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蔡员专利>正文

热能油气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325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能油气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外壳与内筒之间设置外螺旋片,在内筒内固设内螺旋片,利用双体螺旋的曲线特性,增大了流体的交换面积,增加了热交换量,使废油气中的热能充分被内管吸收;而废油气中的油气,由于废油气在内螺旋片做螺旋运动,产生离心力,油气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会产生碰撞,使油气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聚合作用形成油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到导油网,导油网上经镀钛工艺的导油丝具有较好的滤油功效,最终沿导油柱进入到集油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运行可靠、回收率高的优点。(*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气回收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热能油气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纺织印染业、皮革制造业等使用过饱和蒸汽的行业中,排放了大量废气,废气中含有烟尘、油渍等有害成份,同时有大量的余热被排入空气,散失的热量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对该工业废气进行有效治理,对废气余热进行回收,这对治理产业集群带来的环境污染、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及印染、皮革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于2005年10月26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686595A的专利技术废气雾化吸收处理器,虽然能对定型机废气进行有效处理、对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但是由于结构的限制,回收效果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回收的热能油气回收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支架、置于支架上带废气进气口和废气出气口的圆筒形外壳,在外壳上方设有热风口,下方设有冷风口,内筒置于外壳内,也为圆筒形,外壳采用低导热材料制成,并在外部包裹保温材料,内筒采用热传导系数高的介质材料制成,如紫铜、不锈钢等,在外壳与内筒之间设有外螺旋片,螺旋片紧固环绕在内筒外侧,内筒中间固设有导油柱,在导油柱上间隔设有若干个导油网,导油网为圆锥形并固定在导油柱上,在本实施例中,导油网以导油柱为中心线,以倒圆锥的形状固定在导油柱上,导油网的数量和间距可以根据本装置规模的设计需要相应设置,优选将导油网设置于导油柱的中下部位置,由于油气刚从进气口进入时还具有较高温度,因此将导油网的位置下移,可使油气在温度降低时能更好的聚合在导油网上,用来组合成导油网的导油丝优选采用镀钛工艺,可加快油气颗粒的聚合,防止油气离散,达到更好的滤油效果。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是在内筒内还设有内螺旋片,内螺旋片通过支撑杆固定在内筒内,支撑杆优选采用三根以使内螺旋片更加稳固。本技术通过在外壳与内筒之间设置外螺旋片,在内筒内固设内螺旋片,当废油气从进气口进入,通过内螺旋片及导油网,从出气口排出;自然风从右侧下方的冷风口同时进入,通过外螺旋片,从热风口排出。由于废油气与自然风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在内、外螺旋片产生强制对流,利用双体螺旋的曲线特性,增大了流体的交换面积,增加了热交换量,使废油气中的热能充分被内管吸收,并通过外螺旋片热传导由自然风吸收,最后转化为热空气加以利用;而废油气中的油气,由于废油气在内螺旋片做螺旋运动,产生离心力,油气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会产生碰撞,且由于热能被进一步吸收,油气的温变特性使油气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聚合作用形成油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在油滴下落过程中,接触到导油网,导油网上经镀钛工艺的导油丝具有较好的滤油功效,从而进一步加快油气的聚合,形成更大颗粒的油滴,并最终沿导油柱进入到集油槽中。