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盖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38359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2 1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装入汽车的油箱盖模块,该油箱盖模块带有槽体(1),该槽体(1)在能够弹性变形的底部区段(3)的区域内具有用于容纳燃料注入管接头的通孔(4),其中,底部区段(3)与通孔(4)邻接地在朝向燃料注入管接头的侧面上具有设置用于降低静摩擦性能和/或滑动摩擦性能的表面结构(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装入汽车的油箱盖模块,该油箱盖模块带有槽体,该槽体在能够弹性变形的底部区段的区域内具有用于容纳燃料注入管接头的通孔。
技术介绍
用于装入汽车的油箱盖模块在现有技术中充分已知。例如在DE 102005051140A1 中描述的油箱盖模块具有罐状的槽体,该槽体基本上由可通过注塑制造的硬的外部罐状部件和成型在罐状部件上的弹性底部护板构成。在底部护板中还设有用于燃料箱可由油箱盖封闭的燃料注入管接头的通孔。通孔在装入后密封地贴靠在燃料注入管接头上。外部的罐状部件和底部护板在此共同形成油箱槽。这种已知的油箱盖模块在其在汽车车身或燃料注入管接头上安装的方面存在问题。当燃料注入管接头在安装油箱盖模块之前已处于其最终安装位置时,这个问题尤其明显。需要从汽车外侧装入为之设计的车身容纳开口中的油箱盖模块需要以其可弹性变形的底部护板,尤其是以设计在其上的通孔卷折覆盖在燃料注入管接头上。底部护板或槽体的底部区段的这种卷折覆盖在实践中业已证明在安装上非常麻烦。因为通孔应密封地包围燃料注入管接头,所以需要借助非常大的力对其进行安装。在此,大多需要为燃料注入管接头或与槽体底部区段的通孔邻接的边缘区域附加地配设润滑剂,例如肥皂水或干式滑动剂,以使底部区段可以卷折覆盖在燃料注入管接头上或者被拉直。使用这些润滑剂是不利的。一方面施加这些润滑需要特殊的工序。另一方面这些润滑剂会将其它不期望的污染带入后续的安装过程中。
技术实现思路
与此相对,本专利技术所基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其安装方面得到改善的油箱盖模块,其可以用较小的耗费进行安装。此外,油箱盖应该能够在不使用附加的润滑剂的情况下固定在汽车或燃料注入管接头上。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降低汽车批量制造中的安装和制造耗费并且进而降低与之有关的安装成本。本专利技术所基于的技术问题按本专利技术通过按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油箱盖模块解决。 本专利技术有利的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给出。按本专利技术的油箱盖模块设置用于装入汽车。该油箱盖模块带有槽体,该槽体在能够弹性变形的底部区段的区域即大约在底部护板的区域内具有用于容纳燃料注入管接头的通孔。在此,按本专利技术规定,底部区段与通孔邻接地至少在朝向燃料注入管接头的侧面上具有设置用于降低底部区段的静摩擦力和/或滑动摩擦力的表面结构。通过设置这种减小摩擦的表面结构,能够以有利的方式降低可弹性变形的底部区段和燃料注入管接头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和/或滑动摩擦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使用附加的润滑剂,优选甚至完全不用附加的润滑剂。按照本专利技术在此尤其规定,降低底部区段贴靠在燃料注入管接头上的表面的摩擦系数,使得为了安装油箱盖模块几乎能够完全放弃使用附加的润滑剂。以此方式方法可以省去特殊的工序,即为底部区段和燃料注入管接头彼此摩擦的区域配设润滑剂或润滑油。通过减少或者完全放弃使用润滑剂或润滑油,可以更好地防止装配工人的工作区域被污染,这对后面的汽车生产过程产生有利影响。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有利的扩展设计规定,槽体计为双组分塑料注塑件。在此尤其规定,槽体的底部区段由相对较软且可弹性变形的塑料构成,而槽体的其余部分具有相对较硬且非弹性的塑料。通过双组分注塑工艺并且通过有针对性地使用相应适当的塑料材料,油箱盖模块可以在几何形状不同的区段中最佳地与各区段的主导要求匹配。在此还规定,槽体具有外部的罐状部件,底部区段或底部护板从内侧与罐状部件邻接。