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7004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7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具,包括本体、至少一顶针以及供气单元。本体具有成型腔室与气压腔室,其中成型腔室适于成型工件。顶针穿设在本体上。顶针具有顶出端与抵压端,其中抵压端位于气压腔室中,顶出端从气压腔室朝向成型腔室延伸。供气单元连接至气压腔室。当工件在成型腔室中成型之后,供气单元提供气体至气压腔室,以顶推顶针的抵压端,并驱动顶针的顶出端将工件顶离本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模具,具有较简单及较低成本的推离结构以取出工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模具,且特别是一种利用气体压力取出工件的模具。
技术介绍
埋入式成形模具在现今的工艺技术中,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特别适用于结合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但是其结构仍是以注塑机的推杆带动设置在模具内的顶出板,以使配置在顶出板上的顶针将模座上的工件顶出。此举让模具在设计及制作时因其结构的复杂度而造成相关人员相当的困扰,其不但制作耗时且需要较高的成本。再者,由于顶针需固定在顶出板上,故而模座便占据了较大的空间,而无法进行有效地缩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其具有较简单及较低成本的推离结构以取出工件。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模具,包括一本体、至少一顶针以及一供气单元。本体具有一成型腔室与一气压腔室,其中成型腔室适于成型一工件。顶针穿设在本体上。顶针具有一顶出端与一抵压端,其中抵压端位于气压腔室中,顶出端从气压腔室朝向成型腔室延伸。供气单元连接至气压腔室。当工件在成型腔室中成型之后,供气单元提供气体至气压腔室以顶推顶针的抵压端,并驱动顶针的顶出端将工件顶离本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包括一第一模座与一第二模座。第二模座可拆卸地组装至第一模座,以使第一模座与第二模座彼此相互开合,且第二模座具有上述的气压腔室,顶针活动地配置在第二模座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更包括一第一模仁与一第二模仁,其中第一模仁可拆卸地组装在第一模座上,第二模仁可拆卸地组装在第二模座上。第一模座相对于第二模座闭合时,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彼此闭合并形成上述的成型腔室,且顶针可移动地穿设于第二模座与第二模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工件在成型腔室成型之后,第一模座相对于第二模座展开,且工件留置在第二模座的第二模仁上。顶针的抵压端受到气体单元所提供的气体抵压而驱动顶出端露出第二模仁,以将工件顶离第二模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更包括至少一密封件,套设在顶针上且位于顶针与本体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针具有一抵压端与多个顶出端,而这些顶出端分别从抵压端朝向成型腔室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具有多个气体入口,分别连接至供气单元。至少一顶针包括多个顶针,且这些顶针分别对应这些气体入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为一埋入射出型模具。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模具借由设置在本体内的气压腔室以及连接此气压腔室的供气单元,以让工件成型之后,借由气体压力抵压顶针而将工件顶推出本体。此举以气体压力代替已知以注塑机的推杆作为推动顶针的动力来源,不但能有效地减小模具的尺寸与制作成本,更因以气体压力推动的顶针结构加工容易而能有效地提高模具的制作效率。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与图2分别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模具110、410:本体111 第一模座112:成型腔室113:第二模座114、414:气压腔室115:第一模仁117:第二模仁120、320 顶针122、322 顶出端124、324 抵压端130 供气单元140 密封件200 工件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与图2分别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的剖面示意图。图1绘示工件被顶针顶推后的状态,图2绘示工件尚未成型时的状态。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模具100例如是一埋入射出型模具,其包括一本体110、多个顶针120与一供气单元 130。本体110具有一成型腔室112与一气压腔室114,其中成型腔室112适于成型一工件 200,气压腔室114连接供气单元130。顶针120分别穿设在本体110上,且顶针120具有一顶出端122与一抵压端124,其中抵压端IM位于气压腔室114中,顶出端122从气压腔室114朝向成型腔室112延伸。当工件200在成型腔室112中成型之后,供气单元130会提供气体至气压腔室114,并借由气体压力顶推顶针120的抵压端124,以驱动顶针120的顶出端122朝向工件200移动,进而将工件200顶离本体110。基于上述,模具100借由气体压力作为使顶针120移动的动力,而同样达到推动顶针120以将工件200顶出本体110的目的。此举让模具10不但具有较简易的结构就能完成上述动作,更由于省却了已知以注塑机的推杆作为推动顶针120的动力来源,因而模具100在结构设计上也更加的简单且具有较低的制作成本。再加以详述如下,在本实施例中,模具100的本体110包括一第一模座111、一第二模座113、一第一模仁115与一第二模仁117。第一模座111与第二模座113彼此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因而当模具100组装至注塑机(未绘示)上后,借由注塑机的机构带动而使第一模座111与第二模座113如同图1及图2所绘示彼此可相对地开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座111例如为母模座,第二模座113例如为公模座,第二模座113具有上述的气压腔室 114,且顶针120活动地配置在第二模座113中。再者,第一模仁115例如为母模模仁,第二模仁117例如为公模模仁,其分别配置在第一模座111与第二模座113上。当第一模座111 相对于第二模座113闭合时,第一模仁115与第二模仁117相互闭合而形成上述的成型腔室112,顶针120可移动地穿设在第二模座113与第二模仁117中。如此一来,在第一模座111与第二模座113相互闭合后,注塑机借由将工件胶体注入成型腔室112并凝固成型为工件200。接着,当注塑机带动第一模座111与第二模座113 彼此相对地展开后,工件200会留置在第二模仁117上。此时供气单元130便提供气体至气压腔室114,借由气体压迫顶针120的抵压端IM而推动顶针120,进而让顶针120的顶出端122经由第二模座113与第二模仁117朝向工件200移动,最终让顶出端122突出于第二模仁117而将工件200顶推出第二模仁117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模具100更包括多个密封件140,例如为密封环,其分别套设在顶针120上且位于顶针120与本体110之间。借此,当供气单元130将气体传送至气压腔室114时,气体不会经由顶针120在第二模座113与第二模仁117上的穿设孔而泄漏至模具100之外,以使气压腔室114内保持足够的气体压力以顶推顶针1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3,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顶针320具有一抵压端324与多个顶出端322,且顶出端322分别从抵压端3M朝向成型腔室112延伸。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顶针320借由多个顶出端322共用一个抵压端324,而使每个顶出端322相对于本体110的移动行程皆能一致。但是本实施例并未限定使顶针320的移动行程一致的结构型式,图4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4,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本体 410具有多个气压腔室414,其分别连接至供气单元130,且这些气压腔室414分别对应至上述这些顶针120,亦即每个顶针120的抵压端IM均位于对应的气压腔室414中,同样也能让顶针120相对于本体410的移动行程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坤煌陈逸松洪麒隆傅思仁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