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产生模块、磁场产生模块的制造方法及磁力提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359129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12:42
一种磁场产生模块包括一壳体、多个中间磁极、多个短磁极以及多个线圈组。壳体具有一环形截面,并具有一内侧。中间磁极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并具有相同的间距排列在所述环形截面的内周缘。短磁极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并平均地分布在所述中间磁极间,其中,相邻近的两个所述短磁极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各中间磁极与相邻的所述短磁极间分别具有一第二间距,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相等。线圈组分别与所述中间磁极对应设置,并位在所述中间磁极与所述短磁极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具有更密集的磁力线,并可提升磁通密度与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产生模块、产生模块的制造方法及磁力提升的方法,特别关于一种。
技术介绍
靶点治疗是在体内注入一靶点药物,使其针对特定的细胞进行攻击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然而,注入身体内的靶点药物易分散在体内,导致靶点治疗的功效降低。另外,药物的分散亦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副作用,造成患者另一种伤害。为了改善靶点治疗的效果,磁导引控制系统结合靶点治疗的方式因应而生。磁导引控制系统是利用一磁场产生装置产生磁力,以导引具磁性的靶点药物至一特定区域,以对某一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通过磁导引控制系统的技术,可精确地导引靶点药物至标的区域,因此,除了可针对特定区域的进行治疗外,也可降低患者的副作用,进而可提高治疗的效果。请参照图IA及图IB所示,图IA是公知的一种磁场产生模块1的剖视图,而图IB 是图IA的磁场产生模块1的磁力线分布示意图。磁场产生模块1应用在磁导引控制系统, 以产生导引磁性靶点药物所需的磁力。磁场产生模块1包括一壳体11、三个磁极121 123及多个线圈组13。其中,壳体11具有一内侧111,而磁极121 123设置在壳体11的内侧111,并使两个磁极121 123与中心点间的夹角是120度。另外,线圈组13分别对应设置在磁极121 123。通过对线圈组13轮流通电,即可使磁场产生模块1产生如图IB所示的磁力线(图IB是对磁极 121对应的线圈组13通电)。然而,磁场产生模块1的磁力线分布相当不均勻,也相当不密集,且由于空气的磁阻效应,使磁通密度与磁力随着与磁极的距离增加而大幅衰减,导致磁导引效果随着距离增加而变差。为了使磁场产生单元1有较优的磁通密度,则需提高线圈组13的电力,以提升磁通密度与磁力,此将导致成本的增加。因此,如何提供一种, 可提供更密集的磁力线分布,并可提升磁通密度与磁力,已成为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具有更密集的磁力线分布,并可提升磁通密度与磁力的。本专利技术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包括一壳体、多个中间磁极、多个短磁极以及多个线圈组。壳体具有一环形截面,并具有一内侧。中间磁极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并具有相同的间距排列在所述环形截面的内周缘。短磁极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并平均地分布在所述中间磁极间,其中,相邻近的两个所述短磁极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各中间磁极与相邻的所述短磁极间分别具有一第二间距,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相等。线圈组分别与所述中间磁极对应设置, 并位在所述中间磁极与所述短磁极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壳体实质上是中空圆柱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壳体、中间磁极及短磁极的材质包括导磁材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壳体与中间磁极或短磁极的至少其中之一是一体成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所述中间磁极的数量是三时,所述中间磁极中任意二者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环形截面的中心点的夹角是120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短磁极与壳体的环形截面的中心点的夹角是 5度、10度、12度或15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短磁极的数量是69、33、27或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各线圈组具有多个线圈位在各中间磁极与短磁极间。另外,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磁场产生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壳体的一内侧设置多个中间磁极,所述中间磁极排列在壳体的一环形截面的内周缘,并使所述中间磁极间的间距相等;设置多个短磁极在壳体的内侧,并平均地分布在所述中间磁极间,且使相邻近的两个所述短磁极间的一第一间距,与各中间磁极与相邻的所述短磁极间的一第二间距相等;以及分别设置多个线圈组对应所述中间磁极。此外,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磁力提升的方法,应用在一磁场产生模块,磁场产生模块具有一壳体,壳体具有一环形截面,壳体的一内侧设置有多个中间磁极排列在圆形截面的内周缘,所述中间磁极间的间距相等,且磁场产生模块具有多个第一线圈组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中间磁极,磁力提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多个短磁极在磁场产生模块的壳体的内侧,并平均地分布在所述中间磁极间,且使相邻近的两个所述短磁极间的一第一间距与各中间磁极,与相邻的所述短磁极间的一第二间距相等;以及设置多个第二线圈组分别对应所述等中间磁极。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因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的中间磁极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并具有相同的间距排列在壳体的环形截面的内周缘,而短磁极平均设置在中间磁极间,且相邻的短磁极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各中间磁极与相邻的短磁极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而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相等。借此,使磁场产生模块具有间极式的磁极结构,而短磁极的设计可降低两个中间磁极间空气的磁阻效应,并改善磁场产生模块的磁力衰减,使中间磁极对应的线圈组所产生的磁力线可有效地延伸,使磁力线的分布更密集、更均勻。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具有更密集、更均勻的磁力线分布,并可有效地提升磁通密度与磁力。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的制造方法及磁力提升的方法亦具有上述的磁场产生模块的结构,因此,亦可有效地提升磁通密度与磁力。附图说明图IA是公知的一种磁场产生模块的剖视图;图IB是图IA的磁场产生模块的磁力线分布示意图2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磁场产生模块的剖视图;图2B是图2A的磁场产生模块的磁力线分布示意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的剖视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与公知的磁场产生模块的磁通密度的比较示意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的剖视图;图4B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与公知的磁场产生模块的磁力的比较示意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的剖视图;图5B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在一半径为2单位的圆D的圆周上,不同方位角度的磁力与公知的比较示意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的剖视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在一半径为4单位的圆D的圆周上,不同方位角度的磁力与公知的比较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产生模块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力提升方法流程图;以及图9A至图9D分别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磁力提升方法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2、3、3a 磁场产生模块11、21、31 壳体111、211、311 内侧121 123:磁极13 23、33 短磁极212 外侧22、32:中间磁极221 223、321 323 特定中间磁极24、34、34a 线圈组Ml 线圈A 直线B、C:区域D、E:圆D1、D2、D3、D4 间距SOl S03、POl P03 步骤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其中,图2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磁场产生模块2的剖视图, 而图2B是图2A的磁场产生模块2的磁力线分布示意图。磁场产生模块2包括一壳体21、 多个中间磁极22、多个短磁极23以及多个线圈组M。磁场产生模块2可应用在一磁导引控制系统,以进行一磁性物质的导引。而磁导引控制系统可应用在医疗上的靶点治疗、心血管治疗、医用微型机具导引、手术用导管方位导引等领域。当然,磁场产生模块2也可应用在非医疗的领域。壳体21具有一内侧211。在此,壳体21实质上是一中空的圆柱体,其中,壳体21 具有一环形截面,并具有一内侧211与一外侧212。中间磁极22设置在壳体21的内侧211,并具有相同的间距排列在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瑞礼萧胜富
申请(专利权)人:国立成功大学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