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84603 阅读:4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1-06-01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逆作法施工,尤其涉及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的加固装置。一种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它包括:柱顶加强板,它设置在桩代柱顶部;一个由两个半圆组成的圆套筒,它套在桩代柱顶部,并和柱顶加强板焊接连接;四至八个肋板,它们均布在圆套筒圆周上,并和圆套筒和柱顶加强板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快捷、方便,可行性强,施工有利,能满足设计整体承载作用要求,且较方便现场作业人员施工作业。(*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逆作法施工,尤其涉及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的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人防逆作法施工工艺为打设竖向支撑体系的桩代柱灌注桩(后期设计的结构柱)、主体工事主体外维护结构边墙支护桩一开挖水平支撑体系顶板土方一凿除桩头一施做顶板、刹肩墙及上柱帽结构。在上柱帽位置处施工中,原设计结构在上柱帽处应设有柱帽腋角,因此处为柱帽结构,柱帽本身及相连柱帽间的主梁(暗梁)配筋较为复杂、层次多且布设密集,另外设计在柱帽周边顶板区域四周内增设了附加筋,在施工过程中常发生成型桩代柱及柱帽砼结构部位,对需要加强部位的腋角进行补强。逆作法施工待顶板下部土方开挖后,遗漏的腋角设计问题便被暴露。若采取常规施工中“植筋”的施工做法补救,但受已成型的桩代柱及上柱帽砼结构影响,上柱帽下腋角部分植筋工艺操作中的钢筋植入为斜角“八字”受力钢筋,植筋成孔作业面小,加之腋角设计高度低,无法一次植入钢筋连接成型;后续模板的安装、砼浇筑等作业基本没有可操作性,人工无法满足常规植筋工艺及砼浇筑施工条件。对逆作法施工的竖向结构常规做法为当开挖出来的桩代柱或下接柱应在M内之内尽快形成竖向支撑体系结构,若采取常规植筋后补结构砼的做法,受现场施工条件及设计要求限制,无法满足下柱帽结构开挖后M小时内施工完毕形成竖向支撑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本技术操作快捷、方便,可行性强施工有利,能满足设计整体承载作用要求,且较方便现场作业人员施工作业。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一种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它包括柱顶加强板,它设置在桩代柱顶部;一个由两个半圆组成的圆套筒,它套在桩代柱顶部,并和柱顶加强板焊接连接;四至八个肋板,它们均布在圆套筒圆周上,并和圆套筒和柱顶加强板焊接连接。所述的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所述圆套筒和柱代桩以膨胀螺栓固定连接。本技术制作工艺简单,施工周期时间短;避免钢筋植筋的不可操作性,模板安装及砼浇筑施工难度大的特点;焊接作业方便,快捷;焊接成型质量可监督、效果佳;与上柱帽及桩代柱结构相结合,形成复合式柱帽设计整体承载作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它包括柱顶加强板1,它设置在桩代柱4顶部;一个由两个半圆组成的圆套筒3,它套在桩代柱4顶部,并和柱顶加强板1焊接连接;四至八个肋板2,它们均布在圆套筒3圆周上,并和圆套筒3和柱顶加强板1焊接连接。所述的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所述圆套筒3和柱代桩1 以膨胀螺栓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作法施工中桩代柱上柱帽腋角补强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柱顶加强板,它设置在桩代柱顶部;一个由两个半圆组成的圆套筒,它套在桩代柱顶部,并和柱顶加强板焊接连接; 四至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冲谭志斌张志敏王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