部16,进气道前壁20由等直径部向下左侧壁逐渐变大形成梯形,梯形高度H等于上接口边长A,左侧壁逐渐变大至上接口边长的1. 6倍后,进气道外径再迅速减小,进气道左侧壁17由梯形开始向侧面和前面弯曲,右侧壁18由梯形下方向前面弯曲,前壁与左侧壁、右侧壁连接,进气道后壁19与上接口垂直,进气道向前面弯曲,且外径迅速减小后与具有圆管15的圆形下接口 14连接。所述的等直径部的高度L等于0. 75倍上接口边长A。所述的下接口位于进气道轴线的左侧或中间。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异型进气道的吸尘器,由于具有异型进气道,从而提高了吸尘器的吸率,提高吸率20W。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的外形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吸尘器剖面图3是现有技术的进气道与旋风分离器连接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立体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部分剖开的立体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主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左视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与旋风分离器连接图。附图中主要部件符号说明上盖旋风分离器进气道 10 上口 13 上接口 16 等直径部 19 后壁 A 上接口边长2:壳体 5 集尘桶 8 进风口 11 下口 14 下接口 17 左侧壁 20 前壁3 底壳 6 空气吸入口 9 除尘口 12 进气道 15 圆管 18 右侧壁 21 过滤器B 前壁最大宽度L 等直径部高度H:梯形高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中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符号。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部分剖开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左视图。本专利技术具有异型进气道的吸尘器,包括底壳3、连接在底壳上面的壳体2、安装在壳体内的集尘桶5和旋风分离器4、连接在壳体上且可翻转的上盖1、设在底壳前端的空气吸入口 6、下端与空气吸入口连接,上端与旋风分离器进风口 8连接的进气道12。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12,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进气道为中空管状,进气道 12由方形上接口 13垂直向下形成等直径部16,进气道前壁20由等直径部向下左侧壁逐渐变大形成梯形,梯形高度H等于上接口边长A,左侧壁逐渐变大至上接口边长的1.6倍后,进气道外径再迅速减小,进气道左侧壁17由梯形开始向侧面和前面弯曲,右侧壁18由梯形下方向前面弯曲,前壁与左侧壁、右侧壁连接,进气道后壁19与上接口垂直,进气道向前面弯曲,且外径迅速减小后与具有圆管15的圆形下接口 14连接。所述的等直径部的高度L等于0. 75倍上接口边长A。所述的下接口位于进气道轴线的左侧或中间。本专利技术由上述形状构成的进气道的中间部分管状直径截面积是变化的,不相同, 进气道呈不规则形状的异型。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是根据吸尘器内部空间设计的,最大的利用了底壳内空间。由于进气道中间部分管状截面积增大很多,减小了阻力,因此由空气吸入口进入的空气在进气道内的流动非常顺畅,流路畅通,大大提高了吸尘器的吸率。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道与旋风分离器连接图。如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具有异型进气道吸尘器的进气道,其下端的圆形下接口 14与空气吸入口 6连接,上端方形上接口 13与旋风分离器进风口 8连接。由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由进气道下接口 14流入圆管15,再向上流入进气道的前壁最大宽度部分、梯形部分、等直径部分16及上接口 13各个部分,通过上接口进入旋风分离器进风口 8,流入旋风分离器,带有灰尘的空气在旋风分离器内旋转流动。进入椭圆形旋风分离器内的空气沿着内壁旋转,这种旋转是水平移动的,形成横向旋转气流,空气靠旋转气流的离心力将灰尘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灰尘由对角方向的除尘口 9掉落到集尘桶5内。同时吸进的空气经过旋风分离器4内的过滤器21过滤后,由过滤器前端的灰尘出风口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异型进气道的吸尘器,包括底壳、连接在底壳上面的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集尘桶和旋风分离器、连接在壳体上且可翻转的上盖、设在底壳前端的空气吸入口、下端与空气吸入口连接,上端与旋风分离器进风口连接的进气道,其特征是进气道(12)由方形上接口( 13)垂直向下形成等直径部(16),进气道前壁(20)由等直径部向下左侧壁逐渐变大形成梯形,梯形高度(H)等于上接口边长(A),左侧壁逐渐变大至上接口边长的1.6 倍后,进气道外径再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