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覆膜的医用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31886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04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内覆膜的医用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疗器械范围。所述的内覆膜的医用支架以医用合金丝编织的网状支架和静电纺非织造内膜和外膜组成的覆膜支架为基础,在内膜的内表面上采用静电纺的方法制备纤维在医用支架轴向取向排布的非织造内覆膜,内覆膜厚度为2μm-6μm。内覆膜的医用支架按照内覆膜→内膜→外膜依次制备,本发明专利技术医用支架中内覆膜提高了与人体管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更有利于医用支架两端内皮细胞的黏附、迁移与繁殖,促进医用支架的快速内皮化,避免医用支架再次变狭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医用支架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应于制备各种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医用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更确切地说是涉及,属于医疗器械范围。
技术介绍
医用合金丝编织的网状支架能够应用于食道、气管、血管、胆道、尿道等部位的介于疗法,在人体内通路的重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效作用时间较短,再狭窄率高,为减小医用合金丝编织的网状医用支架对人体组织内壁的刺激,减小组织再生,降低再栓塞率,人们采用手工缝制的方法在支架外表面包覆一层膜,这层膜可以是载药膜,有效延长了支架的有效利用时间,但由于支架与膜之间没有黏附作用,在使用中膜易脱离支架,形成新的堵塞,晚期支架栓塞率较高,同时支架的弹性损失较多。研究表明,医用支架内皮化的速度是引发医用支架再次栓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体内皮细胞组成的人体内管道组织内壁是目前知道的唯一的血液相容性物质,同时也能有效抑制管道组织再生,植入人体内的医用支架表面的内皮化是支架组织工程化的基础。要做到快速内皮化能做的只有优选覆膜材料及优化微结构。目前医用支架覆膜采用溶液铸造或编织而成,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94776C,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专利技术创造的名称为介入疗法记忆合金医用内支架高分子覆膜及其加工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记忆合金医用内支架高分子覆膜的加工方法,其不足之处是高分子覆膜是采用溶液铸造的方法制备的,覆膜微结构调控能力有限,支架与覆膜之间的粘附不牢,覆膜的目的只是改善了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纺织学报,第30卷第11期,公开日2009年11月,论文基于四氢呋喃/ 二甲醛甲酰胺的聚氨酯静电纺丝,正文第18-19页,公开了静电纺聚氨酯纤维膜的制备方法,确定了聚氨酯纤维膜的结构与性能特征,并具体公开了技术特征,而通过设定工艺参数能获得希望厚度的静电纺聚氨酯纤维膜。其不足之处是在医用合金丝网状支架内外抱覆不同厚度的静电纺聚氨酯膜,对达到改性后支架的生物应用技术特征的要求是不可实现的,没有能提出如何利用微结构的调控来满足生物应用特征的要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240349C,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专利技术创造的名称为大血管支架,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包括纤维内村和扩张支架的组合式结构的血管支架,其不足之处是所得到的覆膜微结构调控能力有限;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732117A,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专利技术创造的名称为一种胆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采用静电纺的方法制备的具有非织造覆膜的胆管支架。其不足之处是没有从静电纺覆膜微结构特征的调控来促进内皮细胞的吸附,快速定向繁殖,实现支架的快速内皮化。