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详细内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内、外螺旋片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支架1,置于支架1上的带废气进气口4和废气出气口5的圆筒形外壳2,在外壳2左侧上方设有热风口7,右侧下方设有冷风口6,废气进气口4位于外壳2右侧上方,废气出气口5位于外壳2左侧下方,外壳2顶部由可拆卸盖板14密封,内筒3置于外壳2内,也为圆筒形,外壳2采用低导热材料制成,并在外部包裹保温材料,内筒3采用热传导系数高的介质材料制成,如紫铜、不锈钢等,在外壳2与内筒3之间设有外螺旋片8,外螺旋片8紧固环绕在内筒3外侧,内筒3中间固设有导油柱11,在导油柱11上间隔设有若干个导油网10,导油网10为圆锥形并固定在导油柱11上,在本实施例中,导油网10以导油柱11为中心线,以倒圆锥的形状固定在导油柱11上,导油网10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本装置规模的设计需要相应设置,优选将导油网10依次设置于导油柱11的中下部位置,由于油气刚从进气口进入时还具有较高温度,因此将导油网10的位置下移,可使油气在温度降低时能更好的聚合在导油网10上,用来组合成导油网10的导油丝优选采用镀钛工艺,可加快油气颗粒的聚合,防止油气离散,达到更好的滤油效果。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是在内筒3内还设有内螺旋片9,内螺旋片9通过支撑杆12固定在内筒3内,支撑杆12优选采用三根以使内螺旋片9稳固,且节约了材料。本技术通过在外壳2与内筒3之间设置外螺旋片8,在内筒3内固设有内螺旋片9,当废油气从进气口4进入,通过内螺旋片9及导油网10,从出气口5排出;自然风从右侧下方的冷风口6同时进入,通过外螺旋片8,从热风口7排出。由于废油气与自然风的运动方向相反及内、外螺旋结构,在内螺旋片9、外螺旋片8会产生强制对流,利用双体螺旋的曲线特性,增大了流体的交换面积,增加了热交换量,使废油气中的热能充分被内管3吸收,并通过外螺旋片8热传导由自然风吸收,最后转化为热空气从热风口7排出并加以利用;而废油气中的油气,由于废油气在内螺旋片9做螺旋运动,产生离心力,油气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会产生碰撞,且由于热能进一步被自然风吸收掉,油气的温变特性使油气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聚合作用形成油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在油滴下落过程中,接触到导油网10,导油网10上经镀钛工艺的导油丝具有较好的滤油功效,从而进一步加快油气的聚合,形成更大颗粒的油滴,并最终沿导油柱11进入到集油槽13中。本技术外壳2采用低导热材料密封,外壳2与内筒3之间的交合处也采用密封仓隔离,以确保两种不同流体运行通路间的密封性,本技术运行可靠,热能和油气回收率高。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区别在于将废油气入口4设在外壳2顶部,在废油气入口4处的导油网10为倒圆锥形,依次往下为一正圆锥形接一倒圆锥形。图5所示实施例,其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仅将外壳2与内筒3设置为圆台形,内螺旋片9、外螺旋片8作相应改变。综上所述,以上实施方式只是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已有叙述,由于对本技术的外壳2的形状、导油网10的数量、大小、位置等设置无法一一列举,因此,针对本技术的上述改动或变更,均应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能油气回收装置,包括支架(1)、置于支架(1)上带废气进气口(4)和废气出气口(5)的外壳(2),内置于外壳(2)的内筒(3),其特征在于:在外壳(2)上方设有热风口(7),外壳(2)下方设有冷风口(6),外壳(2)与内筒(3)之间设有外螺旋片(8),外螺旋片(8)紧固环绕在内筒(3)外侧,内筒(3)内固设有导油柱(11),在导油柱(11)上固设有若干个导油网(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能油气回收装置,包括支架(1)、置于支架(1)上带废气进气口(4)和废气出气口(5)的外壳(2),内置于外壳(2)的内筒(3),其特征在于在外壳(2)上方设有热风口(7),外壳(2)下方设有冷风口(6),外壳(2)与内筒(3)之间设有外螺旋片(8),外螺旋片(8)紧固环绕在内筒(3)外侧,内筒(3)内固设有导油柱(11),在导油柱(11)上固设有若干个导油网(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筒(3)内还设有内螺旋片(9)、支撑杆(12),内螺旋片(9)通过支撑杆(12)固定在内筒(3)内。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蔡员吴军
申请(专利权)人:朱蔡员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