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BASF公司专利>正文

杀真菌混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451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杀真菌组合物,其含有增效活性量的 a)上列式Ⅰ的肟醚甲酰胺 和 b)选自Ⅱ. 1-Ⅱ. 16化合物的氮杂茂环衍生物Ⅱ,这些化合物见说明书中所述。(*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Fungicidal mixture

* * *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fungicid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a synergistic amount of a) above formula I formamide oxime ether and b) azole derivatives from.1 II II II.16 compounds, these compounds are defined as in the descri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杀真菌混合物,其含有增效作用活性量的a)下列式Ⅰ的肟醚甲酰胺 和b)选自Ⅱ.1-Ⅱ.16化合物的氮杂茂环衍生物Ⅱ-1--1H-1,2,4-三唑(Ⅱ,1) -2-(4-氯苯基)-3-环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Ⅱ.2) -(±)-4-氯-4-苯基4-氯苯基醚(Ⅱ.3) -(E)-(R,S)-1-(2,4-二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1-烯-3-醇(Ⅱ.4) -(Z)-2-(1H-1,2,4-三唑-1-基甲基)-2-(4-氟苯基)-3-(2-氯苯基)环氧乙烷(Ⅱ.5) -4-(4-氯苯基)-2-苯基-2-(1H-1,2,4-三唑基甲基)丁腈(Ⅱ.6) -3-(2,4-二氯苯基)-6-氟-2-(1H-1,2,4-三唑-1-基)喹唑啉-4(3H)-酮(Ⅱ.7) -二(4-氟苯基)(甲基)(1H-1,2,4-三唑-1-基-甲基)甲硅烷(Ⅱ.8) -(R,S)-2-(2,4-二氯苯基)-1-(1H-1,2,4-三唑-1-基)已-2-醇(Ⅱ.9) -(1RS,5RS;1RS,5SR)-5-(4-氯苄基)-2,2-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Ⅱ.10) -N-丙基-N-咪唑-1-甲酰胺(Ⅱ.11) -(±)-1--1H-1,2,4-三唑(Ⅱ.12) -(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Ⅱ.13) -(±)-2-(2,4-二氯苯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1,1,2,2-四氟乙基醚(Ⅱ.14) -(E)-1-亚氨基]-2-丙氧乙基]-1H-咪唑(Ⅱ.15)和 -(RS)-2,4′-二氟-α-(1H-1,2,4-三唑-1-基-甲基)二苯甲醇(Ⅱ.16) 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使用化合物Ⅰ和Ⅱ的混合物控制有害真菌的方法,以及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在制备此类混合物中的应用。式Ⅰ化合物,其制备及其抗有害真菌作用已于文献中公开(EP-A477631)。氮杂茂环衍生物Ⅱ,其制备以及它们的抗有害真菌作用也同样是公知的Ⅱ.1通用名糠菌唑,Proc.Br.Crop Prot.Conf.-Pests Dis.,5-6,439(1990);Ⅱ.2通用名环唑醇,US-A4,664,696;Ⅱ.3通用名噁醚唑,GB-A2,098,607;Ⅱ.4通用名烯唑醇,CAS RN;Ⅱ.5通用名(暂定)epoxiconazole,EP-A196,038;Ⅱ.6通用名fenbuconazole(暂定),EP-A251775;Ⅱ.7通用名fluquinconazole,Proc.Br.Crop Prot.Conf.-Pests Dis.,5-3,411(1992);Ⅱ.8通用名氟硅唑 Proc.Br.Crop Prot.Conf.-Pests Dis.,1,413(1984);Ⅱ.9通用名已唑醇CAS RN ;Ⅱ.10通用名metconazole,Proc.Br.Crop Prot.Conf.-Pests Dis.,5-4,419(1992);Ⅱ.11通用名咪鲜安,US-A 3,991,071;Ⅱ.12通用名丙环唑,GB-A1,522,657;Ⅱ.13通用名戊唑醇,US-A4,723,984;Ⅱ.14通用名氟醚唑,Proc.Br.Crop Prot.Conf.-Pests Dis.,1,49(1988);Ⅱ.15通用名氟菌唑,JP-A79/119,462Ⅱ.16通用名粉唑醇,CAS RN。在降低施用量和拓宽已知化合物作用谱方面,本专利技术发现了降低了所用活性化合物总量的,具有增强抗有害真菌活性的混合物(增效作用混合物)。因此,发现了本文开始时所定义的混合物。另外,还发现同时联合或分别施用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或者连续施用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比单独施用化合物可以更好地控制有害真菌。对于C=X双键的式Ⅰ化合物可以存在E或Z构型(相对于羧酸功能基)。因而,无论纯E或Z异构体或者E/Z异构体的混合物均可用于本专利技术混合物。优选使用E/Z异构体混合物或E异构体,特别优选E异构体。由于其中所含氮原子的基本特性,化合物Ⅰ和Ⅱ能够与无机酸或有机酸或与金属离子形成盐或加合物。无机酸的实例有氢卤酸如氢氟酸、盐酸、氢溴酸和氢碘酸,硫酸,磷酸和硝酸。