取向纤维膜具有诱导内皮细胞在纤维取向排布方向优先迁移、分化的特性,复合有天然材料的取向纤维膜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与繁殖。但静电纺需对材料溶解,天然材料来源于生物体,固有的近似体内内皮细胞发育的基质条件被破坏,降低了原有的细胞亲和力,但不溶解又无法加工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覆膜医用支架存在的缺陷,对静电纺非织造覆膜医用支架的内表面上再增加一层能促进快速内皮化的内覆膜,提供一种具有能促进快速内皮化的内覆膜的医用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内覆膜的医用支架以医用合金丝编织的网状支架和静电纺非织造内膜和外膜组成的医用支架为基础,在内外包覆的网状支架的非织造内膜的内表面上覆有采用静电纺的方法制备的纤维在医用支架轴向取向排布的非织造内覆膜,内覆膜厚度为2 μ m-6 μ m。内覆膜的医用支架的制备,按以下步骤a静电纺丝液的配制将丝素粉体与医用聚氨酯配制成静电纺丝液,将医用聚氨酯溶入溶剂中,室温搅拌5小时-8小时,获得均勻的医用聚氨酯溶液,将粒径为50nm-500nm的丝素粉体混合入相同溶剂中,超声波分散10分钟-30分钟,使丝素粉体充分分散在溶剂中,再将医用聚氨酯溶液与丝素粉体的分散液混合,机械搅拌3小时-6小时,获得医用聚氨酯浓度百分比为 2wt% -12wt%,丝素粉体浓度百分比为的均勻、稳定分散复合 静电纺溶液,溶剂为1,4-二氧六环;二甲亚砜;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中任意一种;b静电纺非织造内覆膜将步骤a中获得的静电纺丝液吸入静电纺用的纺丝液管,将与网状支架内径等直径表面光滑的模具棒固定在调速的旋转体上,模具棒与旋转体在同一轴线上,模具棒以电绝缘材料为基体,模具棒上镶嵌有沿轴线方向均勻分布的lmm-3mm宽的导电圆环,导电圆环之间的间距为3mm-10mm,均勻分布的导电圆环通过一根导线连接在一起接地,静电纺制备内覆膜时,旋转体的旋转速度为10转/min-100转/min,纤维在模具棒上的导电圆环之间沿模具棒轴向取向排布,静电纺的高压电源输出5kV-30kV的电压,纺丝液管的喷嘴与模具棒之间的距离为5cm-30cm,静电纺丝液推出速度0. 2ml/小时_3ml/小时,静电纺丝10分钟-1小时,获得厚度为2 μ m-6 μ m纤维在模具棒轴向取向排布的静电纺非织造内覆膜。c静电纺非织造内膜在内覆膜的外表层继续进行静电纺丝,模具棒的旋转速度为200转/min-2000转 /min,静电纺的高压电源输出5kV-30kV的电压,纺丝液管的喷嘴与收集棒之间的距离为 5cm-30cm,静电纺丝液推出速度0. 2ml/小时_3ml/小时,静电纺丝1小时-15小时,获得厚度为2 μ m-20 μ m与内覆膜外表层紧密黏附的静电纺非织造内膜。d将选取的医用合金丝编织的网状支架套装在步骤c中获得的覆盖有内覆膜和内膜的模具棒上。e静电纺非织造外膜对经d步骤后的医用合金丝编织的网状支架继续进行静电纺丝,模具棒的旋转速度为200转/min-2000转/min,静电纺的高压电源输出5kV_30kV的电压,纺丝液管的喷嘴与收集棒之间的距离为5cm-30cm,静电纺丝液推出速度0. 2ml/小时_3ml/小时,静电纺丝 1小时-15小时,获得厚度为2 μ m-20 μ m与网状支架及静电纺非织造内膜的外表层紧密黏附的静电纺非织造外膜。f经步骤a,b,c, d,获得静电纺非织造内膜厚度为2μπι-20μπι,外膜厚度为 2 μ m-20 μ m,内覆膜厚度为2 μ m_6 μ m的静电纺非织造医用支架。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医用支架可有效的消除了现有在医用合金丝编织的网状支架内外表面手工缝制或溶液铸造覆膜制备的医用支架在使用中,弹性低,手工缝制覆膜、溶液铸造覆膜与金属丝网状支架粘结不牢,在使用中膜易脱离支架,形成新的堵塞,支架栓塞率较高的缺陷,以本专利技术的医用支架的制备方法对医用支架覆膜的厚度具有可控性,内外覆膜紧密粘附在一起,对医用合金丝编织的普通医用支架形成紧密嵌套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内覆膜医用支架是在具有紧密嵌套结构的覆膜医用支架的内表面上形成纤维在医用支架轴向取向排布的静电纺非织造内覆膜,内覆膜厚度很小,内覆膜、内膜及外膜由于采用静电纺制备的超细纤维逐渐形成,纤维之间及膜之间具有较好的粘附特性, 同时覆膜材料采用丝素粉体与医用聚氨酯的复合,医用聚氨酯保留了原有的高弹性,内覆膜的医用支架也保持了原有的弹性特征。丝素粉体保留了天然生物材料细胞发育的基质条件,提高了医用支架与人体管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纤维在医用支架轴向取向排布静电纺非织造内覆膜,更有利于医用支架两端内皮细胞的黏附、迁移与繁殖,促进医用支架的快速内皮化,抑制栓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自奎许杰徐卫林肖仕丽陶咏真叶汶祥杨红军刘欣梁桂杰崔卫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