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亮华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80050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9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和螺柱,融合器主体是外形基本为长方体的一体件,融合器主体由后支撑部和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端面上方的第一前支撑段、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端面下方的第二前支撑段组成;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之间形成的融合器主体的前部内腔从前向后上下间距依次增大,间距最大处与螺柱的前端外径相同;后支撑部内设有前后贯通的与螺柱相配合的中央螺孔;当螺柱由后向前推进时,由于融合器主体的前部内腔从后向前上下间距依次减小,因此随着螺柱的前进,第一前支撑段和第二前支撑段受压缓慢张开,实际使用时就可以根据需要撑开的椎体间距控制前支撑段的张开程度,直至正好符合手术要求。(*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脊柱椎间融合术的可调式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外伤性腰椎滑脱所致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行腰椎固定融合术。1986年 Badgy和Kusli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并用于治疗退变性下腰痛。椎间融合器的应用能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回复前中柱的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除神经根受压、防止椎间隙塌陷及假关节形成。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对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及外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利于用微创技术植入椎间融合器。中国专利文献CN201168075Y (申请号200820033096. 1,公告日2008年12月M 日)公开了一种微创椎间融合器,为符合椎体间解剖位置的多面支撑体,在至少一组相对表面之间,开设有通孔,整体形成由多个面状或杆状体构成的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由球囊构成,球囊的内腔连通支架结构的各杆状或面状体,球囊上设有连通内腔的注入口,所述球囊的膨胀倍率不小于10倍,在膨胀状态下,形成所述支架结构。中国专利文献CN100584283C(申请号200810036042. 5,公告日2010年1月27日) 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及其把持器,其由后支撑段、连接于后支撑段四角的四条扁方形肢体和置于由四条扁方形肢体围成的空心内腔的螺栓组成;该融合器的前支撑段为可调式,有利于调节高度使其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上述公开的椎间融合器均具有根据个体特性,调节椎间融合器大小的功能;前者球囊结构的融合器是在植入后,通过向球囊注入内容物调节大小,然而不论内容物是空气、 液晶状物质还是可凝固物质,都存在椎间压力过大而内容物从注液口流出的风险;后者是通过内腔中的螺栓在内腔中的位置调节融合器,由于其前部支撑段是由四条扁方形肢体构成,并且相邻肢体间呈U型镂空,因此其抗压强度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压强度大、安全性高的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和螺柱;椎间融合器主体是外形基本为长方体的一体件,融合器主体由后支撑部和前支撑段组成,前支撑段按照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前支撑段和第二前支撑段,第一前支撑段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上方,第二前支撑段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下方。融合器主体设有前后贯通的与螺柱相配合的中央螺孔。融合器主体的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相对于经过中央螺孔。的轴线的水平面上下对称设置,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之间形成的融合器主体。的前部内腔的前部的上下之间的距离按照从前向后位置的不同而逐渐增大,且所述的上下之间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中部或后部位置处与螺柱。的前端外径相同。所述由后向前推进时第一前支撑段。和第二前支撑段。受压缓慢分别向上、下扩张的螺柱。的后部位于后支撑部。的螺孔。内,前部位于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 之间。上述后支撑部前部的外形为长方体形,后支撑部的后部的上侧设有一个向上凸起的上连接部,后支撑部由其上连接部与位于前侧上方的第一前支撑段相连接;后部的下端设有一个向下凸起的下连接部,后支撑部由其下连接部与位于前侧下方的第二前支撑段相连接;后支撑部内设有前后贯通的中央螺孔,该中央螺孔也就是融合器主体的中央螺孔; 后支撑部的后部设有方便进行手术的工具卡槽。上述后支撑部的长方体形前部上设有2 6个上下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均与中央螺孔相通;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与后支撑座上的相应一个通孔的在同一轴线相同上。上述第一前支撑段由撑开部、连接部和定位部从前向后连接而成,第一前支撑段由定位部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上方;第二前支撑段由撑开部、连接部和定位部从前向后连接而成,第二前支撑段由定位部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下方。第一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上表面为光滑的朝向前上方的斜向的平面,第二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下表面为光滑的朝向前下方的斜向的平面;第一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和第二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构成了融合器主体的头部,融合器主体头部的侧部的基本形状为从前向后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棱台体的侧部,且该棱台体在上下向的中间部位相互分离。上述第一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端下部为第一阻挡块,撑开部的位于第一阻挡块后侧部位的下表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第一前支撑段的连接部的前部的下表面为水平面, 且该下表面从后方与撑开部的位于第一阻挡块后侧部位的下表面相连接。第二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端上部为第二阻挡块,撑开部的位于第二阻挡块后侧部位的上表面为前高后低的向下斜面,第二前支撑段的连接部的前部的上表面为水平面, 且该上表面从后方与撑开部的位于第二阻挡块后侧部位的上表面相连接。上述第一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位于第一阻挡块后侧部位和第一前支撑段的连接部的前部与第二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位于第二阻挡块的后侧部位和第二前支撑段的连接部的前部之间形成了从前向后上下间距依次增大的融合器主体的前部内腔,该前部内腔的前部的上下之间的距离按照从前向后位置的不同而逐渐增大,且所述的上下之间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中部位置或后部位置处与螺柱的前端外径相同。上述后支撑部的上表面和第一前支撑段)的上表面构成了融合器主体的上表面, 后支撑部的下表面和第二前支撑段的下表面构成了融合器主体1的下表面;除融合器主体的头部区域外,在融合器主体的其余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有连续的波形齿。所述螺柱为一体件,包括从前向后依次相连的、同一轴线上的前段、中段和后段; 前段和中段均为圆柱体,其中中段的直径小于前段的直径;后段为带有外螺纹的圆柱形螺柱,所述外螺纹与后支撑部的中央螺孔相配合。所述螺柱的后段的尾部还设有内六角孔。所述椎间融合器主体的前后向的长度为20mm 30mm,高度为8mm 16mm。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技术的椎间融合器的前支撑部是由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端面上方的第一前支撑段和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端面下方的第二前支撑段组成,由于上述第一、第二前支撑段是一体结构,因此融合器的支撑结构抗压强度大;又由于前支撑段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不影响融合器的融合效率。(2)本技术的椎间融合器内腔中的螺栓,使用时控制其在内腔中的位置,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调节融合器前端开口程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椎间融合器的强度。(3)本技术采用非管状的螺柱,因此当其置于第一前支撑段和第二前支撑段之间时,可以承受较大压力。(4)椎间融合器上下表面的波形齿防止融合器的松动,而上下表面开的孔洞、侧面开设的融合槽有利于骨头向内生长,从而进一步固定椎间融合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椎间融合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融合器主体的后支撑部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融合器主体的右视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融合器主体的前视图;图6为图1所示融合器主体的后视图;图7为图1中的螺柱的立体图;图8为从图6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的椎间融合器的使用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融合器主体1,后支撑部11,螺孔11-1,工具卡槽11-2,通孔11-3 ;前支撑段12,第一前支撑段12-1,撑开部12-1-1,上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亮华
申请(专利权)人:丁亮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