适宜的有机酸例如有甲酸、碳酸和链烷酸如乙酸、三氟乙酸、三氯乙酸和丙酸还有乙醇酸、硫氰酸、乳酸、琥珀酸、柠檬酸、苯甲酸、肉桂酸、草酸、烷基磺酸(含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磺酸),芳基磺酸或-二磺酸(带有一个或两个磺酸基团的芳基如苯基和萘基),烷基膦酸(含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磷酸),芳基膦酸或-二膦酸(带有一个或两个磷酸基团的芳基如苯基和萘基),能带有其它取代基的烷基和芳基基团例如对甲苯磺酸、水杨酸、对氨基水杨酸、2-苯氧基苯甲酸、2-乙酰氧基苯甲酸等。适宜的金属离子特别是指第二主族元素的离子,尤其是钙和镁,第三和第四主族元素的离子,尤其是铝、锡和铅,以及第一至第八副族元素的离子,尤其是铬、锰、铁、钴、镍、铜、锌和其它元素。特别优选的是第四周期副族元素的金属离子。此时可以使用金属的不同价态。优选的是,使用纯的活性化合物Ⅰ和Ⅱ制备此混合物,如果需要,可以向其中混入抗其它有害真菌或其它害虫如昆虫,螨或线虫的化合物,或选择性地混入除草剂或生长调节活性化合物或化肥。化合物Ⅰ和Ⅱ的混合物以及同时联合或分别使用化合物Ⅰ和Ⅱ时,可以发现具有抗广谱植物致病真菌的显著活性,特别是对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的真菌。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具有系统活性并因此还可以用作叶面和土壤杀真菌剂。它们对于控制各种农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是特别重要的,此农作物如棉花,蔬菜作物(如黄瓜、菜豆和南瓜),大麦,牧草,燕麦,咖啡,玉米,果树,水稻,黑麦,大豆,葡萄,小麦,观赏植物,甘蔗和多种种子。它们特别适于控制下列植物致病的真菌麦类白粉病(白粉病),甜菜白粉病和南瓜白粉病,苹果白粉病,谷类锈病,棉花和牧草立枯病,谷类和甘蔗黑穗病,苹果黑星病,谷类黑腐病,小麦颖枯病,草梅和葡萄灰霉病(灰霉病),花生褐斑病,小麦和大麦白斑病,稻瘟病,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葡萄霜霉病,蔬菜和水果黑斑病以及青枯病和黄萎病。另外,它们还可以用于材料保护(例如木材防腐),如用于抗拟青霉菌。化合物Ⅰ和Ⅱ可以同时联合或分别,或连续使用,分别使用时使用的顺序通常对控制结果并无影响。化合物Ⅰ和Ⅱ通常使用10∶1-0.1∶1重量比,优选10∶1-0.2∶1,特别是5∶1-0.2∶1(Ⅱ∶Ⅰ)。根据所需的作用方式,本专利技术混合物中化合物Ⅰ的使用剂量在0.005-0.5kg/ha,优选0.005-0.3kg/ha,特别是0.01-0.3kg/ha。相应地,化合物Ⅱ的使用剂量在0.01-1kg/ha,优选0.05-1kg/ha,特别是0.05-0.5kg/ha。在处理种子时,通常使用的混合物剂量为0.001-50g/kg种子,优选0.001-10g/kg,特别是0.01-5g/kg。如果欲控制植物致病的有害真菌,可以在播种之前或之后或者在出苗之前或之后分别或联合使用化合物Ⅰ和Ⅱ或者化合物Ⅰ和Ⅱ的混合物对种子,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杀真菌混合物,其含有增效作用活性量的a)下列式Ⅰ的肟醚甲酰胺***和b)选自Ⅱ. 1-Ⅱ. 16化合物的氮杂茂环衍生物Ⅱ-1-[(2RS,4RS;2RS,4SR)-4-溴-2-(2,4-二氯苯基)四氢呋喃基]-1H-1, 2,4-三唑(Ⅱ. 1)-2-(4-氯苯基)-3-环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Ⅱ. 2)-(±)-4-氯-4-[4-甲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1,3-二氧戊环-2-基]苯基4-氯苯 基醚(Ⅱ. 3)-(E)-(R,S)-1-(2,4,-二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1-烯-3-醇(Ⅱ. 4)-(Z)-2-(1H-1,2,4-三唑-1-基甲基)-2-(4-氟苯基)-3-(2-氯 苯基)环氧乙烷(Ⅱ. 5)-4-(4-氯苯基)-2-苯基-2-(1H-1,2,4-三唑基甲基)丁腈(Ⅱ. 6)-3-(2,4-二氯苯基)-6-氟-2-(1H-1,2,4-三唑-1-基)喹唑啉-4(3H)-酮(Ⅱ. 7)-二(4-氟苯基 )(甲基)(1H-1,2,4-三唑-1-基-甲基)甲硅烷(Ⅱ. 8)-(R,S)-2-(2,4-二氯苯基)-1-(1H-1,2,4-三唑-1-基)己-2-醇(Ⅱ. 9)-(1RS,5RS;1RS,5SR)-5-(4-氯苄基)-2,2-二 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Ⅱ. 10)-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Ⅱ. 11)-(±)-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基甲基] 1H-1,2,4-三唑(Ⅱ. 12)-(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Ⅱ. 13)-(±)-2-(2,4-二氯苯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1,1 ,2,2-四氟乙基醚(Ⅱ. 14)-(E)-1-[1-[[4-氯-2-(三氟甲基)苯基]亚氨基]-2-丙氧乙基]-1H-咪唑(Ⅱ. 15)和-(RS)-2,4′-二氟-α-(1H-1,2,4-三唑-1-基-甲基)二苯甲醇(Ⅱ. 1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温格特H索特E阿默曼G洛伦兹R索尔K赛尔堡格M汉姆佩尔
申请(专利权)人:BASF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