尤其规定,罐状部件能够以其朝向车辆外侧并且远离底部区段指向的区段固定在为其设置的汽车车身容纳腔处,而底部区段设计为向内突伸的罐状部件终端的形式,此外该底部区段从基本上设计为圆柱体形或罐状的罐状部件径向向内地延伸,以形成用于燃料注入管接头的、相对于罐状部件的直径在径向上逐渐缩窄的通孔。按照本专利技术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规定,底部区段至少朝向车辆外侧地,即在朝向燃料注入管接头的一侧上完全地配设有减小摩擦的表面结构。因为在底部区段中施加减小摩擦的表面结构能够近乎无附加成本地实现,所以优选规定,为整个底部区段配设这种表面结构。因此减小摩擦的表面结构具有足够大的尺寸,以便为槽体和燃料注入管接头的几乎每种可考虑的设计方案提供期望的滑动摩擦性能和静摩擦性能。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扩展设计还规定,底部区段与通孔邻接地设计为波纹管状的涨圈。由于底部区段沿径向相对于优选基本上设计为圆柱体形的燃料注入管接头的几何形状具有非直线形而是S状弧形地弯折或起皱的走向,所以底部区段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方法为了安装目的而在燃料注入管接头上移动并且弹性变形。此外对于本专利技术有利的是,槽体在底部区段的区域内具有弹性体并且在与之邻接的罐状部件的区域内具有聚丙烯。设置用于底部区段的弹性体相对于设置用于罐状部件的聚丙烯设计得相对较软并且可弹性变形,从而可以尽可能灵活地在已经预安装的燃料注入管接头上实现底部区段的卷折覆盖或被拉直。罐状部件作为聚丙烯注塑件的设计方案用于提高整个槽体的结构钢性,以使该槽体可以毫无问题地经受住按规定的使用中出现的机械负荷。按照本专利技术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规定,底部区段由三元乙丙橡胶(EPDN)组成。这种弹性体业已证明特别适合于按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底部区段的减小摩擦的表面结构经过点蚀、表面打毛、制网纹或者滚花。在此,底部区段所需的减小摩擦的表面结构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实现。 有利地,直接在注塑工艺中将表面结构施加到底部区段中。为此,注塑模或注塑工具具有相应的表面构造。补充地或可选地可以考虑,在进行注塑工艺之后借助腐蚀或者化学的侵蚀将所需的表面结构施加到底部区段中。因此可以尤其规定,也能借助光刻形成所需的表面结构或表面轮廓。在此,在塑料表面上设置局部的保护层,因此只能在相应的裸露表面上进行腐蚀性的蚀刻。此外可以考虑,通过电腐蚀制造所需的减小摩擦的表面结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扩展设计尤其规定,减小摩擦的底部区段表面结构具有Iym 至10 μ m,优选为2 μ m至7 μ m,最优选为3 μ m至6 μ m的平均粗糙度Ra。按照另一种设计方案规定,点蚀坑具有4. 5 μ m至6. 3 μ m之间的平均粗糙度和/或25 μ m至37 μ m之间的平均粗糙深度。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应用可能性和目的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进行阐述。在此,所有图示的以及在文字中描述的特征单独地或者在任意合理组合后均可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或技术方案。在附图中图1是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油箱盖模块的俯视图;图2是按图1的油箱盖模块局部剖切的立体图;图3是剖切按图2的油箱盖模块的横截面。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3中所示的油箱盖模块1构造成双组件式并且朝向图2中位于上部的汽车外侧具有罐状部件2并且在下部,即在装入状态下朝车辆内侧指向具有底部区段3。底部区段3和罐状部件2的过渡区域可在按图3的横截面中清楚地看出。在该过渡区域中,罐状部件2在内侧和外侧由底部区段3注塑包封。罐状部件2和底部区段或底部护板3均可由注塑方法制造。罐状部件2具有相对较硬且非弹性的塑料材料,如聚丙烯,而为底部区段3设置有相对较软且可弹性变形的塑料材料,优选是EPDM(三元乙丙橡胶)。外部的罐状部件2和底部区段3共同形成油箱盖模块的槽体1。此外,槽体1可通过在图3中以横截面示出的可翻转地支承的油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曾特纳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